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是融合最完全的蒙古族之一,他们的血液中已经充分融合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蒙古、唐古特蒙古、往流蒙古等许多部族的血。虽然这中间有许多血腥,但蒙古人必须面对历史事实,“牧风”将以“倒叙”的方式来介绍这为外界所知不多的德都蒙古与青海蒙古族简历。
一、融合最完全的蒙古族
民国时,学者称青海“南番北蒙”(番指藏族),不涉及大的部落融合;
清时,提到青海蒙古族源流,人们自然会想到清时的青海蒙古29旗。青海蒙古族的组成,在清时相对固定,虽然有蒙古八旗军来此屯驻,但相比之下毕竟是少数。
清时的青海蒙古29旗:和硕特(在史料中也有译“霍硕特”)20旗、土尔扈特4旗、绰罗斯2旗、辉特1旗、喀尔喀1旗,另有一察汉诺们罕旗。
人们见旗名,习惯认为青海蒙古族大部分为西蒙古人,其实并非如此。青海蒙古人组成之全,当非其他地区所能比。只是在顾实汗之后,西蒙古和硕特部一直居领导地位。
顾实汗入青之前,青海蒙古族藏巴汗失势。漠北喀尔喀部却图汗入青,控制了青藏地区。顾实汗入青关键一役是1637年春的“血山战役”,顾实汗所率西蒙古联军打得很成功,顾实汗以1万兵力大胜却图汗3万精兵,却图汗也在退却中被擒杀。对此役之胜败,牧风认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顾实汗是非常有谋略的领导者;其次、却图汗虽拥有精兵三万,但大部分是从刚刚征服的青海蒙古各部中强征来的,军心不稳,难于协调统一;第三、是宗教因素,顾实汗是青藏黄教喇嘛请来维护黄教的,却图汗是排挤黄教的,而却图汗所辖军队中信仰黄教的部众又极多,导致在思想上顾实汗比却图汗更有号召力。
1万西蒙古兵大胜却图汗3万精兵,决定了西蒙古在青海蒙古族中的统治地位。但这一数字也反映出,西蒙古人在青海蒙古中顶多占四分之一左右。至此,以和硕特部顾实汗为首的西蒙古联军中“和硕特”、“土尔扈特”、“绰罗斯”、“辉特”四部融入青海蒙古族,战败的却图汗的漠北喀尔喀嫡系也融入了青海蒙古族中。随后,顾实汗在袭杀藏巴汗后,又控制了唐古特四部。那么青海蒙古族中除上述漠西蒙古、漠北蒙古与唐古特外,还融有哪些蒙古部族呢?
上文提到,却图汗所辖军队中信仰黄教的部众极多。这要追溯到1578年,蒙古右翼领袖“俺答汗”请黄教“索南嘉错”大师到青海蒙古各部中传教开始,到却图汗入青的半个世纪之间,黄教在青海蒙古各部之中已经牢牢扎根了。却图汗之前,要说一下蒙古右翼控制青海的部族。
蒙古右翼是与明直接对峙的蒙古政权,在东北长城边外的乌梁海三卫被蒙古右翼领袖“俺答汗”所征服并控制;在中部沿长城自东至西是俺答汗弟兄控制下的喀喇沁十大营、十二土默特、鄂尔多斯部;甘青地区是俺答汗之子“斌图”率喀喇沁一支和永谢布一支控制下的青海,此二部势力在发展中曾扩展到今甘南、临夏地区。蒙古右翼一直在明的东北、北、西北、西部的边疆压着打,逼明与蒙古进行贸易互市(汉文史料多载为“求贡”,即蒙古要求进贡,明政府不答应而不断打仗)。
蒙古右翼也就是漠南蒙古族进入青海,早在俺答的爷爷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前。青海地方史料载:十五世纪中期,东蒙古“亦卜剌”与“鄂尔多斯”两部入青。鄂尔多斯部在俺答汗时为俺答汗长兄所主,多数人对此都较熟悉。那么“亦卜剌”部是哪一部呢?
