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佛教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融合

贾拉森
信仰一种宗教,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成熟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对一个人而言,如果他不信仰宗教,除非他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或以某种世俗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否则他就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只有低级生活追求的、不在乎是非善恶的玩世不恭之辈。

  佛教的出现,以智慧的正见,慈悲的胸怀,利他的行动拯救了无数受贪、嗔、痴引发的种种痛苦煎熬的众生及其心灵。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世界上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它不但引导无数寻求解脱之路的众生进入了菩提之路,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伦理道德的成熟、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今天仍给世界带来和谐、仍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有缘的佛弟子仍在佛法的沐浴下专心修持菩萨梵行,积蓄二资粮,成就自他二利。佛教永远以慈悲、无私、利他、智慧的精神照亮世界,坚信它终究会让世界变得充满爱心、充满和平、充满平等。

  一、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藏传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佛教曾经是蒙古民族全民信奉的宗教,蒙古民族是在佛光普照下成熟、进步、创造辉煌的民族。蒙古地区佛教历史久远,影响深刻,和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关系密不可分。早在元朝成立以前,佛教从西藏和回鹘两个方向传入蒙古高原,开始弘传。十三世纪中叶西藏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班迪达贡嘎坚赞和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面,为把中国的疆土扩展到喜马拉雅山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藏传佛教渐渐传入蒙古高原,经过几百年的传播,遂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佛教对蒙古族而言,它不仅仅是信仰,而且是文化。在印度和藏区形成发展,并通过佛教的途径传入蒙古高原的大小五明在蒙古地区的生根、延伸,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族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药学、天文历算等各学科的形成、发展。它和蒙古族自身的固有文化融合,成为蒙古族文化发展、成熟和丰富的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佛教和蒙古民族的文化关系是源远流长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

  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以后所发挥的作用和对蒙古民族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的评价。但是它对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和对蒙古社会的进步所起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从历史上看,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以后对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品德的变迁与进化中起了导向性作用。佛教一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当中,就使一个骑射征战为乐的民族很快变成了仁慈、利他、善良、纯朴的民族,成为能够以异常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历史和现实世界,崇尚十善,不记仇,对弱者充满同情心和对众生怀有平等心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他们和任何人,不分民族,不分贫富贵贱,都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因此政治上他们历来非常愿意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与团结,全力维护祖国大家庭的统一。今天他们成为祖国北大门的坚强保卫者。

  雄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佛教能够影响一个民族的成长、成熟过程,也能够对其文化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思想能够改变一个民族的追求和心态。

  (二)蒙古地区的佛教虽然属于藏传佛教,但它不是藏区佛教的附属品,也不是它的翻版。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近千年过程中和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的佛教分支。它信奉的人数众多,传播的地区非常广阔,跨越中蒙俄三国。其中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地区的佛教,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历史上建立寺院最多,杰出人物出现最多,经文论著创作最多,重大佛事活动举行最多。

  佛教的传播使蒙古地区出现了寺院林立的壮观。仅在内蒙古地区曾有上千座寺院和十万多的僧众。寺院成为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中心,文物、绘画艺术、经书、文献收藏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寺庙建筑自然也成为蒙古地区最好的建筑。

  (三)佛教的传入使蒙古民族的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传说中说萨迦班抵达贡嘎坚赞在凉州创制了蒙古文字,这同历史事实不符。但学界根据有关记载,认为他可能为蒙古人不久前所借用的回鹘式蒙古文编制过字母表,并写过第一部《蒙文启蒙》之类的著作。十三世纪元帝师八思巴喇嘛罗卓坚赞奉忽必烈皇帝之命创制了元国字——八思巴文。元朝皇帝曾设想把它作为“译写一切文字”的、中国各民族通用的国家文字。这个设想虽然终究没有成功,但为我们留下了用它记录的蒙古语、汉语、藏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的宝贵的文献数据。十四世纪大佛学家和语言学家班抵达却吉斡节尔用藏语语法的模板写了第一部系统的蒙古语语法《蒙文启蒙》。在蒙古文字和语法成熟的条件下,精通蒙藏两语的蒙古族高僧和文人,进行了连续几百年不间断的、大量的翻译活动。蒙古民族在佛学五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努力,培育了自己的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药学、天文历算等各科的学问。比如,以藏医《四部医典》为理论基础和教科书,以各个寺院的曼巴扎仓为基地,学习和研究医药学,开展医疗活动,产生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蒙医蒙药,也产生不少蒙医药学家和名医。

