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长篇叙事民歌《陶克陶胡》

第一章·先有《陶克陶胡》后有《嘎达梅林》

唐朝皇帝征东的时候,
筑下了有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哟,
一条金色的宝龙,降生在塔虎城。

唐王传下了一道首令,
把五座石塔压在城东,
五百年后石塔已瘫塌,
英雄陶克陶胡,就降生在塔虎城。
……

陶克陶胡,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成吉思汗仲弟哈萨尔大王的第二十九代孙。故而,郭尔罗斯产生了这样一句谚语:哈萨尔的弓,陶克陶胡的箭。

郭尔罗斯蒙古族叙事民歌《陶克陶胡》,长达数千行。

《陶克陶胡》产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

期间,正值陶克陶胡起义造反,与出卖郭尔罗斯土地的齐默特色木丕勒王爷抗争。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陶克陶胡痛杀测量地形、绘制地图的日本人,率领起义军三上索伦山,和清军周旋征战104次。

长篇叙事民歌《陶克陶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真实地再现了陶克陶胡的起义始末,以及征战中的戎马生涯,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清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年)四月初八,一个没落的四等台吉之家的男婴,在郭尔罗斯草原查干湖北部、塔虎城之东的塔奔塔虎·固日班格日,即今八郎乡的三家子屯降生了,而这个男婴就是后来举旗造反,震惊大清朝野以及海内外的陶克陶胡。

唐王皇帝征东的时候,
建下了著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哟,
一条青色的宝龙,降临到塔虎城。

唐王军师徐茂公早有判断,
雄威的石塔死死压在门前,
五百年过后塔身失灵,
成吉思汗后裔,就降生在塔虎城。
……

塔虎城,位于郭尔罗斯境内,是辽金时期的军事重镇和交易中心。方形城堡,周长5181米,高6米,城门四座。城堡为夯土与青砖混体垒筑,楼台与城堡四周的角楼及众多的大殿均为翘檐飞角,彩栋雕廊覆以兽面瓦当。城外有两条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城墙的顶端大约有三马并行的宽度。

据说,陶克陶胡尚未出世时,他的母亲巴颜呼就作过一个奇怪的梦。她梦见自己坠入查干湖,正在拼命挣扎之时,湖中突起的一座高山将她轻飘飘地托出了湖面。此时,她好像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托举着,渐渐地升人了半空。山峰下的水面波涛汹涌,巨浪的冲击声震耳欲聋。她躺在高高的山峰上,三朵白云正缭绕在她的头部,就在此时,她感到了阵阵腹疼。

醒来后,陶克陶胡的母亲就接续着梦中的阵痛,生下了一个男婴,并将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了丈夫恩和·毕力格图听。恩和·毕力格图听了,也感到有些吃惊。

三家子屯有一个灵通广大的莱青喇嘛,附近的人们都说他有释梦的本领,因此,远近的人们每得怪异之梦就找他占卜一番;每遇婴儿降临,也会找他来给婴儿取名。于是,恩和·毕力格图在儿子满月之后,就急忙把莱青喇嘛请到家中。

听巴颜呼讲完奇怪的梦境,莱青喇嘛捋着花白的胡子,看着男婴的面相说:“这孩子在梦中降生,生于水,立于山,又有水中巨浪助产,此后也必定是个风起云涌之人。树大则招风,云聚则降雨,为了保全他平安无事,那就给他取名为陶克陶胡吧。”

陶克陶胡,汉译为“占住”。莱青喇嘛说:“婴儿降临之时,梦见查干湖里升起一座山峰,是预示着查干湖畔要出现一位英雄了。你们家是哈萨尔大王的直系后裔,这孩子又是四月初八出生,看面相即有威光,又是重义之人,将来,不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也是个威震四面八方的大‘马鞑子’(土匪)。”

好勇者,死于刀下。
好马者,死于蹄下。

恩和是一个“不喜仕宦、不慕金鞍”的老实人,听了莱青喇嘛的释梦之说,心中十分不安。陶克陶胡自幼就是一个性格暴躁、不凌贫弱的孩子。他的父亲怕儿子生出闯祸的犄角,日后触怒官法,就不敢让他念书,只盼儿子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

