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国,来自阜新县的李忠全等人被分别分配到七所学校,吴凤江、包连丰、海志超、李燕江、何桂云、白海琴、包红梅、廖永飞、海小梅、马宏利、石娜等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可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给志愿者们的工作热情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其次是生活上的困难。与过日子最密切相关的是粮食和蔬菜,可这里大米与白面每公斤约6元人民币,韭菜每公斤13元,还不是经常能买到,土豆每公斤5元,白菜5元,能够经常买到的就是土豆、白菜、洋葱,其他蔬菜时有时无。牛羊肉倒是比中国便宜点,每公斤约20至22元。最近蒙古国雪灾,死了很多羊,结果羊肉涨价,每公斤50多元人民币。蒙古国人习惯吃西餐,他们不喜欢,就得自己做饭,无论怎样劳累也不能不吃饭啊,那就只好简单,再简单……
再就是语言的障碍。蒙古国使用的是西里尔蒙文。刚开始,老师和学生根本听不懂彼此的语言,这样,课堂的交流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所以,学习语言就成了当务之急,大家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蒙语;没有这种条件的人,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自学。
例如包连丰老师,他一周30节课,也就是说,除了双休日,他每天要上6节课,而且他的住所离学校较远,要步行20多分钟上下班。要是在中国,每天步行20多分钟是绝好的锻炼方式,或许还是很惬意的事情,是求之不得的。可这是蒙古国啊,是气候寒冷的蒙古国。在中国的时候,偶尔有什么寒流到来的时候就感觉受不了,可到了这里,他们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寒冷,1月17日、18日是一年冬天最寒冷的两天,最低气温-38℃。这是个近乎恐怖的天气!可包连丰他们(还有两位来自内蒙古的女志愿者)不能不上课,每天早晨7点20分,准时走进刺骨的寒风中进行一次20分钟的“体验”,等到上完了6节课,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回到住所,还要动手做饭……
其他学校虽然没有30节课,但还有课外补习和测试,每天学校放学之前有口语测试或者是阅读测试,老师必须一一打分,所以除正常课程以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