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蒙古南部的Nemegt盆地新发现两种窃蛋龙新种

与窃蛋龙一同被发现的恐龙蛋

窃蛋龙(oviraptorid)是生活在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 Period)的一种兽脚类恐龙,体长约两米,与鸵鸟相当,尖爪长尾,行动敏捷。早在1923年第一个窃蛋龙化石被发现时,其周围还同时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和一只原角龙化石,科学家认为它在偷吃原角龙的蛋,窃蛋龙因此得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窃蛋龙的冤案也才得以被洗清,因为这窝恐龙蛋本就属于窃蛋龙,原角龙只是路过,窃蛋龙不仅不是偷蛋者,还是一种非常爱护自己孩子的恐龙。但根据国际古生物命名法规,窃蛋龙一名已经不能改变,所以该名字也被一直延续使用。

此次科学家们在蒙古南部的Nemegt盆地又新发现了两种窃蛋龙新种,以及它们的蛋化石。标本MPC-D 107/15出土自Baruungoyot地层中(坎帕阶-麦斯里希特阶),与恐龙化石骨架一起发现的还有一窝恐龙蛋,而化石骨架也被认为是恐龙蛋的父母。原本应保存完好的骨架化石也因为昆虫的的筑巢而惨遭破坏。尽管如此,根据仍有的化石碎片科学家还是复原了窃蛋龙头骨、部分前肢(包括左前肢)、腿部以及双足的远端部分结构。新窃蛋龙种被命名为Nemegtomaia barsboldi,它代表了窃蛋龙类里第四种已知的属,该类型窃蛋龙的恐龙蛋及蛋巢在过去曾有过发现报道。

第二种新种窃蛋龙化石标本MPC-D 107/16采自于Nemegt东部几公里远的地方,化石骨架包括两支前爪和比Nemegtomaia较小的腿节骨。这两种新窃蛋龙化石的前爪部分保存都比较完好,而且更适应于照顾后代,无论是在孵蛋过程中还是照顾窃蛋龙幼体。但略感遗憾的是,此次所发现的恐龙蛋并不完整。相关的研究报道已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网站上。

科学家们认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窃蛋龙化石代表的是连续时期里不同的生活环境,并且有部分重叠和过渡。其它蒙古和中国所发现的窃蛋龙化石所在地层所反映的都是干旱或半干旱的环境,但此次新发现表明,Nemegtomaia 即可以在反映干旱/风沙环境的地层(Baruungoyot 组)中保存,也可以在反映潮湿/河流环境的地层(Nemegt 组)中保存。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