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牧区蒙古族藏传佛教情感状况调查研究

宗教心理学家认为,宗教信仰的主体对待信仰对象的态度只有作为情感的态度才能存在。如果宗教形象和观念在个人的意识中没有引起强烈的感情和体验,那就是信仰熄灭的可靠标志[1]。本研究的被试有少部分不信仰藏传佛教,但是受宏观生活条件的影响,无论信仰与否他们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发现他们对藏传佛教存在着复杂的情感体验。安全感是被试从藏传佛教中获得的积极情感,这种体验让他们在生产、身体健康和经济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慰藉;恐惧感是被试从藏传佛教中获得的消极情感,这种体验让他们不敢脱离宗教;超验感带给被试积极和消极的矛盾体验,一方面,藏传佛教是被试的依靠,另一方面,它又让被试感到恐惧。课题组认为正是上述情感从正反两方面促使被试接近藏传佛教。

心理学家认为,即使人们在认识上是正确的,情感上也可能扭转不过来,课题组的其他研究证明巴州蒙古族宗教认知欠佳[2],因此,被试这种缺乏理性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分析上述情感产生的基础,有的放矢地解决以被试为代表的牧区蒙古族生活中的困难是调节他们情感体验的科学选择,课题组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急需展开:

第一,提高气象信息的预测能力,保证牧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天气情况,从而为草场迁移、日常放牧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考虑到牧民的健康和居住状况,建立适合牧区居住方式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必然;同时,牧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应该得到普遍落实。

第三,开拓多种渠道增加牧民收入。目前,很少有牧民外出打工,即使在外打工也主要在和静县和库尔勒市,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较差。

第四,牧民的宗教知识比较贫乏,这影响着他们的宗教情感,为了避免非理性情感带来的危害,应该帮助牧民了解一些宗教知识。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