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古代:蒙古族的发祥和兴盛
蒙古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英勇强悍、富有战斗精神的民族,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蒙古”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新旧《唐书》中称“蒙兀室韦”,最初它只是蒙古地区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这个部落起源于我国东北部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才西迁至漠北的不儿罕山(现蒙古国肯特山)。当时各部落之间争战连绵不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乞颜·孛儿只斤氏族。他生逢乱世,九岁时,戎马倥偬的父亲也速该被世仇塔塔儿人毒死。本氏族因此一度衰落,其全家艰难度日多年。铁木真立志要为本氏族的强盛而斗争。1206年,他45岁时即扫平内忧外患,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在鄂嫩河畔举行盛大聚会,被各部拥戴为成吉思汗。他在会上号召: 自家的“牛角再不要互相顶撞了”。相传蒙古族与人交谊作为礼品的牛角杯就是由此而来,是用同一头牛的角制作,以表示两者永不互相顶撞。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改变为一个民族的名称。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音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早在13世纪初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蒙古族在文学、艺术、军事、医学和历算等方面,都有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16世纪逐渐改信喇嘛教。对于“成吉思”一词,诸多学者注释为强大、强硬、天赐、王中之王,意义近似但不尽相同。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全国的王朝。它的疆域包括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新疆维吾儿自治区,从南部的南海,包括台湾地区到北面的西伯利亚大部,从西南的西藏、云南到东北的鄂霍茨克海的广大地区。元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更加广阔。在长期的征伐过程和元朝建立之后,有大量外族人并入蒙古族,1 3世纪蒙古族人口发展到100万。在元代,大量的契丹人、女真人和西域人陆续融入蒙古族,加上蒙古族自身的繁衍,鼎盛时期蒙古族人口曾达到4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内蒙古的有近100万人。到忽必烈执政后期,由于向外扩张和持续不断发生内战,使人民负担逐步加重,开始激起各地爆发汉族农民起义。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政权内部又发生争权夺位的内讧,从而国势日衰。从1 307年到1 332年短短2 6年间换了8个皇帝。至元朝后期,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红巾大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大延汗后蒙古族自身分裂为三大部(鞑靼、瓦剌、兀良哈)。这期间无休止的战争,加之水旱灾害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人口流动不定,再加不断被征兵,在200多年当中蒙古族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锐减。据史料测算,直到1570—1582年(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居住在内蒙古的总人口不过180万左右。其中蒙古族大约为100万人,另有很多蒙古族,在元朝盛期去了四面八方,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回来,后来有许多被当地多数民族所同化。清朝初期,曾一度禁止汉族人到满蒙地区,但是这一禁令不久便被华北和山东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的“走西口”、“闯关东”突破了。到清朝中期,索性实行所谓“借地养民”政策,以缓解内地矛盾。到19世纪初, 内蒙古地区的总人口达215万以上,蒙汉族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但是,自此以后,由于清政府大量征兵、鼓励发展喇嘛教、王公贵族对民众盘剥加甚,以及恶性疾病蔓延等原因,蒙古族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清政府又实行“移民实边”、“拨兵屯田”、“开放蒙荒”的新政策,鼓励汉族人到边远地区开发农业以增加税收,解决国库空虚,使得内蒙古地区汉族移民迅速发展,满族和回族人也加快增长起来。

近代:蒙古族的悲惨命运
在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蒙古地区首当其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此,沙俄侵略势力进入了中国的内蒙古地区,掠取了一系列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清政府在外敌入侵中节节败退,内部勾心斗角, 已根本无力驾驭当时的形势,内外矛盾交错,到处兵荒马乱,社会失控。农村牧区两极分化严重,大批饥民四处流浪求生,被迫逃荒“走西口”、“闯关东”来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口激增。据有关资料计算,1912年时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口已达150万,到1937年增加到370多万,到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增加到469.6万人,比19世纪初的107万增加3倍多,而1947年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则由19世纪初的108万减少到83.2万,减幅为23.0%。

根据民国时期资料,1939—1940年间,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出生率为30‰,死亡率却高达44‰,人口平均寿命只有19.6岁。1934年时,绥远省有蒙古族人口23万人,其中喇嘛则有近3万人, 占总人口的1 3%, 占男性人口25%左右。鄂尔多斯地区在清朝初期总人口为21万人,到1937年下降至9万余人。几乎全部是蒙古族的锡林郭勒盟,清朝初期有8万余人,到1937年下降至4万人,这与清政府从当地大量征集骑兵有直接关系。19世纪未,日、美、俄、英、德、法等国,在内蒙古地区开办的较大洋行多达20多家,小型商号则遍布各地。仅绥远城(呼和浩特市)专门收购羊毛的洋行就有7家之多。这些洋行是在中国丧失国家主权的情况下兴办的,其经营不受任何约束,实际是一些掠夺性机构。内蒙古地区的皮毛、大豆、药材、胡麻等农畜特产,通过他们大批量流入国际市场,为他们赚得巨额利润,而使内蒙古地区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所有这些都是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进行的。

