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驳几种蒙古起源论

关于蒙古一族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学者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时至今日,相关著作颇多,论文更是俯首皆是,相关著作、文章浩如烟海、相当驳杂,但是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源于匈奴、源于突厥、源于东胡,其中东胡说又包括源于鲜卑和源于室韦等等。本文不讨论蒙古起源,重点在于以事实驳斥另外两种种毫无依据的但是长期存在于蒙古学研究的蒙古起源论,它们分别是:蒙汉同源论、蒙满同源论。此外,还有一种已被认为绝无可能的观点也顺带说明一下,这个观点就是蒙藏同源论。

1、驳蒙汉同源论

在一本叫《匈奴帝国传奇》的书中,该书的张姓作者居然公开用正式的语言宣称“匈奴无疑是夏后氏之苗裔,是地道的华夏儿女”。中原地区的汉人自古以来就安在北方游牧民族头上的蔑称“玁狁和獯粥”,居然被该作者称为是"华夏儿女之一的匈奴人"对本部落的自称。此书于2007年出版,其中的观点本应该吸收一些国际上最新的研究结果,但该作者却坚持用这个早已被正统历史学者摒弃的观点歪曲历史,除了一贯的大汉族主义心理作祟外,其还有一个相当硬的后台做靠山,那就是《史记》。《史记.匈奴传》中写道匈奴是夏朝王室之后,夏桀的儿子名叫“獯粥”,他在安徽抢了桀的众妾,畏罪逃到北方草原上游牧为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有影响的史学著作,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现在的人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史记》只是对周朝以来的事情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殷商甲骨文远没有出土,有关夏商的事情都来自人们的传说。再往前推,三皇五帝时期的事情更是写得出神入化,完全不像是史家所言,更像是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的记录。到了近代,殷墟的发掘及甲骨文的出土,证实了商朝的存在,最早的有据可靠的文字由周向前推进到盘庚迁殷后的甲骨文。虽然我国一直都将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夏朝存在的证据,仅靠传说在国际考古学上是无法被承认的。因此《史记》中关于匈奴就是汉人后裔的记载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用不着引经据典地证明这个观点的荒谬,仅靠最简单的想象就能推翻这个观点。既然匈奴是汉人的后裔,为什么迁徙到草原上以后不使用汉语和汉字了?而是要大花周折地新创造出来一种匈奴语?不巧的是,这种新创造出来的语言还是一种和汉语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的语言,而是属于“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虽然存在争议,但是目前还是认为主要有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和韩日-琉球语族四个分支,往下再细分的话还有更多语种,涵盖了中亚和东欧的很多国家,这就说明了匈奴语的产生肯定早于夏末商初,不要忘了早在传说中的夏朝建立前的一千五百年,就是距今五千多年前,中亚的苏美尔人就创造出了楔形文字。既然匈奴是汉人的后裔,为什么换了个生活的地方就不穿汉服讲汉礼了?区区十数年就将汉人“先进”的礼教忘得一干二净,反而被南边的“同胞”(商、周)视为野人?

匈奴和汉人大规模交战的时期主要集中于汉朝。因此汉朝的艺术品及器具中有很多都是反映两族交战的。根据汉朝大量出土的雕塑、绘画可以看出,匈奴人有的长相高鼻深目,酷似欧洲人,有的高颧骨细眼睛,酷似今日的蒙古人,总之不是汉人的面目。随后横扫欧洲的大批匈奴人以及匈奴王阿提拉,让当时的罗马帝国和其它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部族(比如日耳曼人、高卢人等等)对这支来自东方的民族大为恐怖,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大力丑化匈奴人的相貌。不过透过他们丑化的文字仍然可以看到,匈奴人的长相完全不同于汉人。

虽然当今影视作品中匈奴的角色总是爱找个蒙古演员出演,但是蒙古人完全不等同于匈奴人。在蒙古族起源的问题上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东胡说,认为匈奴和蒙古没有关系,这一观点本身也有点绝对。