  二、佛教和蒙古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蒙古民族对佛教在这个地区的传播和对整个藏汉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蒙古民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生活条件、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字、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对传播于这个地区的藏传佛教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使其成为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一个重要佛教分支。蒙古民族对佛教的贡献和这个地区佛教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有如下几点:

  (一)以内蒙古地区佛教为主的中国蒙古族佛教有其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传统。远在八思巴喇嘛罗卓坚赞和元世祖忽必烈结成师徒关系的时候就达成了宗教教内事务方面上师为主、国家政治事务方面皇帝说了算的谅解,对遵从上师的戒律条款作了变通的规定。可以说这是对佛教教义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阐释的范例。后来的事实说明,在政教关系上内蒙古佛教就是遵循这一条原则走下来的。内蒙古佛教从不凌驾于政府之上,这是和藏区佛教历史上的政教合一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二)世界三大语系佛教中藏语系佛教是一个很重要而有着很大影响的分支,而蒙古地区的佛教是它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使它的传播区域覆盖了中蒙俄三国。传播的区域的广阔化,信众的民族成分的多样化,信奉的人数的大量增加,使藏传佛教的传播呈现了最鼎盛的状态。

  (三)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前后有数以百计的蒙古族高僧大德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殚精竭虑,笔耕不辍,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述,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弘扬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反过来对蒙古民族的整个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内蒙古地区曾经出现了像察哈尔格西洛桑慈成、阿拉善拉然巴阿旺丹达尔、锡林郭勒的江龙班底达、鄂尔多斯的伦珠班底达……等佛教学者,他们不仅是内蒙古的著名高僧,而且是名扬雪域的佛教大德。他们的论著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因明学、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五部大论和密宗二次第方面的精辟的研究和深入的论述是藏传佛教界公认的优秀之作。它们的内容涵盖了佛教显密二宗三乘四续的各个方面。内蒙古佛教史上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大成就者和上师,以及灿若群星的众多格西,比如格鲁派大寺院塔尔寺的精通五部大论的格西中蒙古族格西曾经占大多数。

  (四)蒙古地区的高僧大德们近千年来为了用蒙古语言文字弘扬佛法,使蒙古族佛教弟子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上了解到佛教教义而进行了持久的、规模庞大的译经活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甘珠尔》《丹珠尔》和宗喀巴师徒三尊等许多高僧大德的文集或主要著作从藏文译成了蒙古文。有的学者认为有一部分佛经是直接从梵文翻译成蒙古文的,又有一部分是从回鹘文翻译成蒙古文的。已经翻译成蒙古文的现存蒙古文佛教经典堪称浩如烟海,已经使蒙古语言文字成为重要的佛经语言和佛经文字之一。

  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蒙古地区寺院虽然几乎全部用藏语诵经,但是对藏文佛经的读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叫发音方法。这种以藏文拼写法为依据、不受藏语口语发音规则限制的简便读法用了几百年。这个整个蒙古高原的僧侣都能接受的读法为佛法在大漠南北的弘传提供极大的便利。若要求严格按藏族人的发音来诵经、学经的话,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的传播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难以立足。

  (五)蒙古民族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条件,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对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形式、饮食、着装、供品、法会季节和时间长短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适合于蒙古地区弘传和发展,更能很好地为当地的信教群众服务。

  中国佛教是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教。在传入中国的两千年中,佛教不断与中国固有文化碰撞、磨合、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佛教文化也已经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我们内蒙古佛教,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努力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正在努力做到坚持纯正的信仰不动摇,坚持佛教基本教义不动摇,坚持履行弘法利生的责任不动摇。

  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需要的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要达到建设这样一个世界的目的,必须抛弃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利害关系以及宗教信仰、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猜忌、仇视、敌视和歧视。要化解由它而产生的仇恨、矛盾、纷争、和冲突,达到全人类的和全世界的和谐,除了靠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和政治家们的远见卓识的持久的和平努力以外,我们佛教界应该和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核心是净化人们的心灵。“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世界平。”如果多数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由它而产生的爱心、利他心付诸实施,那么世界的和谐是大有希望的,构筑和谐世界的众缘必定能够和合。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