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基督徒信仰引發學者研究蒙古語及蒙古歷史的興趣

【天亞社.烏蘭巴托訊】早期天主教傳教士對蒙古語和蒙古文化的研究,促使多國學者和教會學者最近聚首烏蘭巴托,出席蒙古研究國際研討會。

來自約卅個國家逾二百五十位學者,參加八月五至十一日在蒙古國立大學舉行的第八屆蒙古學家國際會議。主辦者稱,這是歷來最全面的蒙古研究研討會,討論內容觸及蒙古文化和文學以至蒙古的遊牧生活、地理政治學和經濟發展等等。

與會的聖母聖心會嘉俾阨爾.齊曼加(GabyTshimanga)修士稱:「我最有興趣聽參加者對基督徒信仰的意見。」同修會的譚永亮(PatrickTaveirne)神父宣讀他的論文《低地國家的傳教士和蒙古研究》,談論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研究蒙古的悠久歷史。
到蒙古傳教的剛果籍的齊曼加修士表示,與會人士鼓勵其修會的傳教士繼承前人研究的傳統。他引述一位與會學者的話:「你們為何停下來?你們應該延續這項偉大的工作。」

不過他續稱,那些學者未有批評「基督徒信仰滲透蒙古社會」。幾位學者就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對蒙古社會、語言和文化的影響發表研究報告。

美國俄亥俄州賴特大學歷史系教授袁清宣讀論文,論述聖母聖心會康(LouisSchram)神父的貢獻。他鼓勵該修會繼承研究蒙古的傳統,他指出該修會傳教士與當地人一起工作,有助他們進行研究。

譚永亮神父稱,他就蒙古的基督徒傳教士所發表的演說和論文竟然引起與會者「熱烈討論」,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表示,國際蒙古研究協會有三百名會員,其秘書阿爾坦策策格(Altantsetseg)教授要求其協會與比利時魯汶大學中蒙研究學會合作。

他表示,比利時及荷蘭學者安多尼.莫斯塔埃特(AntoineMostaert)、司(HenrySerruys)、賀(JosephVanHecken)及阿爾伯.德梅特(AlbertDesmedt)幾位神父備受蒙古研究學者尊崇。他稱,聖母聖心會傳教士自一九零五年開始在中國北部內蒙古生活工作,至四十年代後期政治變化和社會動盪,他們被迫離開中國。

一九二二年,梵蒂岡要求聖母聖心會派遣傳教士往庫倫(現為烏蘭巴托),卻因當地發生叛亂而未能成行。叛亂引至一九二四年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

聖母聖心會韓德力(JeroomHeyndrickx)神父是魯汶大學南懷仁基金主任,一九九二年他初訪烏蘭巴托大學時,向各教授自我介為「莫斯塔埃特神父的同道,大家馬上一見如故」。
一九零五年莫斯塔埃特神父抵達蒙古西南部,花了十九年搜集當地的民間詩詞、歌謠和諺語,其字典獲公認為最詳盡的當地方言字詞集。

齊曼加修士稱,他在會議上遇到幾位蒙古學者,他們都熟悉莫斯塔埃特神父及其他比利時學者的作品,卻沒料到作者都是天主教傳教士。被問及蒙古人如何看基督徒信仰時,也表示:「整體而言,我感到蒙古人有點恐懼基督信仰,他們不知道那個團體好,那個不好。」在研討會期間,一位學者派發他對蒙古各基督徒團體的研究報告,內有相關統計數字及他們的活動詳情。

蒙古總統那楚格.巴嘎班迪(NatsagiinBagabandi)在研討會上致辭時說:「毫無疑問,會議不但有助研究蒙古歷史、風俗和文明,還促使人們尊重每個國家和文明的意識形態。」
蒙古教會成立全國第二個堂區提供社會及牧民服務。

【天亞社.烏蘭巴托訊】蒙古天主教會在首都設立了第二個堂區,加強牧民工作及對窮人和教外人服務。烏蘭巴托監牧區首任宗座監牧黃旭東(WenceslaoPadilla)蒙席在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主持首都西南部聖瑪利亞堂的祝福禮,該國差不多所有近百名教友均有出席。
這位菲籍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對天亞社說,新堂區除了為教友服務外,還會為貧窮及露宿人士提供免費膳食及其他服務。

他表示,新教堂會為紹伍及亞爾芒等烏蘭巴托近郊村鎮服務。亞爾芒也有一些蒙古教友。
天主教會目前該國有兩個免費膳食中心,分別是在烏蘭巴托市的南懷仁街童中心及在亞爾芒仁愛傳教修女會辦的中心。

紹伍村雖沒有教友,但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的瑪利費.謝比爾(MarifeSebial)修女為與當地幾個慕道者到新聖堂參與主日彌撒。

黃蒙席說,他們正在烏蘭巴托以東的阿姆嘎蘭區鮑思高學校隔鄰興建另一堂區。新堂區計劃於明年竣工,聖堂設於大樓中央,四面側翼將設有弱智人士日託中心、圖書館、藥房及堂區辦事處。
位於烏市西端桑吉諾海爾汗區的另一新堂區仍在計劃階段。黃蒙席說他時常期望可興建聖堂以服務首都及附近地區,如今夢想成真,教堂服務覆蓋全國二百五十萬人口的三分之一。