据1928年12月5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载埃德加·斯诺写的通讯:当年陕西、甘肃、内蒙古西部一带闹旱灾,沦为赤贫的难民估计达5000万,卖儿卖女者随处可见,一个婚配年龄的少女身价只相当于5—10美元,“许多人活活饿死”。在这篇通讯中还追述到1878年的饥荒,陕西、山西“饿毙逾八百万。”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的埃德加·斯诺于1929年7月4日身居呼和浩特(绥远城)写的另一篇新闻通讯:“中国被连续四年的黑色恐怖所包围,到今年年底,将有二百万人毙命。”这时正是处于中国被列强瓜分的过程,财富被掠夺的悲剧愈演愈烈。这就使得当地民众日趋贫困。

综上所述,从不甚连贯并不完整的资料情况,我们对内蒙古地区在近代史上蒙古族人口以及全区总人口的变迁,可总体上认识其内在的原因。也就是说,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是与政治、经济紧密相联的。一言以蔽之,是清王朝末期的极端腐败,内忧招致外患,使人民大遭涂炭。这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都不可忘记的。近代史,是蒙古族同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同的耻辱史,应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同样刻骨铭心,世代不忘!

现代:蒙古族的新生
1912年4的辛亥革命,是内蒙古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发生根本转折。从此,内蒙古蒙古民族加入到求自由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蒙古族热血青年献出了宝贵生命。同时,在艰苦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民族主义觉悟的蒙古族领导干部和进步青年,其中有的后来担任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有的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经过20多年的浴血奋斗,使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也很快改变了下降局面,呈现出稳定增长势头。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88.8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38.4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248.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338.0万,2001年增加到404.1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17.0%, 占中国蒙古族总人口的69.5%。尤其,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出现了两次高增长期,仅1982年、1990年一年即分别增加33.6万、22.3万人,是其他年份的数倍。分析其原因,一是自然增长,计划生育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较晚且政策规定的蒙古族人口的生育子女也较汉族多,因而生育水平要比汉族高;同时,内蒙古各族人民相处相对融洽,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也很普遍,其子女大部分登记为蒙古族,所以蒙古族自然增长率相对高一些;

另外,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名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则是破坏社会的大动乱,而内蒙古地区也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年代。在十年内乱中,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内蒙古东三市盟(现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西三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划出,使自治区的行政区域由118.3万平方公里,缩小到45万平方公里。人口由1400多万降到680多万。此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还发生过堪称中国集团冤案之最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简称‘内人党’)案,有34.6万名各族干部群众遭到诬陷迫害,1.6万多人被直接迫害致死。在被错打成“内人党”的干部群众当中蒙古族占绝大多数,但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其殃及面从全区盟市、旗县,到乡苏木镇、村嘎查,从地方到内蒙古军区各部队,从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到村嘎查党支部书记乃至普通农牧民,甚至殃及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这起冤假错案严重破坏了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给内蒙古各族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78年,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区为几十万受害者平反昭雪;医治十年内乱所造成的民族关系的创伤;恢复了原有的行政区划;调整了全区经济发展方针等。因此,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增加部分,除了“大劫”之后的“回报”,属恢复性增长以外,其他近一半是由于上述种种历史原因,有些蒙古族人口过去没有正确表达申报自己真实的民族成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后,这些人纷纷要求恢复自己本来的民族成分。

当然,人口的发展不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其质量的提高。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兴旺的基础。解放后,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体质大为增强,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现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19.6岁增长到69.3岁,增长了49.7岁,人口平均寿命与其他兄弟民族持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伴随自治区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不仅在德、智、体综合素质上空前提高,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工作的行政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培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许多人已成为中央及各部门、各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业的骨干。现在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 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政协正副主席中有44%是蒙古族;在自治区厅局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1%,其中,蒙古族占37%;在各盟市党政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7%,其中蒙古族占44%;全区蒙古族职工达41.2万人,比1949年增加39.8万人,增长28.4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达17.2万多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人口在数量与质量意义上的繁荣,是落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大成就和生动体现。

1 条评论 :

  1. 八十年代当时炒作很厉害的“内人党冤案”,说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被打成残废的。很震惊,也很好奇。89年有个机会去呼和浩特,以为满大街都能看到瞎子和瘸子呢(最容易识别的残疾人),就在中山西路上留意观察。很遗憾,三天内只看到了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丝毫不比其他的城市突出。这事记得很清楚。
    人性有夸大悲剧的特点,这是在阅读历史读物时,需特别注意的、

    回复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