查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料:十五世纪中期,达延汗打败了永谢布一名领主“亦卜剌太师”和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及西蒙古瓦剌等部,统一了蒙古各部。
结合上文可见,“亦卜剌”领原永谢布贵族集团退到青海后,以自己名为所部之名,但实际上此部应该是“永谢布”。
俺答汗继承祖业,最终控制了青海,留下了所属的喀喇沁一支和永谢布一支,“亦卜剌”部应该又回到了本源的“永谢布”之中。俺答汗之孙顺义王扯力克时,青海蒙古仍在蒙古翼俺答系控制之下。史载,1590年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与扯力克护送三世达赖的骨灰进藏之时,青海蒙古攻明,明请三娘子约束青海蒙古,蒙古右翼联盟为维护开通20年的“明蒙互市”,让青海蒙古退还了攻明的战利品并且停战。
当扯力克与三娘子在17世纪初相继辞世,富足的蒙古右翼成了蒙古兄弟部族争食、欺凌的对象。蒙古左翼林丹汗是始作伥者,借明支持为害兄弟部族,蒙古右翼败林丹的“赵城之战”所消灭的军队中有上千明送钱粮的援军。当然中原政权一贯如此,利用新兴起的游牧民族势力,来夹攻直接敌对的游牧政权;虽然当时明自身难保,还是给“林丹”几千兵,做象征性的援助(明不但指望用“林丹”牵制后金,还指望“林丹”把威胁自己整个北部边境的“蒙古右翼”彻底毁灭,这也许是蒙古右翼在明与其走狗的夹击下,都纷纷倒向后金的原因)。蒙古右翼的青海部分自然先为漠北却图汗所并,后又为固实汗所并。
由上文,青海蒙古族中先后已经有唐古特、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蒙古的融入;所谓的往流蒙古,即成吉思汗诸弟系,和硕特的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大弟哈萨尔之后裔。
二、青海海西蒙古族旗名与俗称
青海蒙古族在1725年设旗之初,海西境内有蒙古九旗,都属于和硕特部(或霍硕特部)。
归青海蒙古左翼盟所属:
青和北左旗 俗称可鲁沟贝子旗
青和北右末旗 俗称可鲁可扎萨旗
青和北前旗 俗称布哈公旗
青和西前旗 俗称青海王家旗
青和西后旗 俗称柯柯贝勒旗
青和北左末旗 俗称盐池扎萨旗
青和西右中旗 俗称台吉乃尔扎萨旗
归青海蒙古右翼盟所属:
青和西右后旗 俗称巴隆扎萨旗
青和西左后旗 俗称宗家扎萨旗
清末民国时期,这一地区还有蒙古八旗,也就是上述九旗中“青和北前旗”之外的八个旗。因为1858年后,黄河南的藏族汪什代海千户部落迁入布哈河流域(今天的天峻县境内)驻牧,原驻此的蒙古族北迁到了祁连山(应该进入了今天的甘肃肃北地区)。蒙古族左右两翼的划分要追溯到固实汗时期。
三、近八百年中蒙古人在青海活动简表
1229年,也就是蒙古太宗元年,海西归窝阔台次子阔端管辖。这表明蒙古族形成上升时期,青海地区就是蒙古族的主要牧地。
1253年,蒙哥汗在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海西东部归其管辖。
1269年,忽必烈封其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海西为其封地之一。
1374年,驻牧在海西与新疆诺羌等地的元宁王卜烟帖木尔,为了商贸与经济,遣使到北京,明政府封其地为阿端、阿真、若先、帖里四部。1375年封卜烟帖木尔为安定王,辖地上形成了“罕东四卫”,也就是永乐时的“塞外四卫”,在以后的百多年中,这些蒙古部落与明政府多次发生战争。
1509年,蒙古永谢布部落酋长亦不剌与鄂尔多斯贵族反对达延汗失败,率部一万多人进入青海湖与海西地区,不久曾返回宁夏、河套地区。随后1512年他们二次入青,青海湖周边的“西宁卫”和海西地区的“塞外四卫”都为其所统治。东蒙古开始大规模入青,至少永谢布与鄂尔多斯部的贵族集团一万多人来此。
1559年,蒙古右翼俺答汗部进占青海,更多的东蒙古右翼部族也开始大规模入青。
1634年,因为佛教派争,漠北(今蒙古国)喀尔喀部却图汗入青,统一青海蒙古族。
1636年底至1637年初,同样是因为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争,固实汗率西蒙古联军入青,以一万兵胜却图汗三万兵,杀却图汗统一青海,并进控西藏。
1645年,固实汗统一了唐古特四大部之后,将青海分为左右两翼,分给其十个儿子做领地。
也就是说自固实汗开始,海西蒙古族,统治者主要是和硕特部固实汗后裔,普通蒙古人融合了元时留守的蒙古族、东蒙古各部蒙古族、漠北喀尔喀蒙古族、西蒙古联军中的各卫拉特蒙古人,还有唐古特蒙古族。当然这么多年融血下来,已不可分。