清·同治十年(1871)年,陶克陶胡八岁。这一年,莱青见陶克陶胡聪明伶俐,就一再劝说恩和·毕力格图让儿子念书。恩和·毕力格图拗不过来青喇嘛的好意,只好让儿子念了两年书,之后就让儿子缀学回家放牛去了,并一再规劝他做一个老实人。

陶克陶胡没有听从父亲的规劝,青少年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好骑手、神枪手。他性格豪爽,不畏强暴,善解人危,加之台吉的身份,查干湖附近的百姓都尊称他为“陶老爷”。

春天的鸿雁飞到北方,
是因为北方泛起春潮的缘故,
反抗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为王爷卖掉五个努图克的沃土。

秋天的鸿雁飞往南方,
是因为南方有养育他的江湖,
反对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为王爷要出卖生我养我的塔虎。
……

1907冬季,抗垦英雄陶克陶胡率众起义的故事,就已经被孝兴阿编成了叙事民歌。孝兴阿在跟随陶克陶胡起义之前,就是当地著名的歌手。这首歌,起初是以“乌力格尔”的说唱形式在军营中传唱着,后来,才渐渐的传遍了查干湖的周边地区。

1929年,嘎达梅林反抗起义。

至此,东蒙草原出现了三位造反起义的民族英雄——化黎雅顺、陶克陶胡、嘎达梅林,三位声名显赫的民族英雄,留下三部叙事民歌,像火种一样,在民间广泛传唱。

第二章·陶克陶胡起义——辛亥革命的前奏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致使中国割地赔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赔尽了白银。
1900年,圆明园被毁,八国联军的战火,烧毁清宫的半壁江山。
1904年,日俄战争中,延绵的硝烟,已经弥漫在白山黑水之间。

清政府已经处在摇摇欲坠的地步,为了支撑残败的大局,只好实施“移民实边”的官垦政策。内蒙古哲里木盟所辖的郭尔罗斯前旗,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大量丈放土地,到了同治年间,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已经到了“几无乐土”的境地。

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哲里木盟盟长齐默特色木丕勒王爷(简称齐王),在出卖本旗宝巴(农安)、艾银吐(德惠)的全部土地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要出卖二龙索口、赛音胡硕和塔虎荒。

若不卖净乌浩特的地方,
怎会出现长春县,
若不出卖长春荒,
哪会有不义小贩把人骗。
若不卖掉呼鲁苏太地方,
怎会出现九台县,
若不出卖九台荒,
哪会有难民遍地来流窜。
……

清代,郭尔罗斯地域辽阔,今长春、农安、德惠等地,都属于郭尔罗斯前旗游牧之地。乌浩特、呼鲁苏太是长春县、九台县的旧称。“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又宽又长的城子”,这就是长春旧称“宽城子”的缘由。

当时,郭尔罗斯前旗的蒙民还经常担负着沉重的徭役,以及形形色色的临时摊派。齐王所在王府每遇大丧、婚嫁,所用经费都摊派在蒙民身上。此外,王府演戏设宴,采办食物、生活用品等,也要摊派在蒙民的身上。蒙民一时筹措不及,便遭到府员之私押凌辱。沉重的徭役,让郭尔罗斯民众尝尽了“生不如死”的滋味。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以牧业为生,借助蓝天白云的庇护,逐水草而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失去牧场,就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牛羊。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宝彦图逃难,来到郭尔罗斯前旗,就住在陶克陶胡的家中,并将《化黎雅顺起义的故事》讲给了陶克陶胡听。

化黎雅顺起义那年,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萨克亲王色旺诺日布·桑宝(简称色王)时任哲里木盟盟长。此人性情残暴,“日不见血不进食,不听惨叫不思饮”,牧民们在背地里都称他是“道格沁”——残暴大王。为了聚敛财富,色王经常巧设名目,对旗民摊派各种苛捐杂税,无休止地征调各种徭役,大兴土木,兴建王宫,还大量出卖旗地或放垦荒地,弄得旗民民不聊生,鸡犬不宁,全旗人民忍无可忍。化黎雅顺曾是色王的贴身侍卫,是管旗章京乌冷嘎的儿子,“道格沁”大王的残暴行径,都被他看在眼里,加之父亲乌冷嘎又被残暴大王残害致死,民怨与私仇日益加深。