匈奴的历史久远,早在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就活跃于北方,汉朝之后一部分匈奴人大规模迁徙到中东和欧洲,建立起从咸海到大西洋的广大势力范围。公元453年,年仅47岁的匈奴王阿提拉去世,称霸欧洲的匈奴帝国瞬间瓦解,余下的匈奴人逐渐被当地居民同化。另一部分匈奴人没有去欧洲,而是越过长城,南下定居。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使中原地区人口损失达数千万之巨,蜀国总人口甚至不到100万。正是北方的匈奴人大规模南下定居,才在短短的魏晋时期迅速填补了北方的人口缺口。这部分匈奴人和迁徙到欧洲的匈奴人下场相似,被当地人迅速同化,而且和身在欧洲的同胞融入欧洲当地居民的时间也大体一样,此后世界史上再也找不到关于匈奴这个伟大游牧民族的记载。不过在北方草原上匈奴人并未全部迁徙走,仍然散落在草原上的匈奴人也不少。

草原政权和中原汉人政权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政权具有间断性,两个政权之间的空当期甚至能达到数百年,当一个政权瓦解后,散落在各处的各个部族长期争战、奴役、融合,直至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来建立下一个统一的政权。虽然东胡见诸史书略晚于匈奴且叙述不详,但早在中原地区的周朝时期东胡就加入了北方游牧民族诸部的混战之中。所以说东胡等游牧民族和匈奴丝毫没有关系的观点有点绝对,只能说这些民族不是源于匈奴,但不能否认与匈奴遗部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交流。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蒙古源于东胡的一支——室韦。室韦在《魏书》中最早被记载,但这个民族当时的具体位置一直争议颇多,不再赘述,主要活动范围大体在今日嫩江一代,关于嫩江自古以来的各种发音“nen、nan、nonni、nowen”皆属蒙古语发音。到了隋朝,关于室韦的记载不再是似是而非的了,而是有了较准确的记载。这时的室韦分为大室韦、北室韦、南室韦、钵室韦和深末怛室韦。其中处于最南端的南室韦在“契丹北三千里”,契丹本身在今日蒙古地区及俄罗斯部分地区,南室韦且距契丹“三千里”(三千里不是实数,是形容遥远的约数),距离中原汉地就更远了。契丹与蒙古同源于东胡,但是契丹离柔然较近,与蒙古也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蒙汉同源论无论创立者动机如何,但是论据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2、驳蒙满同源论

这一观点主要流行于清朝,因为当时的蒙古人是满清一族的重要支柱,东部蒙古部落在满清势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蒙古贵族的地位在清朝高于汉族贵族,是很受满清王室信赖的。满清皇帝为了拉拢和同化这部分与其走得很近的蒙古人,于是编造出了蒙满同源论。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被一些满族学者坚持,还有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汉族学者。该人虽不是满族,但一直从事满学研究,可惜在一些问题上不能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问题,陷入了极端的历史主义中。

言归正传,上文说到,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东胡是蒙古一族的族源,本文不是讨论蒙古起源的,这个暂且搁置一边。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蒙古”一词是在成吉思汗时期才被国际上公认为蒙古民族的统称。现在好多人于是就拿这个说事,说蒙古民族不过只有800余年的历史,把成吉思汗错认为是蒙古人的祖先。其实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历史上第一位影响整个世界的人物,在他之前蒙古一族早已存在,只是没有被纳入一个统一的政权领导,称谓混杂,比如乞颜、篾儿乞、泰兀惕、塔塔儿、克烈、汪古、乃蛮等等。没有形成“蒙古”的统称。如今蒙古人民的精神图腾成吉思汗其实是历史上第二位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还有一位叫成吉思汗的首领,关于那位成吉思汗以后撰文再表。
坚持蒙满同源论的学者主要的理论依据无非是根据《通典》和《新唐书》这两本史书记载:现今公认的蒙古人的族源——室韦人使用的语言和满人的祖先——靺鞨使用的语言同属通古斯语系。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历史上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记。众所周知,大兴安岭是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分界线,根据《关于室韦语言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魏书》、《北史》等一系列史书记载室韦语与契丹语相同,其中《魏书》有最为明确的记载“语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通典》和《新唐书》为何有如此误记?皆因二书在这个问题上是抄录《隋书》时妄加的。《隋书》有一句“(室韦人)食啖与靺鞨同俗”,《北史》讹传为“(室韦)与靺鞨同俗”,《通典》讹传为“(室韦)食啖言语与靺鞨同”,《唐会要》删改为“(室韦)言语与靺鞨相通”,《新唐书》更是讹传为“其(室韦)语言,靺鞨也”。到了满清前期,女真人当年借用契丹文和汉字创造的女真文字早已失传,于是一些满清学者借用蒙古文字创造了新的满清文字,并极力渲染近代蒙古语受了满语多么大的影响(这点上比较象韩国人的做法),以至于有人认为蒙古文字反而是借用满族文字而创造的。