固实汗后的清初,青海蒙古分封的各子,没有更强有力领导核心。清政府与准格尔葛尔丹的战争中,青海蒙古族也卷入其中,青海蒙古族站在清准两方的都有。
1723年,罗布藏丹津起兵反清,失败后青海蒙古族开始走向末落。
1725年,清政府正式把青海蒙古族纳入统治,将其编为29旗。并在每年秋季出3000蒙古兵在柴达木防御准格尔。
1735年,青海蒙古族实力仍有,每旗每年能依清政府令出兵200,以防准格尔。
1838年(道光18年),雍希叶布族(永谢布)与蒙古尔津族、年措族、卡纳族等被清政府安置在南柴达木诺木布塘驻牧,现属玉树州。
1931年,牧区流行瘟疫,牧民死亡甚多。
1934年,200多户哈萨克开始迁入青海,至1950年进入青海的哈萨克有2320多户。
1946年,都兰瘟疫和麻疹蔓延,不足300户的和硕特西左翼后旗(俗称宗加旗)就有300人死亡,其中60户全家死绝。总之,民国时期青海的蒙藏牧民连遭瘟疫、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等,导致人口锐减。
四、1735年以后的百年中青海地区蒙藏矛盾
青海蒙古族本来在黄河南有蒙古六旗,河北全为蒙古族牧地,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青海蒙古势力很弱,河南蒙古族多数都退入黄河北,而且此时藏族汪什代海部落陆续迁到黄河北岸驻牧。嘉庆、道光年间,番(藏族)蒙矛盾日益加深,蒙古族一直处于劣势,清政府把黄河南原蒙古族牧地夺回,蒙古族不敢去驻,在河北沿线派兵防守,蒙古各旗出不起人。
番(藏族)蒙矛盾起因是多方面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一些人造谣生事,说俺答汗、固实汗等入主西藏维护黄教、打击红教说成是在藏区进行血腥黑暗统治,不提他们是虔诚的黄教信徒那一面。许多书更说俺答汗、固实汗等的进藏是后来番(藏族)蒙矛盾的火种。又说是清政府“以夷制夷”,故意让番(藏族)蒙有矛盾,而便于统治。
查历史上的清时奏折还有一个当时被称为“汉奸”的因素。一些汉、回投机商贩和游民冒充藏民,抢掠蒙古。制造番(藏族)蒙矛盾,如“提到奎舒遵旨审拟折”中所述:
至龙神庙碑碣,上年十二月,据伊什达尔济禀报“青海龙神庙碑碣被贼推倒”。因思番子虽素性犷悍,尚信神佛,推倒碑碣有何益,恐其中另有别故。
所幸今天,终于有人写相关史料时说“番(藏族)蒙矛盾”是因蒙古衰弱的情况下,奸人趁机把水搅浑。而从下段也可看出“汉奸”实在是一乱由:
嘉庆年间,那彦成采取清理牧地和抢劫纠纷,先清内地,酌安卡隘,严拿“汉奸”(金庸《书剑恩仇录》中所载“红花会”进入回族区参与回民反清活动,也许以此为背景,那彦成酌安卡隘,严拿“汉奸”也是为了防范此等对抗政府的势力四处扇风添乱)等措施后,藏族的北渡之势才得以缓和。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乱,清政府无力他顾,藏族再度北渡,汉族也开始进入青海。青海的蒙古族除与藏族关系较好的察汉诺门汗部仍在黄河南外,其他多退入海西守着盐湖驻牧,至1949年,进入海西的藏族也已经与蒙古族人数相当。但清末民国战乱,蒙藏两族已能更和平的相处。
1949年,海西蒙古族占人口的40%多,藏族也占40%多;而1990年,这两族所占的人口比重都已经不足10%,汉族人口已经占70%多。今天的青海蒙古族主要是在海西州与河南蒙古自治县。
五、青海海西地区的垦殖与环境破坏
1918年,民国7年,在都兰募民开荒,出告示劝藏民种燕麦。1923年设都兰垦务局,举办放垦事宜。因蒙古族不愿放垦,未及一年,停办。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组织垦殖,形成小块农业区。
1949年,青海解放;1951年,解放军在阿拉尔地区开荒;1954年德令哈劳改农场创建,划耕地5万亩,以后又相继创立了香日德、诺木洪、赛什克等劳改农场。
随着50年代中期,境内农业的开发,全区先后共开垦耕地125.9万亩,因水源和热量不足而弃耕达68.5万亩,优良草场遭到重大破坏,草场退化面积达400万亩。
1950年后,大量内地人口的迁入,人口剧增,常年累月地挖掘植被充当燃料,全区每年约有2万吨荒漠植被及其根茎被挖,植被破坏速度每年约100万亩,全区原有沙生植物3000万亩,已破坏2016万亩,致使原来已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又开始向东南移动,全区新增沙化面积9万亩,境内植被覆盖率已不足13%。
http://tibet.woeser.com/?p=33279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