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蒙古帝国时期内蒙古草原的城邑:游牧民族的“腹里”

公元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1211年蒙古军从草原南下,占领了金王朝的北部地区,蒙古人开始接触并占领了不少城邑。元太宗七年(1235年),蒙古汗国的第一座都城--哈尔和林建成,这座古城遗址,位于今蒙古国北杭爱省哈尔和林农牧场。随着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到忽必烈(即元世祖)为藩王时,于1256年,在今内蒙古锡盟正蓝旗兴筑开平府,这是蒙古人在内蒙古地区建起的第一座城。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即蒙古大汗之位,建元中统,1271年建国号“大元”。1272年改金中都(今北京市)为大都,兴筑了首都大都城,改上都开平府为陪都。1276年元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元朝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曾易名尚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又在全国设置10个行省,中书省则直接管辖黄河以北、太行山东西两面地区,称为“腹里”。元代的内蒙古,大部分属于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其中又有蒙古诸王封地,元上都(上都路)、兴和路,部分地区分别属于辽阳、陕西、甘肃行中书省(即行省),以及河东山西西道宣慰司管辖。蒙元时期,建于内蒙古的城邑有30多座,经考古调查现已发现其中的28座。

成吉思汗建国后,首先分封他母亲、弟、妹和儿子等宗亲,其次分封异姓功臣。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太后和幼弟斡赤斤受封地在内蒙古东部,其宫帐、城址在今呼盟鄂温克旗巴彦乌拉古城。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的封地有城邑3座,其中一座在呼盟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另二座在今俄罗斯境内。此外,成吉思汗姻亲家族弘吉剌部,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建有应昌路和全宁路二城,故址分别在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

内蒙古东南地区,元代属大宁路和宁昌路所辖。元大宁路及大定县同治一城,城址在今赤峰宁城县大明城;武平县城址在敖汉旗丰收乡;高州城址,在赤峰松山区太平地土城子。元宁昌路城址,在敖汉旗五十家子古城。

在内蒙古北部,有著名的元上都,元朝在上都设上都路总管府,统领4州,在今内蒙古境内有2州:其桓州城故址,在锡盟正蓝旗黑城子;松州城址在赤峰市红山区西八家古城。成吉思汗的另一姻亲汪古部,在内蒙古北部建静安路(后改名德宁路),城址在今包头市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元代的砂井总管府,城址在乌盟四子王旗大庙古城。元代集宁路城址,在今乌盟察右前旗巴彦塔拉土城子古城。元代净州路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吉生太城卜子古城。今内蒙古中部区,在元代属西京路所辖的州县有: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云内州,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西白塔;东胜州,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

在今内蒙古西部区,元察罕脑儿宣慰司城址,在伊盟乌审旗与陕西靖边县交界的白城子。察罕脑儿宣慰司属陕西行中书省管领,所辖区域包括今内蒙古伊盟和乌海地区。

今内蒙古地区属于元代甘肃行中书省所辖的,有兀剌海路和亦集乃路。兀剌海路城址,在今巴盟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亦集乃路是沿袭西夏黑水城建置的,亦集乃是党项语黑水的意思,现今译为额济纳,1226年蒙古军攻下黑水城,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正式设置了亦集乃路,城址即今阿盟额济纳旗黑城。

综上所述,蒙元时期设于今内蒙古地区的地邑众多,可以分为都城、宗王分封城邑,路城、州城、县城5种形式。它们分布在茫茫草原或沙漠的绿州上,由发达的驿路交通线所联系,为拱卫大元一统、开发草原经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专题附录:一、元上都古城;二、赵王城;三、鲁王城。

一、元上都城

上都又称滦京、上京,城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上都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00米,分宫城、皇城和外城3重,城外的关厢地带则分布着大面积的居民,再远些则分布着粮仓、军营和据守点等重要设施。

宫城是上都城中最主要的建筑,为皇帝居住的宫殿区,南边的御天门是举行隆重仪式宣读诏书之处,今遗址尚存。宫城中最大的宫殿是大安阁,国家的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举行。元代诸帝即位时,在此举行即位仪式。元灭南宋后,南宋幼主被送到上都,“世祖御大安阁受朝降”(《元史》卷127《伯颜传》)。今元上都宫城北墙正中,有一座大型建筑台基,与城墙等高,平面呈“冂”形,东西长75米,估计应是大安阁遗址。

