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阿拉伯媒体的蒙古人

阿拉伯网络媒体中的新蒙古人形象及其成因

在阿拉伯网络媒体中,蒙古人的形象并不少见。而在所有蒙古人中,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出现的更为频繁,据笔者搜索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2005年5月29日),在google上输入旭烈兀的阿拉伯文名字,马上就会显示包括旭烈兀在内的5280篇文章或消息,其中固然有对客观历史的探究与描述,但更有一些文章直接将蒙古人、旭烈兀与美英联军、布什相挂钩,特别是在后者准备向伊拉克发动军事进攻时,这种说法就更为普遍,人们甚至还发明了一个新词——新蒙古人。值得注意的是,新蒙古人的形象无一例外是负面的。事实上,这里的新蒙古人并不是特指蒙古人本身,而是已经成了一种隐喻,成为暴君和侵略者的代名词。当阿拉伯人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往往会将敌人比作蒙古人。
在阿拉伯语中,蒙古人被称为蒙古人、鞑靼人或者塔塔儿人,虽称呼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族群,而且在阿拉伯人看来,他们都属突厥人。蒙古人与阿拉伯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各个部落组成的游牧力量,都是以骁勇善战闻名的马背民族,并都曾经试图征服整个世界并建立了强大帝国。蒙古人很原始,他们虽然从自己的祖居地迁徙到中亚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根始终在草原上,他们在亚欧大陆上左冲右突,四处出击,如疾风骤雨般侵入邻近地区,烧杀掳掠之后撤走,动身寻找下一个攻击的目标,这些原始集团的侵略行为往往是野蛮的,毁灭性的。
阿拉伯人眼中的巴格达,是和平之城,人间天堂,它位于两河流域交汇之处,是文明的起源,这里汇聚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但这块土地却并不平静。1258年,蒙古大军血洗巴格达,鼎盛一时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遭到灭顶之灾,破城之后,旭烈兀纵容士兵屠城,并处死哈里发,近百万居民也被屠杀得所剩无几,一座历史名城就这样被毁于一旦。这在伊拉克历史甚至阿拉伯历史上都是极为耻辱的一幕,当时的历史学家伊本•赫里康(Ibn-Khalikān)写道:“疯狂的鞑靼人在希吉莱(伊斯兰历)650年攻入伊斯兰的首都巴格达,屠城、焚烧和抢劫四十日。一座历史上最美丽的城市被夷为平地,烧成焦土,大军过后,城内只能偶尔看到几个孤独的行人。街道上的尸体堆积得比桥还要高,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倒塌的房屋,空气中充满腐臭的气味。瘟疫开始流传了,随风而去,远到叙利亚,一路上的村庄和城镇闻风而受到感染,居民成群地死去。整个大地都布满了饥荒、瘟疫和死亡。”[1]此后,穆斯林军队虽然在艾因贾鲁之战中大败蒙古军队,旭烈兀之孙合赞汗更是率部皈依伊斯兰教,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的陷落,阿拉伯人的领导权就此丧失,从此便一蹶不振,阿拉伯世界昔日的光荣与繁华业已在蒙古人狂风铁骑的蹂躏下一去不复返。
时间跳跃至2003年,在这近七个半世纪里,巴格达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但在伊拉克土地上,阿拉伯人民似乎还未从旭烈兀率领的蒙古大军血洗巴格达的噩梦中清醒过来,就又迎来了英美联军的进入,历史仿佛重现了。美军进入巴格达后,关于平民受伤或致死的消息频频传来,这其中还包括妇女和儿童,虐囚的传闻也逐渐被证实,伊拉克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美军在巴格达迟迟不肯离去,这使伊拉克人越来越心存怨恨,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把美军与旭烈兀的蒙古大军联系了起来,在阿拉伯的新闻网页和各个论坛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关键词:“新旭烈兀”、“新蒙古人”、“伊拉克再次陷落”等,伊拉克人认为美军的入侵是新蒙古人的入侵,两个历史事件虽然相隔甚远,但在性质上却并没有不同。而布什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21世纪的旭烈兀,他同当年的旭烈兀一样,用野蛮的手段破坏了伊拉克的文明。
既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美军的这次入侵等同于蒙古军队的入侵,那么这种对比也未必是毫无根据的。从网络媒体中对布什、旭烈兀及美军、蒙古军队的对比描述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网络媒体为何热衷于反复提出“新蒙古人”形象。