烏蘭巴托位於土拉河流域,郊區向東西兩面伸展,近郊為游牧民族聚居地。新教堂的堂區司鐸金斯德望(StefanKim)神父鳴謝韓籍木匠若望為教堂製造木製品及座位,又感謝蒙古教友藝術家恩赫圖夫希音(Enkhtuvshin)製造苦路木雕及教堂入口的聖母聖嬰像。苦路木雕塗上鮮艷顏色,人物穿著蒙古的傳統衣飾。

韓籍信德禮物傳教會士金神父說,教堂前身乃一間有桌球室的商店,現已成為神聖的教堂。
他感謝協助興建聖堂的亞爾芒村兒童及阿姆嘎蘭鮑思高學校的員工。村童每天為此頌唸玫瑰經及幫忙搬運磚塊。金神父又感謝南韓人民的財政支持及代禱,以及旅居烏蘭巴托的韓國天主教團體。他表示,新堂區將為在首都經商的卅多名韓國人舉行周六韓語彌撒。

聖瑪利亞堂乃庫倫(烏蘭巴托舊稱)獨立傳教區於七月八日升格為烏蘭巴托宗座監牧區後首個成立的堂區。位於烏蘭巴托市中心的傳教中心小聖堂乃蒙古首間聖堂,在九六年五月廿六日啟用。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八月十八日主日上午,在克拉科夫的布沃涅大公園主持隆重禮儀,冊封四位波蘭人為新真福。他們是西吉斯蒙德˙什琴斯尼˙費林斯基總主教、揚˙巴利茨基神父、揚˙貝茲烏姆神父和聖齊婭˙希姆科維亞克修女。

天主的僕人西吉斯蒙德˙什琴斯尼˙費林斯基於一八二二年生在沃伍恩一個信仰虔誠的貴族家庭,他的童年很不幸:十一歲時失去父親,五年後,他的母親由於從事愛國主義活動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因此他少年時又失去了母親。什琴斯尼後來在莫斯科和巴黎唸書,不到卅歲時卻決定返回祖國,做一名司鐸。

他在一八五五年被聖了神父,兩年後在聖彼得堡創立了瑪利亞之家女修會。一八六二年,庇護九世教宗任命他為華沙的總主教。費林斯基總主教以牧人的身份獻身於幫助窮人和培育司鐸的工作,在沙皇政權時期勇敢地捍衛教會。正是因為他效忠羅馬,一八六三年被放逐到俄羅斯。在廿年的流放生活中,他全力以赴為天主教在俄羅斯帝國復興進行著努力。在聖座的介入下,費林斯基總主教於一八八三年獲得自由,但是不允許他回到他的華沙。他生命的最後十二年是在西班牙度過的。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才獲允許返回祖國,一八九五年九月十七日在克拉科夫去世。
揚˙巴利茨基神父一八六九年在熱舒夫出生,在一個十分虔敬的家庭中度過了童年。進入普熱梅希爾教區的修道院,後來又到羅馬,在額我略大學完成神學課程。回到自己的教區後,巴利茨基神父被任命為信理神學教授,從此,他的一生都致力於教育新司鐸的使命。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四年間,擔任普熱梅希爾教區修道院的院長,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五日在那裡去世。

揚˙貝茲烏姆神父將整個生命獻給了幫助被遺棄的人的事業。他於一八五○年生在維爾凱,在基輔高中畢業後,進入斯塔拉維斯的耶穌會初學院,一八八一年在克拉科夫領受鐸職。四十八歲時前往馬達加斯加,在那裡不遺餘力地為痲瘋病人服務。貝茲烏姆神父日夜與這些病人和被遺棄的人一起生活,他獻身於這一先驅者的事業,成為今日照顧痲瘋病人的先鋒。在非洲的這個大島上至今還有一座由這位天主的僕人為治療痲瘋病人創立的醫院,名叫【琴斯托霍瓦聖母醫院】。
貝茲烏姆神父於一九一二年去世,他為我們立下了熱心撒瑪黎雅人的光輝榜樣。

聖齊婭˙希姆科維亞克修女一九一○年誕生在今天的大波蘭地區奧斯特魯夫,從小在家裡接受了堅固的宗教教育。在波茲南讀大學的時候,聖齊婭積極參加聖母會的活動,但在一九三四年,這位年輕女孩的生命發生了根本轉變。那年夏天,聖齊婭去露德朝聖,在那次機會中,她決定做修女,將自己交在無染原罪聖母的手中。

三年後,進入憂苦之母孝女會,這個修會也稱作【方濟各的修女】。戰爭爆發後,聖齊婭修女放棄允許她回家的機會,留在波茲南的會院,同其她修女一同在納粹黨人的迫使下,做沉重的工作。繁重的勞累使她的體力承受了艱鉅考驗,終於她患上嚴重的肺結核,一九四二年八月病逝,當時只有卅二歲。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