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蒙古国 “垦荒计划”助丰收


今年年初,为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在蒙古国总理桑吉·巴亚尔倡议下,蒙古国政府实施了加强国家农业发展的第三次“垦荒计划”,目的是增加粮食产量,尽可能满足国内粮食供应,从而稳定粮价,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蒙古政府实施了重视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垦荒计划”第一年就取得了初步成效,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粮食产量创近十年新高。

  据蒙古国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国小麦等谷物产量超过20万吨,土豆产量接近15万吨,蔬菜产量为8.16万吨,牲畜饲料为1.25万吨。蒙古国每年小麦等谷物的全国需求量为 30万吨,明年只需再进口1/3就可满足全国粮食供应。今年的土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蔬菜则可满足一半的需求。“垦荒计划”的目标为,到2010年实现粮食、土豆、蔬菜等农产品的全部自给。有专家预计,对于拥有260万人口的蒙古国来说,实现这一目标并非难事。

  蒙古国今年的粮食获得丰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比如政府出巨资购买更新了农业生产必需的各种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面粉加工、灌溉设备等,并给予关税和增值税优惠,尽量减轻农民负担。第二,气候风调雨顺。今年蒙古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雨水丰沛,这对“靠天种地”的蒙古国来说十分重要。第三,政府向农民承诺保证收购农产品,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统计,今年小麦的最高产量为每公顷1560公斤,创近几年小麦产量新高。

  虽然是一个畜牧业国家,但蒙古国的农业发展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959年和1976年,蒙古国政府两次成功实施“垦荒计划”,使当时全国的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20万公顷,粮食不仅可自给自足,部分小麦和土豆还出口到外国。而近几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至当时的30%,全国小麦自给率不足1/4,蔬菜自给率不足1/2,就连土豆也有14%需要从中国和俄罗斯进口。这与蒙古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倒退。

  蒙古国农业的历史和粮食可能面临短缺的现实,促使蒙古国政府下决心重视农业问题。一方面在全球粮食问题日益突出的大环境下,蒙古国的粮食安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政策对头,蒙古国完全有能力做到粮食自给自足。有专家认为,粮食问题的解决对蒙古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避免出现因全球粮价上涨可能给蒙古国带来的粮食供应不足、粮价上涨等问题,而且对于稳定物价、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政府2008年至2012年施政纲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