元上都皇城内,主要分布有孔子庙、国子监、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皇帝经常来此进行佛事活动。上都的外城,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南半部为宫帐区。

上都是皇帝用来驻夏的陪都,在总体布局上要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的都市布局观念,也要考虑到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因而具有浓郁的草原城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诸王贵族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牛马如云。秋后,皇帝及扈从返回大都,使者和诸王也纷纷离去,上都城只留一些将士守卫。

1358年(至正十八年),农民起义军由大同直趋上都,焚毁了宫殿,经历一百年之久陆续建成的上都宫殿,便在农民战争中化为灰烬。近年来,陆续有宫殿建筑构件出土于上都城内。
雄伟的上都城,在当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瞩目,许多人都写下了诗文。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世祖忽必烈,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专节记述上都宫殿和御花园。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为500多首。如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上京杂咏》描写上都盛宴云:“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葡萄寿两宫”。

二、赵王城

赵王城是元代汪古部长世居之地,城址在今包头市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汪古部自唐代起居住在大青山以北,称为阴山达怛或白达怛。元太祖创业之初,汪古部归附从征,功劳卓著,成吉思汗将其三女儿阿剌海别吉,下嫁汪古部长阿剌兀思,并相约世代结成姻亲,其子孙代代为王。汪古部长曾受封为北平王、高唐王,自1309年(至大二年)术忽难受封赵王起,先后实封有8位赵王,并追封汪古部长6人为赵王。其世袭所辖区域为阴山以北的按答堡子、砂井、集宁、净州;阴山以南的丰州天德军(今呼和浩特地区)也归汪古部管理。

汪古部长约在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在黑水(今达茂旗艾不盖河)兴筑新城(原在按打堡子,即金界壕的一处堡寨)。1305年(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为静安路,1309年汪古部长术忽难封为赵王,后来继承的7位赵王都世居此城,因此通称为赵王城。时至今日,当地蒙古族群众称之为敖伦苏木,意为许多庙宇的意思。这座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土夯筑。东墙残高2米,长951米,南墙长582米,西墙长970米,北墙长565米;在西、南、东三墙正中开设城门。城内建筑遗迹甚多,有院址17处,建筑台基99处,城内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在中部偏东靠近南墙处,有一大院落,院内有一组高台基址。在此处,1927年,考古学者在城中陆续发现刻有十字架纹的景教碑石,元代罗马教堂遗址,说明了汪古部为信仰景教和天主教的元代蒙古部族。

三、元代应昌路古城

该城是元代弘吉剌部长兴筑的城郭,城址在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部是世代姻亲,弘吉剌部受到元朝皇室的特殊礼遇,享有很多特权。例如:在其封地内,可兴筑城郭,任命官吏、管理军队和百姓。据此,弘吉剌部长先后建筑了应昌路(即鲁王城)和全宁路(故城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的住所。弘吉剌部于公元1270年(至元七年)建应昌城,其后,至少有4位首领被封为鲁王。因此,又称应昌城为鲁王城。公元1368年,元惠宗退出大都,先至上都,次年又退至应昌府,仍然继续奉元朝正朔,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病逝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改元宣光。1372年,北元势力只得远退至漠北,应昌城终于废弃。

据实测,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在东、南、西三面城墙中部开设城门。城内发现有“应昌路新建儒学记”碑额,应昌路总管府遗址,鲁王府遗址等。鲁王府内设王傅,负责日常管理,元代张应瑞碑和竹温台碑,记载了鲁王的许多情况。据《元史》所载,应昌府总计有官署40余个,官员共700余人,其规模很大;同时应昌也是屏藩元朝中央政府的东部重镇,地位十分重要。

鲁王城兴筑在达里诺尔湖西南的平滩上,这里水草丰美,河流纵横,是优良的牧场和农业区。元人杨允孚有《咏应昌城》,诗云:“东城无树西起风,百折河流绕塞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