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蒙古族散文作家,生于伊敏苏木一个贫苦牧民家庭。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慶應義塾大学,学习医疗和物理学。之后奋斗于 蒙古各地,经历了内蒙古地区的沧桑演变。致使哈达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科普题材的作品和寓言、抒情式的文学散文作品。《斡嫩河畔召开了蒙古大会》、 《在斯楞格河边进行的蒙古军队的战斗》,是两篇历史题材的散文。他的科普散文《知识修养是幸福愉悦之根》,沉痛地回顾了民族的苦难历史,指出蒙古民族长期 闭塞的游牧生活,“已被二十世纪的城市文明和机遇所遗弃”。蒙古人要想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必须以知识修养为本”,才能使民族从水深火热的痛苦境地 中走出来。在《大城市》一文中,作者用城市与蒙古草原做比较,他说:“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而且在经济方面注重灵活敏捷”,“与此相比, 我们戈壁地区的村落、草场、家院真是太粗、太小、太弱。希望有毅力的蒙古人睁开眼睛看看吧
#JD_~f N5O6iX
哈达的寓言式散文,反映了他的民族民主思想和对蒙古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他的《铁木真》一文仿照庄子《疤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一个用斧头解剖牛的力士 问铁木真:“你能拉几弦弓,能举多重的石头?”铁木真回答:“天下的英雄好汉能成就事业时,只相信智慧不尊重力气。”因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依靠信心 和智慧,而不在于力气的大小”。哈达认为铁木真创建了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并不是依靠蒙古人的匹夫之勇,用所谓“勇武”的“力”来完成的。他强调 成吉思汗是个“智勇双全”有谋有略的蒙古君主。 ?w1EZ3]M'G
哈达对蒙古游牧民的生活有长期深切的体验,他的散文有感而发,针对现实问题,表达出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0G#ma8`&}sGS
哈达先生是内蒙古第一届政协委员,他曾在政协提案为力主保存内蒙古地区的语言文化,开办蒙古语学校,并为内蒙古地区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6年在文革中被打成蒙古国帮凶,日本特务等莫须有罪名,于1972年被活活折磨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