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巴音布鲁牧民当农民

看了那篇巴音布鲁牧民当农民的故事,心里很难受。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为之自豪的新疆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或许我们要接着齐峰的歌唱:“草原在哪里,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的心里”。巴音布鲁的问题不只是在载畜量过大。据我所知,现在那里掀起了开矿潮,而且汉人官员们将此当作拉动经济的金钥匙。草原上黑色的拉矿火车痕迹,像是有巨大的马鞭抽在草原上一样,让人看着就隐隐作痛。而我们能做什么?我在不停的思考,我曾经想过在家乡建立个NGO,可是我后来发现,在新疆建目前基本上没戏。暑假前我跟几个朋友考虑做志愿者,去那里游说环保知识,去捡游客丢下的垃圾,却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我们在外上学的看着都急,却束手无策。想起3月底看到一帮唐格特同学在一起抱头痛哭,我想今年的燃灯节又多了一重意义。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会麻木到,被俯卧撑了,连哭都不会只会傻呵呵的对着他们笑。

写在双十凌晨 让我难眠的我的民族

————————————————————————
引用原文:

生态移民实现留绿和富民“双赢” 和静下山牧民实现了向农民和产业工人的转变。
寒冬之时,走进巴音布鲁克草原,看到的不再是贫瘠的土地,而是沿途的草原植被正逐渐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和静县按照州委提出的“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效地缓解了草原承载压力。
2006年,和静县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态极度恶化地区牧民集中搬迁到莫呼查汗扶贫开发农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移民户原有草场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围封禁牧,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近年来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实施,巴音布鲁克草原载畜量得到缓解。随着《开都河源头和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和开发条例》的颁布实施和“人畜下山来工程”及“绿色留高原工程”的启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我家有2个劳动力,每人每月务工收入有800元左右,加起来有1600多元,比在山上强多啦,而且这里吃的都是免费发放的,住的也是现代的砖房,有自来水,也通电,砂石路铺到家门前,还可看上和城里人同样多的电视节目。”2007年9月从额勒再特乌鲁乡盖干塔克勒根村搬迁下来的巴特尔美滋滋地说。
近年来,随着和静县草场围栏建设、季节梯度轮牧、畜种改良等措施的实施,草原生态已得到明显恢复。搬迁下山的牧民放下手中的羊鞭,有的进城闯市场,经营蒙餐、奶食品、牛羊肉、旅游业、民族服饰及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有的到附近乡镇村组进行劳务创收;汉语水平较高、经培训后掌握一定技能的牧民进了金特钢铁公司当起了产业工人,日子越过越好,实现了牧民向农民和产业工人的转变。
http://www.xjhj.gov.cn/news/r_zxxx/2008/24/0824155094155I851IABJCFFEB88E.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