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毛盖吐山——巴尔虎蒙古人心中的圣殿



270年前,巴尔虎蒙古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第一眼看到毛盖吐山时就被这大山的气魄震撼,认定这是圣灵之地,于是设立敖包开始祭祀大地苍天。

...270年后,我也随着络绎不绝的巴尔虎蒙古人来到了毛盖吐山脚下,它也是用同样气势征服了我,我知道270年来蒙古人世世代代到这里祭祀的原因了。

毛盖吐山位于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东部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是巴尔虎草原和大兴安岭的结合部,海拔1600米,山顶为平顶,远远望去,形如宫殿,屋脊飞檐上的两个脊饰处是天然巨石,其上各设一处敖包,北面的为大人敖包,南面的为小孩敖包。看过它的人都称它是一座圣殿。



敖包也叫鄂博,是蒙古语的译音,有“堆子”、“鼓包”的意思,关于敖包的由来,古往今来演绎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比较普遍的一种解释说,敖包是辨识道路的标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很容易迷失方向,先人用捡石成堆以为标识,方便出行。迷路之人看见敖包,自然心存感激,会对敖包鞠躬、叩首,后来又发展成顺时针绕一到三圈,再捡来石块垒放到石堆上,祈福好运,最后慢慢发展成一种祭祀活动。祭祀敖包是草原民族最隆重的民间仪式,一般在每年草原上鲜花盛开的季节,牧民们从各自的草场营地,从林间、河谷、草滩,汇聚在敖包山下,迎着初升的红日涌向山顶,敬献哈达、牺牲、奶酒等,绕行敖包祈祷,向苍天,乡腾格里天神祈福禳灾,祈求草原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国泰民安。

敖包所处的位置,往往借助山岭形势、地缘风貌,占据最高处,天地相接,人神呼应;居高临下,四野苍茫,让人不由得产生敬畏、仰慕、神往的情怀。身处于斯,自然、人神化而为一,天地浑莽,生命无极,大千在这一刻浑然合一,无始无终。
7月22日,我们驱车117公里来到了山脚下,道路之艰难,路线之曲折难以想象,只有亲身体验,你才知道什么叫泥泞,什么叫坎坷,什么叫颠簸。35公里的戳板路加水泥路(水和稀泥),经历了两次陷车,加挂四驱顺利自救,过一小河,顺利通过后,在天黑时分,我们到达山脚下的祭祀大山的大本营。这里已是蒙古包林立,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歌声洋溢了。而远处弯弯山路上还在有骑车、马队在源源不断向这里汇集,彻夜不断。

我们找到一座可以俯瞰大本营的小山包,在那里安营扎在,周边已经有几辆车和几处帐篷。和同行的影友就着花生米干掉两瓶白酒后,各自在车中和帐篷中过夜。

因路途奔波疲劳,再加上两杯白酒下肚,很快入眠。上半夜睡得很实,下半夜竟是些离奇的梦——睡在神山脚下梦也离奇。凌晨3点钟被同行叫醒,到河谷砍了些柳条作祭品,开车爬山。天未亮,东方鱼肚白,山路上却已是车灯的长龙,也有骑马和步行上山的人,开始浩浩荡荡登山。

牧民往往一家或几家乘车同行,车后一律拉着柳条——用柳条插在敖包上祭祀,寓意人丁兴旺、繁衍力强、生生不息。此外他们还要带上酒、奶、饼干、糖果做祭品洒在敖包上。

昨天刚下过雨,道路湿滑,山道很陡,汽车喘息着前行。我的车在艰难地爬上第一个陡坡后,开始打滑,为防止意外,弃车步行爬山——这样更体会祭山人的虔诚。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