光绪二十七年(1901)农历三月初三,起义首领化黎雅顺和华力彦兄弟二人带领数千名牧民喊着“消灭道格沁大王,镇压哲里木盟魔鬼,还我牧场”的口号,手持棍棒,浩浩荡荡地冲进王府,迫使残暴大王做出决定,逃往承德,向热河求兵,剿除义军。然而,他并没有逃脱掉民众对他的惩罚。在逃跑途中,迫于化黎雅顺兄弟二人以及民众的紧追不舍,残暴大王在民众的声威中,只好解下自己的腰带,自缢于莫尔根的行宫,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其实,这只是呈报的描述,残暴大王死于华力彦的枪下。札萨克王府为了保全王公贵族的颜面,不得不在呈报中对朝廷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次起义,受到清朝政府的血腥镇压。最后,化黎雅顺、华力彦兄弟二人为保护民众挺身而出,在穆古顿城(沈阳)被斩首,将首级带回旗府,悬头示众……后来,图什业图的旗民,为了沉痛悼念死难的英雄,将他们的事迹编成故事,融入民歌,到处传颂着。

陶克陶胡听到这个故事,对残暴大王的行径痛恨至极,对化黎雅顺兄弟二人产生无限的崇敬,由此也联想起郭尔罗斯齐王无限度开垦放荒的罪恶行径。他暗下决心:组织人马,准备枪支,待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就像化黎雅顺那样,就是舍其头颅,也要和出卖土地的齐王抗争到底。

要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安广县军队的骚扰让人不得安宁,
只因为十难九苦逼得紧,
十兄九弟才一起扛着枪杆闹暴动

要想安安静静地度日月,
郑家屯军阀的骚扰让人不得安宁,
只因为层层灾难逼得紧,
老少众人才一起扛着枪杆闹暴动。
……

光绪三十二年(1906),齐王欲将出卖郭尔罗斯塔虎荒的消息,传到了陶克陶胡的耳朵里。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塔虎城一带的蒙、汉民众,一致推举陶克陶胡为代表,去公营子(今哈拉毛都)王府要求拜见齐王,当时,齐王正在府内议事堂参议出荒之事。王府印务协理图普乌尤图借口不与引见,并责骂陶克陶胡无事生非。陶克陶胡欲冲进议事厅与王爷说理,结果被府丁把他拖进处仗厅,按王爷旨意罚他五十大板,并撵出王府……

陶克陶胡是一条硬汉,五十大板没有打倒他。他在王府门前痛骂一番,朝着王府的朱红大门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这是恶魔群舞的地方,我不会再迈进这个门槛了!你们勾结军阀出卖旗地,使民众背井离乡无法生存!我们决一雌雄吧,能胜,则万民之福;倘若失败,只有我陶克陶胡一人不幸!”

陶克陶胡结束请愿,含冤而归。不久,率众起义,如警笛一般,敲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第三章·与其日夜流淌悲泪不如举起铁拳抗争。
与其土崖似的坍塌,不如宝石般的爆炸。
与其日夜流淌悲泪,不如举起铁拳抗争。
刚毅英雄陶克陶胡,自幼桀骛不驯,怎么可以堪受这般的屈辱!
埋在胸膛里的怒火,把陶克陶胡全身的骨头烧得“嘎嘎”作响!