首先从攻入方的战略战术上来对比。美国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伊拉克,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之外,心理战的充分运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第一,战前的准备。在美国正式对伊拉克发起战争之前,布什总统曾对伊拉克发出通牒,要求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摧毁武器库,并要求萨达姆交出政权,否则伊拉克将会遭到世界上最强力量的严厉打击。美国政府严厉警告,摆出了自己的高姿态,如若萨达姆政权不识好歹,美国也有言在先,不会在国际舆论上留下话柄。同时,这也是对萨达姆政权的一种心理暗示和威慑。无独有偶,当旭烈兀打败了花剌子模和伊朗军队,正准备集结军队侵入伊拉克前,也事先给伊拉克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写了一封信,要求伊拉克人放弃抵抗,推倒堡垒,填平壕沟,接受蒙古人派来将领的管辖,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全城的安全,否则蒙古铁骑必将踏平伊拉克,血洗巴格达。而巴格达当时的统治者在旭烈兀看来,显然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针对巴格达统治者置之不理的态度,旭烈兀再次发信,言辞更具恐吓性,警告哈里发立刻向蒙古臣服投降。但哈里发显然不了解蒙古统治世界的野心,以为只要用钱财就可以满足旭烈兀的要求,遂断然拒绝了旭烈兀,这更为旭烈兀踏平巴格达找到了借口。
第二,入侵时的战略。美军进入巴格达之前先切断水源,对巴格达重点的经济、军事点进行轮番轰炸,以迫使伊拉克就此投降,从心理上威慑当地的居民。而蒙古军队所到之处,必定破坏水源,或者用尸体堵住水井和水源,以达到污染水源、切断生命之源的目的,这样既可以让从屠城中得以逃生的人在生理上难以承受,也引起了其恐慌心理。在战争中,巴格达几千年来建造的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也就是因为这种战术而被毁于一旦。
在战争中,收买敌方人物为己所用,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伊拉克某些显贵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纷纷站在反恐的立场上,竭力撇清自己,支持美军打击伊拉克,甚至有些人充当了美国的说客,策动投降,或明或暗地支持着美军的行动。除此以外,美国更用重金收买了萨达姆的亲信、军队核心指挥人物等,从萨达姆政权的内部将其逐渐瓦解。这点也可以让媒体联想到哈里发的近臣伊本•阿勒盖米,此人在蒙古大军入侵巴格达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是个穆斯林,但并不诚心皈依伊斯兰教,且暗中投靠了旭烈兀,并在巴格达城中散布谣言,动摇人民的抵抗之心,还力劝哈里发接受投降。战前最忌动摇民心和军心,此人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当时民众的心理防线,怪不得后世的阿拉伯人都认为此人是个叛徒,并称不诅咒此人的人也必将遭受安拉的诅咒[2]。当时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部落也跟随蒙古大军,做了帮凶,他们虽然没有亲手将哈里发送上不归路,但也在一旁煽风点火。
第三,结束战争前的策略。美国军队在军事打击后,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对伊拉克人民进行心理战,试图在民众中引起恐慌,迫使其尽快主动投降。虽然古代没有这么先进的传播媒体,但旭烈兀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蒙古军队在巴格达城外用二十万军队围困了一个月左右,在围城期间,还动用了投石机、强弩等工具不时破坏城堡和城墙。军事上的打击还伴随着心理上的压迫,旭烈兀着人在城外向城内喊话,试图对巴格达居民造成心理压迫,这可以算是一种古老的心理战了。这两种手段虽然相隔七个世纪,但却如出一辙。
