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摘 要: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中所包含多元化、大众化、生态化、艺术化、生活化等特征。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挖掘其教育价值,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1.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大蒙古帝国是在军事征服的前提下建立的。因此国民是由不同文化习俗背景的部族和民族成员组成的,这使得蒙古族文化一开始就有了多元化成分。蒙古族早期文化受中亚传统影响较多,到了中晚期受藏文化深刻影响。游牧文化是在狩猎采集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从来没有彻底抛弃狩猎传统,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补充经济形式保留至近代。与此同时从阿勒坦汗时期开始内蒙古草原上逐渐出现了有规模的农耕经济。这些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其文化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应。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构成使蒙古文化乃至中国北方蒙古族文化一直保持了一种积极的开放性,因而在民众意识中很少有封闭的排外情绪。

2.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由民间大众文化构建的。蒙古族的文人阶层形成较晚,在文化中的主导性不强,即便是元朝以及后来的宫廷文化曾一度繁荣,却也未能脱离民间文化的基础。例如,在清代整理出来的蒙古宫廷歌曲,虽然有着文人墨客的加工痕迹,但几乎都存在相应的民歌演唱形式。这说明,宫廷歌曲大多数来源于民间,或者宫廷中的创作歌曲也顺利地传播到了民间。在蒙古社会里,老百姓欣赏的歌曲、遵循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表达习惯与那颜阶层的并无二致,更谈不上什么质的区别。因此蒙古族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富有民主气息的平民化倾向。这在客观上减少了文化内部的摩擦与消耗,为在文化整体上较为容易接受和适应外来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3.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化

作为文化群体的蒙古人,长期以来基本保持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当它成为一种长久的历史实践时,必然地创造出了与之相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把这种生存方式和相应的“财富”称之为蒙古族游牧文化。它是以人、家畜和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事实上这三种要素的连接就是一种生态关系的确立。牧民在此充当了生态关系中的一个要素,扮演着调节者的角色,也相当于一个生态因子。因此,牧民的所作所为必须服从于其它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的维持,即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也就是说牧民时刻注意家畜的各种反应,通过这个中介的信息反馈来把握环境、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牧民的有效生存。牧民的这种角色要求使得牧民所拥有的文化必然带有生态属性——功能与特征。另外,游牧是一种动态的生活方式,它不利于物质财富的大量保存与囤积。这使得牧民拥有的财富必须具备简易而多功能。如蒙古刀是男人的装饰品、防身武器、同时也是餐具。英雄史诗是歌曲、是诗词、也是故事,可以满足不同观(听)众的需求。这种对财富的简约行为蕴含着对能量的节约机制,其本质是生态化的。正因为这样,从根本上来讲,蒙古族游牧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无论其内涵气质,还是其外在特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气息。

4.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化

游牧民族直接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动物——五畜和变化多端的环境,而不是容易控制的农作物、耕地或冷冰冰的矿石,因此在牧民的生产方式中普遍存在着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之间的主动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主人必须关注作为坐骑———生产工具的马的表现与情感,也有必要关注作为生产资料的羊群的表现。牧人的羊不是生产符号或抽象物质,而是具有名字和性格的家庭成员。这也就是说牧民时常处于一种情感化的生产关系当中。这种情感化的生产关系促使牧民具备情感化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这种情感化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就是艺术的方式方法。至此蒙古族文化产品——尤其是精神产品普遍具有浓厚的艺术特征。认识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蒙古族为什么拥有那么多歌颂五畜、歌颂自然的文艺作品。另外草原文学艺术的大众倾向也使得草原意识世界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牧民的人生追求、生活哲理、工作经验都以诗、歌或谚语的形式浓缩于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中能够体验艺术,艺术中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很难发现与艺术无关的生活,也不容易接受与生活无关的艺术。

5.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生活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具有生活性。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始终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例如蒙古人的夏特日不是在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自己精心雕刻而成的,自用的箱子和马头琴、小茶桌和四胡等全部是由自己设计和制作。牧民们在劳动之余,或者在劳动之中可以制作生活适用品,这种民间艺术是为了生活的需要,美化自身,美化物品,美化生活环境。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日常生活,既包含了知识,也包含了态度和品性,还包含了技能和策略,是一种综合的智慧。受教育者对其感受、欣赏的过程,也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受教育者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可以领悟到很多表现蒙古族人民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精神,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歌颂劳动人民自己的崇高品质、巨大的创造才能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文化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蒙古族文化需要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诸如生态理念、艺术理念等等的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获得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我们认为,以游牧文化为底蕴的蒙古族文化以其优良的生态精神和艺术精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走向跨越式的发展是有可能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的21世纪将被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这样的传达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蒙古族传统文化,而是在学习、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鉴赏能力,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到它发展的历史,从它的表达到文化形式的审美演进,都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动态理解。那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行蒙古族文化精神的教育,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去进行更为有价值的蒙古族文化精神的创造。我们之所以在理性选择中,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还是由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教育价值。

