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化铁出山——从森林走向草原

传说,哈吞高勒(黄河)入海以后,昆仑山才像个小土丘。
这时,古老的神州已出现许多部落。
有一年北方部落之间,发生一场虎豹争食般的鏖战,双方交战,一连打了七七四十九天。
弓箭,拉断了。
长矛,磨秃了。
这一次鏖战,蒙古部落被打得大败,最后只剩下两对男女青年。
这两对青年,在一天夜里,借着月光照路,结伴逃进一座深山。
这座山,悬崖峭壁,山峰插在白云里。
山上,森林茂盛,密得就像篦子一样。

坡间,长满野藤,纵横交错的野藤就像密密麻麻的蛛网一样,吃饱的大蛇,也难以通过。
四个青年,攀着葛藤,爬着,爬着。
脚被乱石划破了。
十个指头磨秃了。
但他们始终咬紧牙关,坚持着,终于越过天险,找到了青碧的草地,找到了甜美的清泉。
这里——
牧草,长得高过芦苇。
艾蒿,长得超过柳林。
狂风袭来,才能见到驼峰和轻舟似的马背在草海间闪动,根本看不见草底的羊群在滚动。
这里——
獐狍、野鹿成群奔跑。
百灵、鹦哥尽情歌唱。
四个青年,给这座山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额儿古涅·昆。
四个青年结成两对夫妻,搭建两座帐篷,开始定居下来。
他们猎取野猪、麋鹿,驯养野马、山羊。
几年之后,骏马成群,羊群成片,森林里到处飘着乳香。
日子,幸福了。
生活,美满了。
于是,他们跪在地上插草为香,认苍天为父拜大地为母。
在丰景优美的额儿古涅·昆之地,他们繁衍子孙,过着简朴而又愉快的生活。
这两户人家,一户叫做讷古思氏;一户叫做乞颜氏。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乞颜氏和讷古思氏的后裔越来越多。
洁白的毡包,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滚动的羊群,珍珠似的铺满草地。
喜鹊,只能落在乳牛犄角上歇息。
鸿雁,只好在骏马的脊背上搭窝。
缘于人口稠密,两个庞大的氏族,已经在额儿古涅·昆之地无法生存下去了。
于是他们就想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到宽广无垠的草原上,去放牧自己的畜群。
可是——
重山叠叠,还是以往那样的险峻。
道路遥遥,还是那样的崎岖不平。
数不尽的马群、牛群、羊群,数不尽的毡包、勒勒车,怎么能够翻山越岭呢?
这时,他们想起“炼铁铸剑”的往事,决心化铁出山,找到通往草原的大路。
与其在命运中,悲叹自己的命运。
不如攥紧掌头,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们在一个银须长者的率领下,砍倒一片森林,木材堆积如山。
又宰杀七十头牤牛,剥下整张牛皮,制作七十只皮囊式的风匣。
之后,他们聚集在额尔古涅·昆山下,祭拜苍天,敬献祷词,这才点燃烟火。
火焰,熊熊腾起,直冲九霄。坚硬的山岩渐渐溶化,炽热的铁水,滚滚奔涌。
山路,被开辟出来,额儿古涅·昆熔化出一个山口。
乞颜氏族和讷古思氏族,沿着山口离开了森林,来到了捕鱼儿海、阔涟湖畔。
这片肥沃的草原,就是今日的呼伦贝尔草原。

这是一篇以战胜自然为主题的历史神话传说。《化铁出山》记录了蒙古民族10世纪前从山林走向草原的历史,和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时期《蒙古秘史》开头的蒙古族源的记载十分吻合。
弘吉剌惕有六支,郭尔罗斯是其中的一支。最早走出山林的部落,就是弘吉剌惕部落。弘吉剌惕部落,是此次行动的先锋。他们率先涌出山口,途中踏坏许多炉灶,因而常患足疾。

波斯学者拉施特撰著的《史集》,成书于十三世纪。《化铁出山》的传说,就出自于《史集》。《史集》载,“乞颜,意思就是从山上冲下来的狂暴湍急的洪流,因为乞颜人勇敢、大胆而又极其刚强,所以人们以这个词作为他们的名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乞颜氏族的后裔。
从此,“乞颜”一词也成为蒙古精神的代名词,精神世界的核心。
蒙古族《化铁出山》的传说,被人们驮在马背上,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民族起源的传说,表现了蒙古族不畏艰难、勇于征服自然的气魄。因而,每当除夕祭祖时,总要把铁条放在火中烧红。放在铁砧上或石头上,用铁锤锻打。期间,由长者讲述《化铁出山》的故事,以此教育子孙继承祖先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第一稿 额鲁特·珊丹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于吉林松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