活着,不一定愉快!
死后,不一定悲哀。
拉出去把地局子全部砸掉,把企图侵占草原的日本人全部杀光!
此时,民众也已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只待陶克陶胡一声令下。

红冠子公鸡,在凌晨时就啼叫,
是为了呼唤众人早早醒来。
反抗本旗王爷的陶克陶胡,
是为了郭尔罗斯百姓不受侮辱。

紫冠子公鸡,在天亮之前鸣叫,
是为了呼唤大家早早起来。
抵抗本旗王爷的陶胡陶胡,
是为了郭尔罗斯土地不受侵犯。
……

人逼造反,马急脱缰。陶克陶胡的话,像子弹一样从胸膛里射出,当天就有14人骑着全鞍的战马奔向陶克陶胡。经过一段秘密筹备,1906年农历9月23日凌晨,陶克陶胡背井离乡,阔别妻子,带着23岁的长子德力格尔、21岁的次子奈玛、19岁的三子努特克图,和亲族乃旦扎布、哈达、扎木苏、福仓、还有义友赛吉拉胡、那顺巴图、额尔德尼、达赉、扎苏克、七十三、顿珠尔、达兴嘎、木隆嘎、道克尔扎布、丁赫尔扎布、努力格尔、扎巴喇嘛共22人,宣誓起义,朝着郭尔罗斯境内的二龙索口进军。

起义时,陶克陶胡的四子班查拉克其、五子朝乐蒙因年幼,无法跟随父亲进行马背征战,所以,陶克陶胡为了让家中的灶火得以延续,在起义前几天,就将年幼的四子、五子送到查干湖畔的妙因寺,当喇嘛学医去了。

二龙索口,是塔虎努图克(乡)之交通要道,设有垦务局,由一名清朝地方官吏在此管理垦务,王府印务处派20名蒙兵在此把守。这一天,陶克陶胡率领21名义军,在夜幕的保护下,临近二龙索口,先隐蔽在西拉呼的家里。得知传闻无误,陶胡陶胡当即就决定砸碎垦务局,赶跑贪官污吏。

天亮时,陶克陶胡率众包围了垦务局,派长子德力格尔、次子奈玛腰带短枪,以寻马为名,大摇大摆地走进垦务局的院落。之后,陶克陶胡趁机带领人马一齐涌进院内。

办官垦,设荒局,是朝廷的旨意。清朝官吏是盛京赵将军(赵尔巽)、吉林徐督军(徐世昌)之钦差,在郭尔罗斯齐王的准允下,才在二龙索口设立了垦务局,管理垦务。

陶克陶胡问明情况,拍案即起:“西佛爷(慈禧太后)是你的奶奶吗?赵将军是你的爷爷吗?盟长齐王爷是你的阿爸吗?这是蒙古人自古放牛放羊的地方,你今天就要从郭尔罗斯草原上滚出去!”这一天,陶克陶胡砸烂了垦务局,收檄了20多名把守兵丁的枪支弹药。

泰山上未曾出过珍宝,
塔虎城三家子出了陶克陶胡,
为了保收家乡的草原,
才拨掉了日本人丈地的旗标。

刚河里未曾出过珠宝,
郭尔罗斯出了英雄陶克陶胡,
为保全土地不受侵占,
才拨掉了外国人量地的桩标。
……

陶克陶胡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惊动一下王府,恫吓一下清朝地方官吏,达到阻挠塔虎荒的丈放。起义队伍在二龙索口住了一天,第二天晚上出发,向郭尔罗斯前旗与达尔罕旗的交界处毛都吐·包德礼客栈(今茂林站)进军。当晚11时许,陶克陶胡起义军到达了毛都吐·包德礼客栈。没等下马隐蔽,突然遭遇一阵射击。陶胡陶胡为了消耗对方的火力,率众围着客栈内外打了一夜,天亮时,对方的火力才逐渐削弱下来。此时,有十几个穿着衬衣的人,从客栈后院越墙逃出来,被埋伏在墙外的起义军发现,十几个人同时落网。

陶克陶胡经过查问才知道,这些人全是日本人。有一个会讲蒙语的日本人说:“你们国家允许我们在这里测量地形、绘制地图,并派军队保护我们。”

至此,陶克陶胡才知道,王府不仅勾结贪官污吏霸占草原,还引狼入室,吞食牧场。

蒙古人,以放牧为生,丧失草场,生不如死。
与其被人夺掉了鞭子,不如砍断自己的双手!
与其任人凌辱和欺负,不如骑在虎背上恶战!

