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厄鲁特部落

厄鲁特部落历来是卫拉特联盟的领导者和奠基者。它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卫拉特蒙古历史的缩影,它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对近代蒙古历史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乃至对整个中亚地区各个民族的影响也如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厄鲁特部落的大概情况。
厄鲁特部落是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他的来历跟布里亚特部落有着很大的关系。厄鲁特部落最初的栖息地在贝加尔湖以西。在蒙古历史当中,厄鲁特部落历史和卫拉特蒙古的历史一直是向西发展的过程。
 
准噶尔汗国时期是其厄鲁特部落势力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史书称之为“西蒙古”势力最强盛时期。准噶尔汗国是很特殊的,它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是很特殊的,在其内患加外因的内因交错的历史过程中,与同样是游牧民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噶尔汗国是满族人想吞并蒙古地区的最有竞争力的政治实体。准噶尔汗国时期厄鲁特部落社会是蒙古传统游牧社会机制,按军事和经济分工而分诸多别部。

卫拉特联盟1437年(称大四卫拉特联盟)
第一卫拉特:绰罗斯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巴亚尔著《蒙古秘史》卷四,第462页)。
第二卫拉特:辉特部落、巴图特部落、土默特部落。
第三卫拉特:巴尔浑部落、不里雅惕合部落、兀良合惕部落、布喇斯部落、毕尔曼部落、黑勒特部落、吉拉特部落等。
第四卫拉特:余下的全体西蒙古合并为一个卫拉特。
1454年,随着也先汗被杀害,大联盟重新****(浩?巴岱、金峰、额尔德尼著《论四卫拉特联盟》第19页)。
 卫拉特联盟1487年(称小四卫拉特联盟)
第一卫拉特:额鲁特部落。
第二卫拉特:辉特部落、巴图特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
第三卫拉特:巴尔浑部落、不里雅惕合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
第四卫拉特:绰罗斯部落、和硕特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加班拉沙勃著《四卫拉特史》第182页,乌兰巴托,1976年版。)
1502年,小联盟危机解体。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
巴图尔洪台吉(?-1653)哈喇忽拉长子
1634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继承了他的事业,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并在1638年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都城,1640年,制定了《卫拉特法典》,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巴图尔被称为巴图尔洪台吉,与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通贸易。
1640年,准噶尔汗国建立,巴图尔洪台吉是准噶尔汗国奠基者。
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汗国的统一文字。

噶尔丹时期
噶尔丹(1644—1697)巴图尔洪台吉之子
1653年,巴图尔洪台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继承汗位,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汗国将要陷入****时,正在西藏学习佛学的噶尔丹(僧格的同母弟)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的同意还俗。极快的速度回国,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了车臣,并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使国家恢复安定,他自己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新一代大汗,称为“博硕克图汗”。
1690年,噶尔丹追击喀尔喀部,并深入内蒙古境内乌兰布通,距京师七百里。在这里噶尔丹军队和清军发生战斗。噶尔丹遁归科布多。
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他以3万铁骑对抗康熙的20万大军,最后失败。     
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噶尔丹去世。

准噶尔汗国的鼎盛

策妄阿拉布坦与其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1698—1745)
噶尔丹策零(1695—1745),又称噶尔丹策凌、噶勒丹策凌,策妄阿拉布坦长子。
1729年,清军与准噶尔汗国产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731年,噶尔丹汗国进军途中被清军的伏兵围攻,大败。1732年,清军及喀尔喀蒙古骑兵联兵于光显寺大败噶尔丹策零。光显寺之战,准噶尔汗国受了很大的损失。
1733年年底,噶尔丹策零和清政府开始谈判。1739年,噶尔丹策零与清朝达成平协议。
这个时期是准噶尔汗国的鼎盛阶段。

准噶尔汗国的衰落
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1745-1749),称为阿占汗,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1749-1752),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入长年内乱。1752年,准噶尔汗国开国元勋大策零的孙子达瓦齐联合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穆尔萨那,最终消灭了萨英博落克和喇嘛达尔扎的势力,达瓦齐自立为汗(1752-1755)。
昭苏厄鲁特蒙古现保留着的《小祭奠文》中提到Mergen daiqin deed noyan Galdan avgai(Galdancheren),Dashidav本身就是后人对他们的缅怀。而且在民间歌曲中唱的Mokushi noyan也是人们对这为受尽苦难的历史人物—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的敬意。