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最富有民族性的东西是最有国际性,蒙古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目前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其中蕴含了取之不尽的艺术价值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靳之林教授认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问题。我们应通过教育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谓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

1.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蒙古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不论是蒙古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还是它所创造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所凝结的审美意识等等,都可以汇聚成人们自身的素养逐渐积淀为蒙古民族的心理、品格,使蒙古族文化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及生活生产等,编写适合民族地区的教材,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中,利用草原文化教材培养受教育者对家乡的感情及民族的自豪感,使蒙古民族了解自己生长的环境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期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独特的审美观念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作为其中最具有蒙古族传统性、最富于艺术特征的部分,如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等,不仅包含了蒙古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有益的启迪。这些启迪在现代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不仅没有失去意义,反而彰显出它的不朽价值。音乐、绘画、书法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文化。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成为蒙古族人民与外界交流的媒介,也成为蒙古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蒙古族的文化主要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文化类型决定了它们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在这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绘画、书法文化涉及氏族、家族的历史,生产,生活经验,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内容,如同一部教科书,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人民的思想及行为方式。蒙古族的音乐铿锵有力,绘画、雕刻艺术独具风格,这些都是蒙古族宗教活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出现频率之高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在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民族文化水平,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对蒙古族人民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族传统的音乐、美术、体育文化却面临着许多挑战。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逐渐演变和社会现代化的巨大影响都使得蒙古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有了很大的变迁。会唱蒙古族歌曲、会跳蒙古族舞的人少了,传统的体育活动逐渐从老百姓的日常活动中退出,变成了只有在重大节日中才得以一见的活动。现在社会中各种传播媒体也在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渗透着现代化的气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冰箱、汽车、摩托车,人们的业余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孩子们不再局限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开始学会了解外面、了解世界,民族传统文体娱乐活动的功能开始退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中对传统了解的人则更少,很多传统的技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因此有人悲观地认为,蒙古族传统的文体娱乐活动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虽然蒙古族传统的文体娱乐活动的现状有些令人担忧,但不能因此而怀疑其作为珍贵民族文化的地位及其未来的发展前途。蒙古族的传统文体娱乐活动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蒙古族传统文体娱乐中体育与歌舞相伴,绘画与艺术交融,这种文化模式不仅能够使蒙古族群众在民族传统文体娱乐活动中自娱自乐,得到锻炼,更能够使他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交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并将其渗透到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当中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3.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优秀的精神品质

蒙古族传统文化精神(包括蒙古族的自由、顽强、生态保护、诚信、尊老爱幼、英雄精神等等)、人文素质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是这些以审美的艺术教育为特征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学生带入我们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宫殿,在那里阅读我们蒙古族传统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在那里发现真,发现善,发现美,逐渐形成优秀的精神品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自由精神是从其社会、文化内部自发形成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蒙古族的这种自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调个体能力、个性的发挥、文化艺术的创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古代蒙古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中,务实的态度同样是其所固有的。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传说中,我们看到这位母亲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儿子们,一定要精诚团结、互相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起来,否则就会被击垮、消灭。这种教诲在当时那种部落纷争、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是十分实用而有益的。蒙古族这种务实的精神不论是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比较适用的。我们应该在教育中通过发扬和传承蒙古族的务实精神,培养学生的诚实、谦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刻苦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民族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表达的集体主义的情感,可以使受教育者受到启迪。例如当马头琴拉起,锡林郭勒盟的长调民歌唱起后,会感受到的是跳动的音符,蒙古草原的无比辽阔;听到鄂尔多斯那种起伏多变、节奏明快的民歌后,可以感受到草原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激起人们对草原故土的热爱之情。蒙古文化的性格是很顽强的。就像蒙古谚语中所说的那样,“美好的秋天不会长久”,牧人生活更多的时候是要面对暴风、骤雨、燥热和寒雪。因此,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真正草原牧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蒙古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而且他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值得世人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