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心盲蒙古人”和“脑盲蒙古人”

据说,在中国境内600万蒙古人当中,有200万人不会说蒙古语。我想,河南的蒙古人也包含在这200万人里。这类蒙古人该怎么定义呢?如果一个人不会读写自己的民族文字,可以叫做文盲。不会说的,当然也就不会写,暂且可以叫做“文盲蒙古人”。

我们还可以从自我民族认同感与对本民族的爱心来分类。在这600万人当中,并不是所有懂蒙古语的人都热爱自己的民族。有时候,一些不懂蒙古语的人感情更为强烈。因此,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太关心自己民族的蒙古人称作“心盲蒙古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许很热爱自己的民族,但是由于长期被洗脑,民族观畸形,总以中华中心主义或者汉文化中心主义来定位蒙古民族。这一类人中懂蒙古语的人也很多。此类人,我们可以称其为“脑盲蒙古人”。

一个民族的生存,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否足够优秀。每个人的每一种个体性欠缺,都会降低自己民族的素质。提高民族素质,只能通过扫盲来解决。我们的一些助学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努力减少“文盲蒙古人”。我们的论坛和贴吧,其意义就是在于努力减少“心盲蒙古人”和“脑盲蒙古人”。

你是哪一类蒙古人呢?扫盲要从点滴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要从自己周围的人做起。最终就会汇成滚滚江河,拯救民族。
无论你属于哪一类蒙古人,你仍然是蒙古人,地地道道的蒙古人。谁都没有权利抛弃谁。但是,谁都有权利努力扫盲。

分类,本身算是个科学活动吧,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应该有一个可以明确的容易操作的划分基础或方法。所以,凡是和人的思想有关的,和精神有关的,和意识有关的,都是不好划分的。因为变化太大,也许一个观念就因为别人一句话或遇到一个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反而,语言的掌握,却是个相对很好的分类指标。母语掌握者,双语掌握者,转语人,这样的分法在90年代对蒙古语言的情况研究中就已经使用了。

现在的蒙古人(指的是蒙古族自治地方境内的蒙古人,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母语掌握情况相对复杂,虽然正式出版的书籍中有过80%的蒙古人使用蒙古语的说法,但是觉得这个数字相当的保守。从各方面的信息估计,3成或者3成以上的蒙古人成为转语人。

另外,具体的语言情况也有细分的必要。因为语言学习的经历不同。有的人一直用蒙古语读到大学甚至更高学历,有的只念到高中或初中,有的上中学的时候就转念汉语中学了,有的也只在幼儿园待过,当然,更有不少是没经过蒙古语言文字教育的蒙古人。这些情况在白岩松的一次节目中即可领略到。另外,虽然一些蒙古人文字能力有限,但是口语一直保持良好。或者说算是个“文盲状态”吧,但是这样的“文盲状态”比完全听不懂蒙古语的蒙古人在恢复蒙古语言文字适应能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再有,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蒙古人虽然科班出身,但是完全用蒙古语来表达想法情感或时流行的事物,还不得不借助汉语,只有纯搞蒙古语言文字文学的蒙古人,由于有业务的要求,可以有能力完全不借助汉语。这也是蒙古人语言掌握的一个类别吧。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