其次,在战争的目的上,相似之处也非常明显。布什号召的这场对伊战争,在目的上也与旭烈兀入侵伊拉克极为相似。石油是重要的资源,而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极为重要的一环,掌握了伊拉克,也就意味着掌控了石油的生命线,这对美国来说是有极大诱惑力的。而美国一向希望独享世界霸权,并处处以世界超级大国自居,以“世界警察”的身份主动出击。纽约双子楼被基地组织策划炸毁,正好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旗号——“反恐”,否则美军也无法堂而皇之地挥师伊拉克。布什上台之后,正赶上“九一一事件”,这个事件既给了他巨大压力,但也同时意味着极大的机遇,美国人民空前团结,布什必须合理利用此次契机有所作为,而以核武器核查为名反恐,转而对伊拉克入侵,也正是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同时也为下一轮选举造势。对比蒙古当时的情况,可以发现蒙古崛起之时恰逢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没落之际,哈里发形同虚设,强盛的帝国逐渐衰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用在阿拔斯王朝也正合适,虽然帝国辉煌不再,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缔造财富还是足以吸引蒙古人的。而蒙古人内部纷争不断,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极大内耗,深谙此道的成吉思汗引导蒙古人四处征战也正是为了转嫁内部矛盾,更况且蒙古素有征服世界的野心,在西进的屏障如此不堪一击的有利形势下,蒙古大军没有理由不攻打伊拉克。
在巴格达的两次陷落中,以色列人的因素不容忽视。在“美国旭烈兀”布什的身边,也围绕着一些以色列人,他们在白宫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中东政策所起的作用绝不可小觑。所以有些人认为,在这场战争中,最想打击伊拉克的不是美国,而是以色列,美军只是代替了以色列人行事而已,虽然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因为美国攻打伊拉克并不是贸贸然行动的,既然甘冒世界舆论之大不韪,必定是为了某种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但毫无疑问的是,以色列人必定在敦促美国入侵伊拉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在巴格达沦陷的历史上有一位犹太人,霍加•纳西尔丁•图西,他是旭烈兀手下的占星家,自称信仰伊斯兰教,却对旭烈兀极尽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加以讨好,因此旭烈兀对其极为信任,并加以重用。在对巴格达发动战争上,此人推波助澜的功夫不可小视。当时有大臣力劝旭烈兀放弃这一想法,认为对巴格达的入侵和杀害哈里发会引起混乱,而旭烈兀也会遭到灭顶之灾,他们警告旭烈兀说:“如果杀害哈里发,全宇宙就要陷于紊乱,太阳就不露面,雨水就要停止,草木就不再生长。”[3]但纳西尔丁却以星相之说让旭烈兀更坚定了进攻巴格达的信心。蒙古人清洗了巴格达城,当时哈里发落入旭烈兀手中时并未遭到杀害,而纳西尔丁则力促旭烈兀将其斩草除根。
最后,在战争所引起的结果上,两者也有相似之处。伊拉克境内有上千座古迹,有些还能追溯到七千年前,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进行过考古和挖掘工作,美军的轰炸将对这些古迹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考古工作者对此忧心忡忡,他们甚至在地图上标注了这些古迹的地点,并将其呈交给了美国国防部和外交部。他们认为美军入侵巴格达后,势必对巴格达的文明遗产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即使这些古迹能幸免于炮火,也很有可能落入那些借倒萨之机乘火打劫的盗贼之手。针对阿拉伯世界对美军破坏伊拉克遗迹的指责,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查尔斯说“我们不想和塔利班一样”[4]。然而在文物保护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声中,美国依然一意孤行,虽然它此前竭力想将自己和毁坏巴米扬大佛的塔利班区分开来,却又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因为在阿拉伯人眼中,塔利班是恐怖主义组织,而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进攻也是一种恐怖主义,只不过后者更具隐蔽性罢了。这些二十一世纪的旭烈兀带给伊拉克的将是历史的重演,是对人类文明的大屠杀。事实也证明如此,在攻打伊拉克的过程中,布什政权却无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致使伊拉克的国家博物馆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博物馆的负责人说,大约有170,000件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圣经传说中的伊甸园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无价之宝遭到掠夺和破坏,虽然美军只要派遣一辆坦克、几个士兵就能使这一切得以避免,但他们却对这种野蛮行为视而不见,任由伊拉克7000年的历史遭到无情清洗,甚至连宝贵的资料也被毁于一旦。[5]
