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图)
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两千多人族群。他们的村落里散布着原木垒起的木屋,行走着自由的牧群。他们是图瓦人。
图瓦人原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喀纳斯村、禾木乡和白哈巴村,其中,喀纳斯村是人口最多的,有894位。按照民族划分,图瓦人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支系,但与蒙古族不同的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图瓦人是怎样来到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则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500年前他们从西伯利亚迁徙过来,也有人说400年前他们从蒙古迁徙过来,但是被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大汗西征的时候带来一群士兵在喀纳斯湖边驻守,后来就留在了这里,成为了今天的图瓦人。
在喀纳斯村图瓦人迭力克的家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围坐在厚实的地毯上,他们身后的墙壁上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和各式不知名的工具。迭力克正在为他们介绍着图瓦的历史与现状。
按照图瓦人的习俗,客人进门都要敬上奶酒以示欢迎。在品尝奶酒之前,迭力克向大家展示了制作奶酒的工具:“这个就是做奶酒的工具,这是一棵杨树掏空的木头。上面的小锅叫冷水锅,下面的大锅叫酸奶锅。炼完酥油之后酸奶就放到这个大锅里开始烧,烧开后蒸汽通过木筒到达上面的冷水锅,冷热交替形成蒸馏水,一滴一滴通过这个木筒往外流,外面用一个木桶接这个蒸馏水,这就是奶酒。”
说完,迭力克请在座宾客将奶酒一饮而尽。迭力克说,奶酒的特点是“打腿不打头”,意思是喝多了奶酒后腿软,但是人的头脑是清醒的。常人喝两三斤,酒量好的喝四五斤都没问题。因为它的度数只有8-10度。
一杯奶酒下肚,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迭力克拿出了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据他介绍,这种图瓦人特有的乐器叫做苏尔,是用当地产的芦苇管作的,一尺多长,有三个音孔。制作工艺简单,但吹奏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丹田之气,靠牙齿和嘴唇的振动发出声音。对于图瓦人来说,“苏尔”是图瓦人和大自然交流的一种手段。
“没有专门培训学习苏尔的地方,都是自己跟师傅学,口口相传,没有谱子。为了学这个东西,我把烟也戒了,因为师傅一般不让吸烟。师傅从9岁吹到67岁,吹了58年,我们才吹了三四年。老人家一口气可以吹34、35秒,我们才能吹27、28秒。”
迭力克不但会吹奏苏尔,还会演唱呼麦。呼麦是蒙古族一种特殊的喉音演唱艺术,在内蒙古草原已经几乎绝迹,然而在新疆的喀纳斯,图瓦人仍然在努力地传承这项民族瑰宝。
与迭力克一起表演的阿穆尔达拉年仅18岁,是喀纳斯最好的呼麦手之一。他刚刚考上音乐学院,专业就是民族音乐。
“我13岁那年开始正式拜师学呼麦。其实年轻人大部分都对这种文化不感兴趣,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呼麦,保护它、传承它。我上学就是继续研究这个,就算没有平台我还是会继续唱下去。”
喀纳斯的旅游旺季是每年六至十月,图瓦人家的家访旺季也在这段时间。在淡季,迭力克有别的事情要做。他说,今年冬天准备去北京,利用夏天挣的钱,在北京自己找场子进行一些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苏尔和呼麦。
“我确实喜欢这个传统的音乐,觉得这个必须有人传承。我拜了一个呼麦老师,一个苏尔老师,跟他们学习就是想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现在家访的这种形式挺好的,喀纳斯一天有两万名游客,我家一天能接待150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这种活动,但是我们尽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我就把原生态的东西做好,让更多的人认识苏尔呼麦,这就是我的愿望。”
除了喀纳斯村,禾木村也是图瓦人的聚居地。上高中的图瓦女孩孟平儿家世代居住在禾木村,家里有五口人,二十多头牛,十几匹马,主要以放牧为生,兼营小旅馆和图瓦人家访。对于上门家访的游客,她都会向他们介绍图瓦人的传统节日:“我们过春节、敖包节还有元旦。元旦是春节的第15天。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要拜年,春节的第二天图瓦男人开始射箭比赛,骑马,摔跤。”
图瓦人信仰佛教,孟儿的父亲是禾木村图瓦人的喇嘛。对于图瓦人来说,喇嘛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并且职位可以世袭。但是孟平儿兄妹却没有继续当喇嘛的打算。关于自己的未来,孟平儿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接着上大学,到外面去,考上一个本科然后当一个老师就可以。我喜欢政治。还是回到这里,我觉得在我们这里的学校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无论是迭力克还是孟平儿,都对自己和图瓦人的未来满怀憧憬。图瓦人,这个喀纳斯湖畔的传奇,还将一代一代地续写下去…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和唐努乌梁海的图瓦人或者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的阿尔泰人应该同宗同源吧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