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綠黨邀請台、日、韓的綠色團體到烏蘭巴托(Ulaanbaatar)開一次工作會議,討論各國在區域和平議題上合作的可能,順便也互相交流交流,熟悉彼此。筆者有幸跟著台灣綠黨、21世紀議程協會等團體一起,生平第一次出國便前往這個多數台灣人陌生的國度,利用這三天會議的空檔期間,對烏蘭巴托進行一次走馬式的巡禮。
蘇維埃風格猶存
20世紀初,蒙古在俄國的扶持下脫離中國,走向獨立國家,建立共產政權;前蘇聯瓦解之前,控制蒙古將近一世紀。因此,身為蒙古政治中心的烏蘭巴托,自然遺留下許多蘇維埃時期的風貌,例如線條簡明又方正的行政官署大樓、便於閱兵展現國威的大廣場等等。
例如這次開會所在的蒙古外交部,便如同照片中所顯示的,外牆立面呈現一條條的圓柱,以及室內大廳的格局,便可見一般。
人口與交通
烏蘭巴托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城市,南北40公里,東西10公里,小小的腹地擠了100萬人口,佔了全蒙古的一半。同時,近兩三年氣候異常,游牧民族賴以維生的牛羊死亡大半,許多人從草原湧入都市過著貧窮的生活。根據蒙古綠黨的統計,有70%的烏蘭巴托住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每月收入不到4美元。不過,街上倒是看不到乞丐,綠黨幹部布恩(O. Bhum-Yalagch)說,蒙古人自許為狼族子民,自尊心強,不幹乞討的營生。
交通方面就顯得多元而雜亂,公車有一般柴油公車,也有車頂拖著一條電線走的電車(但地上沒有軌道);人車靠右行駛,但各國車都有,左駕、右駕車混雜在路上開,許多都是排放超過標準值的二手烏賊車,空氣污染嚴重。綠黨說,雖然有法律規定排放標準,但政府貪污腐敗,並沒有認真在執行。另外也有許多九人座箱型車在路上跑,許多是專門接送貧民區往來市區工作的交通車。
比較奇特的是,路上跑的盡是汽車,看不到一台腳踏車和機車。詢問台灣駐蒙古辦事處官員得到的回答是,政府窮,公共建設差,道路品質不良,騎機車容易摔。不過既然國家窮為什麼那麼多汽車,所見路面品質也還可以,因此這現象在筆者心中還是一團謎。此外,蒙古人開車特沒耐性,動不動就按喇叭,走在路上耳裡盡是喇叭聲,讓人不自覺神經緊繃,據說這情況在中國幾個城市也有,當地人似乎習以為常,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電信業務也算是交通議題的範疇吧。在這裡市話、手機並不普遍,也沒有公共電話系統,倒是路旁的票亭都有提供打電話的服務,另外也有專門提供電話服務的「個體戶」,有時會在路邊看到一個人定定的站著,手上捧著市話或手機,讓有需要者付費使用。
環境問題
基於電子報的屬性,筆者到烏蘭巴托最關心的自然是環境問題。布恩說,就綠黨觀點,烏蘭巴托當前有兩大環境問題要克服:空氣污染和飲水不潔。後者問題較單純,主要是因為自來水管線老舊,國家沒錢維護,來此的外國人大多買礦泉水喝。綠黨的主張是,讓有錢階級付較高的水費,如此國家才有錢作設備維護。
空氣污染就比較複雜了。除了前述的車輛廢氣排放管制不佳,另外一個主要污染源是來自冬季取暖產生的煤煙。和中國一些城市一樣,因為貧窮,人們取暖的燃料多是燃燒效率最差的粗煤,尤其在烏蘭巴托西北邊草原移民集中的地區,聚集了密密麻麻的蒙古包,更是煤煙的主要來源,而不巧這裡正是冬天季風的上風處,將髒空氣吹往市區;因此,烏蘭巴托的冬天,不只要忍受最低攝氏零下40度的酷寒,還必須忍受煤煙密佈、污染指出超標6倍的空氣。
針對這個問題,綠黨正努力說服政府把空氣污染定位為「災難」以啟動應變機制,他們認為發展天然氣、瓦斯等其他能源服務都是緩不濟急的(窮人不可能負擔得起),只有透過災難應變機制遷移貧民區,才有辦法解決冬天的污染問題。不過,筆者聽聞現任環保署長張國龍上任前曾在蒙古任教,有這麼一段因緣存在,或許台灣以後有機會在污染防治上提供某種程度的協助。
走馬看花的吉光片羽
3天的行程,對一個城市來說,能認識的實在非常有限。這裡不過是提供一些粗淺的觀察,讓讀者從環境關懷的角度來認識這遙遠高原上的陌生城市。感覺上這個城市正處於從共產制度邁向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雖然普遍貧窮,卻到處都在施工蓋大樓,其中還夾雜著游牧人依託在都市一角的蒙古包,以後這個城市會發展成什麼樣的風貌,實在令人好奇。不過,這3天相處讓我愛上了熱情、真誠、豪邁而不做作的蒙古人,也愛上了這座城市。謹以此文祝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