女真源于上古时期东北地区的肃慎,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以外,而后演变成靺鞨。兴安岭地区一直被当做是肃慎和其西方的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和缓冲地带。满族人有句老话是“长白山、黑龙江,满族人的老故乡。”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将女真人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南,受辽的直接统治,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生女真是由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演变而来。《天龙八部》中的那位完颜阿骨打依靠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了各个女真部落。1115年,完颜阿骨打击败了辽兵,在阿什河畔建立金国。参照汉字和契丹字,创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1153年,金迁都燕京,拥有中国北部的半壁河山。此时的蒙古部族远没有越过大漠到达漠南草原,只是汪古一部在长城以北替金国守卫北方边境,而金朝皇帝也只是听说“遥远的北方崛起了一股叫蒙古的势力”。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女真人对北方蒙古人才有了“减丁政策”(其实就是每年夏季金兵进犯蒙古草原,对蒙古青年男子的肆意杀戮),才有了将塔塔儿人背信弃义送到金朝的蒙古可汗俺巴孩活活钉死的惨剧。金亡后,在中原的女真人被汉族逐渐融合。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仍以射猎为主。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当时女真人分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建州女真以辽东浑河流域为中心,海西女真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以农业为主,已进入阶级社会。由于女真各部之间的争战兼吞,又形成了几个大的集团:满州五部(包括苏克苏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和哲陈部)、长白山三部(包括讷殷部、珠舍理部和鸭绿江部)、扈伦四部(包括叶赫部、哈达部、辉发部和乌拉部)、野人女真(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各部族)。”至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再赘述。自女真建立的金朝被蒙古灭亡后,留在汉地的女真人逐渐被汉人同化,回到发源地的女真人暂时从历史舞台上沉寂,并不多见于蒙古及汉人的史书。至于后来的满人与蒙古发生关系则是在16世纪之后。由此看来,蒙古与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绝非同源。

2、驳蒙藏同源论

大概由于蒙古帝国建立以来在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上与西藏过从甚密,彼此都受了对方很大的影响,才有人提出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没有任何依据,不需要赘述。发源于遥远北方的蒙古人和世居在青藏高原上的藏人是不可能同种同源的。首先,从语言上来说,蒙古语和藏语不属于一个语族,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喜马拉雅语支、藏语群、藏语,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次,从各自的先民起源的传说上来看,藏文史书《西藏王统记》里记载了一则猕猴变人的传说,而《蒙古秘史》则记载蒙古人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第三,从各自的历史上来看,蒙藏自古以来在相隔甚远的地域各自发展,互不往来,蒙藏之间发生密切的联系是在13世纪之后。两个民族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于公元1247年在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师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驻守西凉的汗王阔端汗之间进行。
关于蒙古起源的问题目前依然有众多学者争论不已,但是已基本一致认为蒙古起源于东胡室韦。本文宗旨不是加入到这场热烈的讨论,而是以事实排除掉三种虽然不是主流但是长期存在的蒙古起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