准噶尔汗国的灭亡
1755年,阿穆尔萨那投奔清庭,并作为向导进攻准噶尔汗国,达瓦齐率军抵抗,大小战役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达瓦齐被新疆贵族出卖沦为清军俘虏。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存世115年。
准噶尔汗国后期厄鲁特部分二十一部,最大的部是达瓦其部,然后是达什达瓦部。
厄鲁特部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在1755-1757年战争中据《清实录》记录,屠杀准噶尔人62万(当时准噶尔人口大概有65万——70万左右)。但该部后来又遭受一次流行病的袭击,部落人口大减。
2、准噶尔部落随遭到屠杀,但避祸战乱留下来了不少人。
(一)躲避战火和屠杀跑到哈萨克人回人(维吾尔人)那里去的一部分。
(二)不得已投靠清军的一部分人(主要是准噶尔二十一昂吉之一的达什达瓦妻子和随从.....等)
(三)躲避战火和屠杀跑到阿尔泰乌里梁海蒙古那里去的一部分。
清朝的重新安置:
原因:新疆(特别是北疆)边防因战争没有了守边的能力。
措施:(一)用专门的资金从回人(维吾尔人)那里赎回了一部分厄鲁特人。(二)从热河迁回了二十一昂吉之一达什达瓦的旧部。
这些厄鲁特人主要是还是安置在他们的故土伊梨。清朝在伊梨设将军府若干年设有“厄鲁特营”,以后又重新安置时又分(可能按他们迁移回故土的时间表分的)厄鲁特营左翼即“上三旗”安置在昭苏(当地蒙古人自己传统说法是:6苏木即Batnasn(巴特纳森托嘎)、Noosta(诺斯塔)、Tsedenbal(策登巴利)、Devai(地瓦)、Ah(阿合)),厄鲁特右翼即“下五旗”安置在尼勒克县(10苏木即镶白、镶黄、镶红、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当地蒙古人自己传统说法是:厄鲁特右翼沙比纳尔安置在特克斯(4个苏木即镶白、正红、镶红、正蓝。当地蒙古人自己传统说法是:Engain(郢干苏木),Arban(阿日乌苏木),Zungar(准噶尔苏木))。

现伊梨州厄鲁特部蒙古人口基本情况:
昭苏县有16000多人,蒙古自治乡两个(分别是察汗乌苏蒙古自治乡和哈喇乌苏蒙古自治乡)。县城二中(蒙古中学)。昭苏蒙古佛教主要场所是圣佑庙。昭苏蒙语名字“Mongolkvree”来源于这喇嘛庙,即有蒙古人庙宇的地方。据说汉语“昭苏”一词是来自喇嘛昭(即昭苏喇嘛庙)的“昭”字和此地六苏木厄鲁特蒙古的“苏”字的和写而得出的。
尼勒克县有8000多人,蒙古自治乡一个(可克浩特胡尔蒙古自治乡)。有蒙古学校(小学、初中)有喇嘛庙。 “尼勒克”蒙语为“Neilhu”汉语意思为“汇合”即哈什河、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汇合之处因而得此名。尼勒克县的蒙古大部分都集中在科蒙乡,昭苏的圣佑庙很大,应该也算是新疆最大的了,但是可惜的是里面有还几百年的金佛去年被偷了。昭苏的几百年历史的金佛被偷,但是我们人们的信仰没有变,县里的蒙古人正在民间筹资,准备在弄个金佛回来。(关于金佛,昭苏蒙古百姓筹了几万元从印度请回了一尊金佛,而此时有消息传出,偷盗原金佛的犯罪嫌疑人也在内地被抓,是昭苏县的一个维吾尔族,被盗金佛目前正在被追踪当中,好像找着了,但要经过各种程序才能送回昭苏喇嘛庙。)

特克斯县有6000多人,蒙古自治乡一个(呼吉尔图蒙古民族乡)。有蒙古学校(特克斯蒙古族教育状况:小学4所,人数约为200人(接受蒙文教育的) 中学2所,人数约250人,有喇嘛庙。蒙古语为“Uulankvree”。特克斯旧称来源于这个喇嘛庙(此庙建筑颜色以前据说是红色的)。“特克斯”当地厄鲁特土语读音为“Tekes”这个词来源于蒙古语“tegshi”一词的谐音,语意为“平坦”。

伊梨州一市八县都有蒙古人,但没有以上几个县那么集中,人口也很少。 全伊梨州厄鲁特人共有3万多。

新疆别的地、州厄鲁特人分布:
塔城地区额敏县的十苏木厄鲁特蒙古(俗称塔尔巴哈台十苏木厄鲁特),有两个蒙古自治乡。额敏县城有一个蒙古中学。敏县蒙古人人口4000多,姓氏情况不详。
乌苏市巴音沟有两苏木厄鲁特人,姓氏情况不详。
散居在新疆各个地方的厄鲁特蒙古人的数据加起来大概有4--5万人。