愤恨之中,陶克陶胡当即把抓住的12名以绘制地图为名搜集情报的日本特务人员统统杀掉,缴了30名清军的枪支弹药及军服,方解心头之恨。

这些满洲清军,原归伯都讷(今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副督统管辖下的巡防营所属,号衣(军装)上标有“吉新军”字样。

陶克陶胡懂得“兵不厌诈”,为了掩盖耳目,起义者便急忙脱去长袍、坎肩,换上清军服装;不等敛尸收场,就一人挂上一匹从马,背上两杆大枪,向西北方向扬长而去。

毛都吐·包德礼客栈的西北,大约二百多华里的地方,是卜敦宝力嘎(即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陶克陶胡听说这里也设有一处垦务局,便率义军以神箭之速,一夜飞来,将垦局砸烂,杀了垦务局的官员。

陶克陶胡连续向清政府、旗扎萨克开二炮,又神速退回本旗。郭尔罗斯哈日套宝(黑坨子)、昂格来、达尔罕艾力一带坨岗连绵、人烟稀少。起义军就将这里做为隐蔽、遁去之地,从此消声匿迹,长达几个月之久。

无巧不成书。就在九月二十四日(即陶克陶胡起义的第二天),包围毛都吐·包德礼客栈的时候,有个狡猾的通事(日本翻译),从血泊里爬出来,逃到盛京(沈阳)。不久,驻盛京的日本领事馆官员照会清政府和哲里木盟盟长,交出“马贼”首犯陶克陶胡。于是,哲里木盟十旗(科尔沁右翼三旗、科尔沁左翼三旗,郭尔罗斯前、后二旗;杜尔伯特、扎赉特二旗),都下了“捉拿陶胡陶胡”的通缉令。

1907年阳春三月青草发芽的时节,无奈之中,陶克陶胡只好再次把人马集合起来,昼宿夜走地,直奔札萨克图旗(即科尔沁右翼前旗),计划进入小兴安岭,占据优势,扩大队伍,磨剑以待,时刻准备着,与各旗的王府卫队一决雄雌。

君一怒,可倾国。
民一怒,可破城。
陶克陶胡一怒砸了垦务局,杀了垦务官员,杀了日本人,惹下一场大祸。

犹如嘴巴戴上锢固的铁嚼。
好似缰绳攥在官府的手里。
犹如光着脚板踩上了蒺藜。
陶克陶胡暂时将队伍分散,有的投亲,有的靠友,借此窥视官府的动向。

快刀,压在脖子上。
怒气,憋在喉管里。

陶克陶胡率众起义,无奈的举起了刀枪。隐蔽期间,有些人想家了,想阿爸(父亲),想额莫(母亲);陶克陶胡也在想念着妻子耐烈呼,思念着在妙因寺当小喇嘛的四子、五子。

季节已入隆冬腊月,但陶克陶胡率众起义的传闻,就像白毛风似的,刮遍了整个东蒙草原,《陶克陶胡的故事》,也由此诞生。
(待续。。。。。。)

额鲁特·珊丹2010年10月29日于郭尔罗斯草原·第一稿
===========================================================================
额鲁特·珊丹2010年10月29日工作日记:
建国初期,处于政治的需要,陶克陶胡以民族英雄的角色,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陶克陶胡》英雄的事迹,也曾发表在1950年的《光明日报》上。同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还有与康熙王朝抗争多年的清代准噶尔部落民族英雄噶尔丹。可是,文革后,这两位蒙古族民族英雄又因为某种政治需要,被一棒子打翻在地,从民族英雄的位置上抬下来,同时被扣上了“判国”的帽子。在描写历史中,也完全变了样,不再是树立英雄之初的赞美语言,而是用尽污辱的语言。


历史生来就是两张脸,也是不认账的,随时都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感谢郭尔罗斯,还保持着民族的血性,敢于站在公正的角度上,来对待自己的民族英雄,在查干淖尔湖畔为英雄塑造雕像,用新设的陶克陶胡村、陶克陶胡敖包来永久的记念这位民族英雄。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