蒙古军队进入巴格达后,大厮屠杀,鲜血染红了底格里斯河,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他们破坏了清真寺,抢夺清真寺圆顶上的黄金,将皇宫的财宝洗劫一空,尽管旭烈兀似乎有意将巴格达作为驻地而保留下来,但当地的清真寺和图书馆等还是被大量破坏,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智慧馆,无数的学术典籍和珍贵的手抄本、译本被无情地焚毁,焚书的灰烬将底格里斯河染成了黑色。这样的烧杀掳掠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天,有些历史学家夸大了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认为共有一百八十万人被杀害,而另有一些认为只有一百万[6],但不管确切数字究竟为多少,死于屠杀的人数肯定是非常惊人的。而旭烈兀似乎对蒙古军队的暴行还不够满意,于是在纳西尔丁的撺掇下杀死了哈里发及其长子和几个忠心的手下。从穆阿威叶的伍麦叶王朝到哈里发麦蒙的阿拔斯朝苦心积累和经营的伊斯兰文明成果几乎被毁灭殆尽,统治伊斯兰世界五百年的阿拔斯哈里发王朝也就此终结。
综上所述,阿拉伯人将外来入侵者与蒙古人联系起来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遇到了比他们更为强劲的对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阿拔斯哈里发王朝自此崩溃。虽然阿拔斯王朝的分崩离析并不能全归咎于蒙古人的入侵,但哈里发毕竟是被旭烈兀处死的,这让阿拉伯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出于对当年蒙古大军的亡国之恨,每当他们遭到外来攻击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其同当年蒙古人横扫一切的铁骑联系在一起。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前,萨达姆曾经宣称美军就是新蒙古人,警告说旭烈兀又将重回巴格达,并扬言要将他们消灭在城外。姑妄不论萨达姆的讲话是否是为了政治目的而刺激民众的反抗,将旭烈兀与现状联系在一起的说法的确会在阿拉伯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伊拉克人民来说,美军进入伊拉克,初看似乎是推倒了萨达姆的专制政权,将民主还给伊拉克人民,但随着事态发展,伊拉克局势时至今日依然动荡不安,而美军又陷入了伊拉克战争的泥淖不能自拔,这使伊拉克民众不禁怀疑美军的真实目的,并开始指责布什政府挂羊头卖狗肉,是打着反恐旗号来行恐怖主义的行径。美军的种种所作所为也就令民众不由得将其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并转而对美军群起攻之。因此,只要重读历史,了解阿拉伯人和蒙古人之间冲突与纷争的历史渊源,就不难理解为何阿拉伯人对蒙古人如此深恶痛绝,也能对阿拉伯人以新蒙古人来指代美英联军做出正确解读了。
[1] 阿里译自Islamweb﹐Americans in the Footsteps of Mongols,2003/03/26,伊光编译《巴格达陷落历史和未来》,http://norislam.com/readarticle/htm/25/2003_4_23_1106.html,访问于2005年5月31日。
[2] 哈里德•凯拉基《安拉诅咒那些不诅咒伊本•阿勒盖米的人》http://www.albasrah.net/ahfad_al3lqmi /mqalat/3laqim_03092003_1.htm,访问于2005年5月30日。
[3] Fakhri,p.190; Rashid-al-Din,vol.ⅰ,p.260。转引自(美)希提,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82页。
[4] 伊斯拉姆•贾迈勒:《新旭烈兀正在破坏人类文明》,http://us.moheet.com/asp/report/new-design-reports/athar.iraq.htm,访问于2005年5月28日。
[5] 韦恩•迈德森Wayne Madsen: Was Saddam Right? Are Americans the New Mongols of the Mideast? http://www.counterpunch.org/madsen04142003.html,访问于2005年5月29日。
[6]《巴格达沦陷》,http://palestinianforum.net/forum/showthread.php?t=9308,访问于200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