关于一些名称的解释:
绰罗斯是厄鲁特部中的一个姓氏,准格尔领导层的人都来源于这个氏族。
“准噶尔”称呼是1642年卫拉特联盟军进入西藏时厄鲁特部因是左翼而得(习惯称厄鲁特部准噶尔)。
喀喇沁是由准噶尔汗国内务部队的人组成此姓氏的,在清朝吞并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此姓氏的人遭到清朝的清洗,所以喀喇沁姓氏的人养成一个习惯,既不说自己的姓氏。
扎哈沁、明嘎图等部落都是当年准噶尔汗国时期的军事编制中发展成为部落的。这两个部落现在主要居住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

清朝吞并准噶尔汗国给厄鲁特乃至卫拉特蒙古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准噶尔人的传统社会结构被打散。出于军事目的,也是为了瓦解准噶尔人的领导层,达瓦其部被迁之长城一线,有目的的分散在陕西、内蒙古察哈尔等地区,最后其消化的无影无踪。
昭苏厄鲁特姓氏基本情况:Dashidava(准噶尔贵族后裔),Kvkvnbaatur(准噶尔著名将军后裔),Sharai gool(Sharagool ),Hojing,Khirgiz,Harchin(此支来源于准噶尔军事编制中的一个部),Hoeiid,Tsulbur tsubudag,Noyan tsubudag,Nohai tsubudag,Hulahai tsubudag(注:十一世纪著名学者麻赫穆德 喀什葛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被阐述了共二十二个突厥乌古斯各部落名称中出现了bayat,quwuldar等姓氏,据巴?巴音克西格老师考证bayat,quwuldar姓氏都是属于卫拉特蒙古的姓氏,而且quwuldar刚好是厄鲁特部落的姓氏quwudag(这个姓氏在厄鲁特部落中有四种;即以上的qulbur quwudag,Noyan quwudag,Nohai quwudag,Hulahai quwudag)等。

蒙古国科布多省厄鲁特姓氏(资料来自俄罗斯学者Waadimirzov的记录):Hoshuud,shar Hoeiid,Tsagan Hoeiid,Hoeiid Tsubudag,Har burgud,Tolitu Burgud,Anduu Shavnar,Djisa Shavnar,Barilga Shavnar,Diichuud,Noyan tsoros,Nohai tsoros,Tsagan tug,Bailgais,Khirgiz,Kherai tsubudag,Hulahai tsubudag,Djvgvs,Avagas,Svg,Oetegvs等。

信仰:萨满教、喇嘛教
厄鲁特人战时口号:Moengk koek tenger
厄鲁特人自称:Uulanzalaat Mongol
其它: 杜尔伯特和绰罗斯系的厄鲁特王公具有共同族系。
厄鲁特部落的分布:
中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阿拉善、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承德市等.
国外:蒙古国西部、俄罗斯联邦戈尔诺阿尔泰州、哈萨克斯坦南部(具体情况不详)。
俄罗斯联邦戈尔诺阿尔泰州和这个州西北居住的阿尔泰人根据《世界蒙古人》杂志报导是最古老的厄鲁特人。

准噶尔汗国时重要事件:在厄鲁特蒙古上层的倡导下,喇嘛教迅速在卫拉特蒙古中传播。 1640年9月,在塔尔巴哈台召开的厄鲁特、喀尔喀各部王 公台吉们的会议上,制定了《一****○年蒙古卫拉特法典》 (《察津-必扯克》),“专谈喇嘛教的条文在《察津-必扯克》中 占有显著地位。这些条文以法律形式规定喇嘛教为全蒙古所 有汗国和公国的正式国教”。 1648年高僧咱雅班第达创立托忒蒙文并在卫拉特使用。

准噶尔汗国时期主要建筑:准噶尔汗国政治中心,位于现在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城东南约五公里处(当地人俗城旧城遗址,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城市蓝图表现为正方形,城门向着南方系蒙古人的习惯。毁于当时一次战争恐慌造成的内乱(见卫拉特民间故事《aleg dagen na dain》) 噶尔丹时期在伊犁河畔建成大佛寺两座,位于河北的一座名固尔札庙,河南的一座称海努克庙,这两座庙宇“高刹摩霄,金幡耀日,栋甍宏敞,象设庄严”。庙中供养喇嘛6千余名,当噶尔丹策零有事时,集众喇嘛诵经,西域各部头目首领“俱输货物以为礼”。其中,伊犁河北的固尔札庙“都纲三层,缭垣周一里许”,庄严宏伟,“甲于漠北”。每年盛夏季节,准噶尔人来此膜拜顶礼者接踵而至,“远近咸集”。此庙于乾隆二十一年毁于战火之中。

该部历史名人:
脱欢、也先、喀拉库喇、巴图尔珲台吉、高僧咱雅班第达、噶尔丹、策妄拉布坦、噶尔丹策零。 厄鲁特方言可以说对现在卫拉特蒙古语形成影响很大。厄鲁特的方言也是现在卫拉特蒙古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