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星期一

大汉族主义的表现

大汉族主义

历史与称谓
大汉族主义在用现代定义之前的称呼,可以追溯到中国中心主义的“天朝”的称谓以及春秋大义中作为身份认同依据的“华夷之辩” 目前,“汉本位者”是大汉族主义者有时会运用的对自己的称谓,有时他们会相对自豪地使用大汉族主义者的称谓,但更多会认为大汉族主义者带有种族主义者的贬义,转而使用“汉本位者”作为自称。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人,彼此各有各的风俗习惯,但又多有往来,汉族多以农耕为主,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但由于气候等自然原因引起的生存所需物资发生短缺,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多次南下,与农耕的汉民族发生冲突,北方牧猎为主的少数民族的南下在造成单纯的破坏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境内的民族融合。而同时,汉人由于躲避战乱等也常常南下,并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联系,由此南北民族风俗习惯等多有交融。总体来说,这样的交融多数是汉人的风俗更多地改变了少数民族,甚至将一些民族完全汉化。这种“汉化融合”使汉人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汉族文化更先进,国家的文化应该由汉族文化来主导。

主要观点和成因

现阶段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作出官方定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民族国家在政治学上的常见做法——将民族的定义放在一个较广的范围上,用来阻止内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对其民族国家属性的质疑。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定义并不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国家的特征。

由于施政时宣传过分强调国家是一个了56个民族的总体,而忽略了人数的不同和“正统”思想,造成了许多掌权人士理解为当民族文化、利益冲突时,汉族作为平等地位的多数派民族要依照中国式的礼貌做出让步。政府宣布了民族平等的政策,大体上是基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的考虑,例如,因为少数族裔的母语多不是汉语,而升学考试往往是用汉语进行的,在很多地方少数民族在此方面受到照顾。

虽然这在很多发达国家地区也很常见。但是,在中国这则显得更表面化和僵硬:由于某些民族的汉化程度较高,他们看来与汉人没有任何区别,特别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更是如此,国家仍然规定这些少数民族可以享受高于汉族的优惠,这种僵硬的民族政策变成了一个类似制造特权阶级的做法,造成了部分汉族人的不满。同时,因为实际操作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要求汉文化在一些以占领的领域自动让位,这使一些汉族民众觉得无法忍受。

再者,文化大革命后,曾经在全国占压倒地位的汉族传统价值观(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破坏严重,中国试图建立一个将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价值观体系也难以实现,新的价值观也屡遭压制,导致了国人追求的丧失。汉族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

目前的情况是,大汉族主义者一般认为:即使在政治学中大多数现存的国家被看作是“民族国家”,新生代的汉族人也已经基本上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剥离民族观念的公民国家而非民族国家,由于互相的不认同,地域取代了民族的观念,汉族身份对于他们来说已无任何意义,相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越来越多的汉人将自己的民族更改为少数民族。

大汉族主义者通常会为某些为当代服务的历史观感到担心,认为过分强调民族融合论会消磨国人的道德,使国人缺乏族群认同,进而使国家缺乏向心力。他们认为国家政权必须为汉族所掌握才能成为中国,他们害怕当国家的居民中大部分否认其民族认同,那国家的合理性就成了问题。一个例子是:在大汉族主义者看来,向元或清的征服者投降并提供帮助和向日本的征服者投降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侵略者都来自异族文化并且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同时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奴化政策。因此,他们将满州国的建立视为缺乏民族身份认同的结果。

对于分离主义,大汉族主义者一般不主张在文化上将民族的外沿扩大,他们认为应该通过对其他族群的尽快汉化解决这一问题。

大汉族主义者也会把社会中的欺诈和拜金视为汉族长期迷失,失去原本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造成的。

近况
最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那单薄价值观所派生的问题越来越显眼,而政府也开始重新思考汉族传统价值观的意义。中国人中出现了一重新找回过去理念的潮流。同时伴随了中国人对自身传统的再认识和开发。这样的环境下,理想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和各种民族主义思潮不断混合和碰撞。由此,在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一些汉族人开始产生了“复兴汉族、汉文化(华夏文化)”的思想,其中的中坚阶层主要为青年白领和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北京大学)。体现在行动上则为“汉服运动”、复兴“国学”运动、 “读经运动”、平反明朝历史等在一部分地区的兴起。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定:“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佐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依然反对大汉族主义之坚定政策,与民间对传统的再认识与开发是带有矛盾的。

王楚英所著“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中,提到有关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是国内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友爱共处,集合各民族成为中华一族,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团结,同时与世界各国民族平和共处益增睦谊,并驾齐驱,以进大同世界。这种调和的平等国民思想,对于未来的民族政策方针,有重大价值。[2]

刘宗正则批判孙中山有“大汉沙文主义”的思想,例如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第四讲提到:“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我们的祖宗从前常用政治力去侵略弱小民族”

大汉族主义表现1.为方便搞封建活动,弃旗装恢复汉装,(另,少数民族穿其民族服装是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情况是不一样滴)
2.鼓吹封建思想浓厚的汉文化,蛮横的把突厥人唐太宗李世民,回族人朱元璋、华佗,朝鲜人孔子,苗族人毛泽东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划为汉族
3.恶毒攻击分裂中国少数民族极端份子,而不自省是因为对人家不厚道
4.对网上和民间少数民族侮辱、殴打汉族的行为没有做到以德报怨,没有坚持用流血、流泪的方式感化他们
5.当年用女色和中华的富庶文明强留住西亚的某些民族,并导致大批汉人因信仰融入其中,让人家的后代现在失去了白种人的外貌
6.数典忘宗,满族皇帝让中国盛世,汉人跟着享了几百年的福,汉人不知道珍惜和感恩还要造反、抨击
7.迫害金锋先牲,拒绝为民族融合而牺牲几百年声誉的秦秽翻案。反而鼓吹逆历史潮流而行,阻碍民族大融合的顽固份子岳飞
9、把给中国54个民族提早进行杀戮式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口提早得到了控制的满清蒙蒙元代说成是亡国时代。
10、否认汉族人穿了200多年的旗装是汉族自己的服装,妄想破坏民族团结。
11、把汉族人从蒙元时期的 三等四等人和满清时期的三等人提高到二等人的民族政策严重不满,无视现代等级的进步。
12、以自己是汉族自豪,有破坏民族和谐的嫌疑。
13、对强烈要求自治的少数民族兄弟横加阻拦,企图消亡少民的悠久历史,毁灭少民的灿烂文化。
14;中国历史上凡是抵制统一的汉人,就是民族分裂份子,大汉民族主义。
15.试图享受和其他55个民族一样的待遇也属于大汉族主义,比如想多生育,想升学加分,有宗教信仰还想入党
16.明知道与某少数民族发生纠纷挨打时还手是侮辱了他们的信仰,还要还手属于相当恶劣的故意挑起民族矛盾的大汉族主义
17、把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一批食古不化、反对少数民族统一中华的分裂分子说成英雄,严重伤害少民感情。
18、不承认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为统治中国的明君,对肃清汉族这一劣等民族的行为污衊为屠杀。却奉冉闵这灭掉伟大羯族的人为“武悼天王”。
19、不承认古蒙古、金朝、西夏、辽、满清及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建立的政权为我国割据政权,把内战说成抗战。
20、对满、蒙等高级文化说成是蛮夷文化,对其高贵仁慈输血行为,诸如剃发、禁书、文字狱等称之为对汉族低等文化的毁灭。
23,在网发牢骚,不老老实实做第56等公民,不安分守己
25.通过一些可耻的改族手段,将一些怎么看都是汉族的人归入其他民族,混淆了该民族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