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蒙古的华侨人口只有约4300多人,占蒙古国总人口仅约2%,不过,在蒙古工作的华人却达万余人,除了多在建筑业工作,也有部份在专业领域服务。
在蒙古华校当教师长达16年的华侨张晓凤(30多岁)说,她自小是在蒙古成长,她的父母从小就让她接受华文教育,是希望她可以在蒙古发扬华文,继承华人的传统。
她表示,华侨的生活出现改变,是在蒙古政府开始采取民主政策过后,当时,蒙古政府的领导人,与中国的领导人开始有来往,加上中国商家也拥入蒙古投资,让华侨的处境获得显著改善。
“我们目前每年都定时回到中国探望亲友,而且,他们也时常会来游玩,双方来往都甚少受到限制。”
不过,她强调,虽然在蒙古的生活目前很安定,但是她的梦想是有朝一日可以举家搬回中国定居,回到自己“根”的地方!
经商摆脱贫困 华侨生活获改善
蒙古华侨多是在中国经商,收入也比一般蒙古人高。
张晓凤说,蒙古的华侨过去曾经历过贫困的日子,因为当时蒙古只和俄罗斯来往,造成华侨生活苦不堪言。
不过,随着市场开放,华侨都纷纷与中国的亲友联系,并开拓商机,生活才慢慢稳定下来。
蒙古乌兰巴托市内,也有多家中餐馆,这些中餐馆都华侨经营的。
目前,华校的开销都是由华侨自己承担,另外大使馆也会提供津贴,以便华校可以维持正常操作。
被询及是否有华侨在政府部门任职,甚至当官,她表示华侨都是追求安稳的生活,涉足到蒙古政府,是根本不曾想过的事情。
不出入高级场合 有钱仍保持低调
蒙古华侨深明“钱财不露眼”的道理,因此,当地华侨都不会时常出现在高级场合。
据了解,蒙古华侨都集中在乌兰巴托的12分区,这一区都被视为贫民区,住着逾百户华侨。
据知,他们的收入算是稳定的一群,也无钱财忧虑,但他们不愿进出高级区,是不想太过招惹别人的眼光。
“我们都不会太过张扬我们的钱财,大多数华侨还是居住在贫民区及组屋内,这是因为一些国家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看到富有的华侨,在局势不稳定时都会成了被攻击的目标,我们不想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承认华校学历 更多华侨入学就读
蒙古政府承认华校的学历,就读华校的学生可直接在国内大学升造,令更多华侨送子女到校读书,除了可以学会母语华文外,更重要是可以继承华人文化。
张晓凤说,校内的课程都是以中国为标准,并以华文为主要媒介,但是学校也有传授蒙古文,这是为了让华侨子弟日后在国内的大学深造。
“蒙古是一个很注重教育的国家,因此,国内大学林立,我们华侨现时不用担心升学问题,只要有心学习,便有明天。”
而且,她表示,由于中蒙关系日渐融洽,华文教育也很受注重,在蒙古懂华文的人也越来越吃香了。
蒙古华文学校背景:
蒙古华文学校,是于1955年成立,属蒙古华侨协会领导。
校址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其前身曾是中国工人俱乐部于1935年创办的华侨小学。
初办时,仅有1间课室,1名教师,20多名学生。主要学注音字母、识字、唱歌等。
1947年有教师2人,学生5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华侨协会于1950年成立。
1955年,在原华侨小学基础上成立华侨子弟学校。
目前,该校约有14名教师,并设立9班,在校学生约500名各年级学生。(来源/马来西亚中国报,作者/杨家俊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