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再见蒙古ー凤凰- 闾丘露薇

马上就要离开蒙古,短短的两天,发现对于这个自己的邻国,太多的不了解,但是正是因为不了解,也让我愿意花上时间,去查阅了不少关于这个国家的资料。刚来第一天的一些印象,第二天得到了一些印证。比如,虽然中国是最大的投资国,但是在蒙古的外国人,韩国人最多。街上为何很难看到老年人,原来这个国家的平均寿命不高,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在三十五岁以下,男女比例失调,女性人数高于男性。至于原因,据说是当地男性喝酒台豪爽,还有就是这里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一天气压变化经常超过二十次。至于招牌,用的都是新蒙语,也就是俄文字母,对于懂蒙语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但是读出来就懂了,因为发音和蒙语一样。在蒙古,懂得读写蒙古语的人,绝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要麽就是小学生,因为现在政府又开始在小学教授,中间出现了一个断层。

乌兰巴托的贫富差距确实很大,不少消费场所的物价贵的惊人,但是生意依然不错,除了在当地的韩国人,日本人,还有中国人之外,也有不少的当地顾客。马路上的名牌车,没有完工的别墅,看来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蒙古,也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听到我们马上要走,一些热情的当地人表示遗憾,因为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这里的草原。今天下了一场雨,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为意味着草场的草可以生长。如果雨水好,离开乌兰巴托十几公里,就是辽阔的草原,真正的蓝天白云,风吹草低见牛羊。从北京到乌兰巴托,已经觉得天空蔚蓝,阳光灿烂,但是来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城市的污染在蒙古是最严重的,原因之一,二百多万蒙古人口,一百多万居住在这个城市,汽车的废气,还有城市周边牧民燃烧煤炭,都造成了空气污染。

虽然蒙古还有三分之一的牧区人口,但是一位在当地生活了很久的华人介绍,在从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转变为私有制之后,越来越多的牧民放弃了游牧生活,来到了城市边缘,靠擦皮鞋,捡垃圾这些低技术工作来维持生活。这是因为,没有了原来的合作社的帮助,牧民自己,没有能力抵御天灾,不管是雪灾还是旱灾,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

去了国家宫,在国家宫外的广场,除了成吉思汗的塑像,还有就是蒙古的独立英雄,苏赫巴托尔。1919年,牧民出生的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寻求共产国际的支持,谋求蒙古独立,第二年,在列宁的支持下,成立了蒙古的共产党,也就是现在的人民革命党。1924年11月26日,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名为乌兰巴托,允许苏联驻军。但是中国,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都不承认,1924年签订的中苏协定,苏联依然承认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

蒙古和中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系错综复杂,我也是这次来到这里,才有兴趣要花时间去了解这个国家独立的历史,发现,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因为牵涉的方面很多。而且我也不知道,从我自己搜集到的有限的历史资料,所讲述的历史,是否真实准确。

我的理解,简单来讲,当年的蒋介石政府为了换取斯大林共同抗击日本,以及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承诺,于是和苏联签署协议,同意蒙古进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结果公民投票通过了表决,蒙古独立,中国丧失了对蒙古的宗主权。对于这个公投过程,中华民国驻联合国代表当时当了观察员,但是对于公投的过程不满意,认为蒙古政府用签名的方式,其实是在要挟和监视民众,对于重庆政府和苏联的协定,不少当时的国民党官员也是不认同的,认为很不平等。而不平等,蒋介石是明白的,之后也是后悔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蒙古在10月份就和新中国建交,成为最早一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由于苏联和新中国签订新的协议,退到台湾的蒋介石认为,苏联没有遵守当年的协定,不支持共产党,加上和新中国签订了新的协定,也就是和中华民国的协定失效,因此蒙古依然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告上了联合国,也就是著名的“控苏案”,赢了,但又怎样?

之后,苏联和非洲联盟支持蒙古申请加入联合国,条件是苏联支持一个非洲国家加入联合国,中华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但是美国担心因此得罪非洲联盟,他们转而支持新中国,于是要求台湾不行使否决权,而台湾得到的回报是,美国支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议题,定为重要议题,也就增加通过的难度。六十年代,中苏决裂,蒙古最终站在了苏联一边,遣返了七千多名中国的援助人员,到了八九年,中蒙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或许这就是现实,大国总是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最前面的,小国或许可以在大国的博弈当中找到一些生存的机会,或许连这个机会也没有。

好了,马上要去机场,开始二十多个小时的旅程,前往沙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