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中国土地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境内,有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还纳税、是农民入工会、是企业办社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特殊的部队是由经过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保卫了革命圣地延安、解放了祖国大西北的原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第六军及原新疆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后来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原陶峙岳将军率领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即后来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组建而成。是一个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特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组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国现存唯一一个担负屯垦戍边使命,兼具党、政、军、企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半军事化组织。它的分支机构遍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除柯孜勒苏自治州)。并管理着若干个县级市。它拥有独立、完备的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司法体系,它的工作重点是保障新疆的稳定促进辖区内的经济增长。
前期历史
1950年代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逐渐稳固、全面转入和平时期经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军人复员转业。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汉族在人口民族构成中占少数,存在大片宜农荒地。中国领导人决定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十二兵团仅保留一个现役国防步兵师,绝大多数军人(17.5万人)就地集体转业、在新疆安家落户从事工农业生产,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任司令员为陶峙岳。
兵团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开垦,兴修农田、水利、绿化等基础设施。当时兵团也吸引和征调了大量中国其他省份的青壮年男女来补充兵团人员的结构和性别比例。在1960年代中苏交恶的时候,由于大量边民逃往苏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量人力到边境地带“代耕代牧”,以填补边境地区的防卫空。到1966年末,兵团的总人口达148万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兵团发展受到了冲击。1975年,兵团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最终撤销建制,所有机构移交地方政府农垦局管理。
兵团从建
1979年12月,苏联攻占阿富汗,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决定西藏的工作“以藏族干部和藏族人民为主”,把绝大多数汉族干部、汉族技术人员与职工撤回内地。新疆也要按这个精神办,一时在疆汉族人心浮动。1981年10月王震邀请邓小平考察新疆,王震建议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
兵团体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则兼任自治区的党政副职,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职级为正省级,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
兵团所属各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和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及9个半军工企业,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
兵团人口民族结构
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20450088.1
维吾尔族1650006.6
回族647002.6
哈萨克族427001.7
蒙古族62000.3
其他181000.7
兵团各师当中,以农八师人口最多,共有57.93万人(2002年数据)。
农一师: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师部与县级阿拉尔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闻名。
农二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库尔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六师。
农三师: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境内,师部与图木舒克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四师。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农五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师部驻博乐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六师。
农六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师部与五家渠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团第六军步兵第十七师,即西北野战军新四旅。
农七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师部驻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五师。
农八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师部驻石河子市,师部与石河子市师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六师。
农九师: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师部驻塔城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步兵第二十七师。
农十师: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境内,师部驻北屯镇,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建筑工程师:1953年成立,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团骑兵第八师。
农十二师:即原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境内,师部驻乌鲁木齐市。
农十三师:即原哈密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境内,师部驻哈密市。
农十四师:即原和田农场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为现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境内,师部驻和田市。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级市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行政级别为地厅级。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团场编以数字番号。有些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兵团经济目前依然以农业为支柱,核心是棉花、水果、蔬菜、粮食、油料、甜菜种植等产业,所生产的商品棉、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葡萄酒、番茄、番茄酱、啤酒花、美利奴羊等产品在全疆乃至全中国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其中商品棉和番茄酱更是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兵团的农业生产已逐步过渡到现代化阶段,既有集约化大生产,也有家庭作坊模式,在种植上普遍实现了节水灌溉和机械化耕种。目前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主要有食品、纺织、电力、采矿、造纸、医药、建材等门类。
2005年,下辖1339家法人企业和一批科教文卫体社会事业单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高等学校和17所科研机构,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大型联合集团。
兵团旗下目前有11家上市公司,大都是兵团内经济效益最佳或者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
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百花村):1996年上市,隶属于兵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营计算机软硬件开发。
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1997年上市,隶属于农八师,主营塑料制品生产。
新天国际经贸股份有限公司(新天国际,):1997年上市,隶属于兵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营国际贸易和葡萄酒生产。
新疆塔里木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新农开发):1999年上市,隶属于农一师,主营棉花种植加工。
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伊力特):1999年上市,隶属于农四师,主营酿酒。
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基):2000年上市,隶属于兵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营番茄种植加工。
新疆天宏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宏):2001年上市,隶属于农八师,主营造纸。
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天富热电):2002年上市,隶属于农八师,主营发电。
新疆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冠农股份):2003年上市,隶属于农二师,主营水果种植加工、马鹿养殖加工。
新疆青松建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松建化):2003年上市,隶属于农一师,主营水泥生产。
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赛股份):2004年上市,隶属于农五师,主营棉花种植加工.
兵团城市
在兵团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建成了六座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城市,并且现在管理着其中的五座。师部和市府两块牌子、同一套机构,由师政治委员兼任市委书记,师长兼任市长。这些城市虽然在名义上是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但自治区的各级政府对城市发展一般不作干预。
兵团文教
兵团自身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覆盖了高等教育、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现有两所综合性高等学府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分别位于北疆的石河子市和南疆的阿拉尔市,均以农科专业见长。此外,兵团还有近两百个覆盖不同学科的科研院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关报是《兵团日报》。兵团和各师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各团则普遍建立了广播电视转播台,目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城市
兵团在新疆屯垦几十年,终于建设出了一批小城镇,除司令部在乌鲁木齐,各个师团都在小城镇,其中四个师发展较好,诞生了石河子、五家渠,图木舒克、阿拉尔四个县级市,这也是因为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中央是97年批准的,国务院到02年才批准设市,正式挂牌是在04年1月,表明了兵团加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以此来带动农业为本的屯垦事业转型为工商社会,从而留住人。
1、石河子。这是最早兴起的兵团城市,得益于陶峙岳司令亲自抓。属于农八师(起义部队)的地盘。位于北疆,原属沙湾县,1976年设立,由农八师管理,是师部驻地。地处兰新铁路线上,始建于1950年,是兵团最早发展的军垦城市,也是后来一系列此类城市的样板。设有石河子大学和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位置面积]石河子市位于石河子垦区中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以玛纳斯河为界,与玛纳斯县为邻,南、西、北三面与沙湾县环接市区。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50千米,西距霍尔果斯口岸500千米。面积46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3年,61万人(简册数据)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市区人口25万。
[驻地]市人民政府驻:石河子市北3路。
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个乡。
石河子市是随着军垦事业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新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部驻地。解放前,石河子附近聚居的人家只有20多户,四周全是戈壁滩,因村边有一条布满碎石的干河床,故取名石河子。解放后,从1950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农垦部队就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
1975年6月成立石河子地区,1976年1月设立石河子市。1979年,石河子地区撤销,保留石河子市。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
石河子垦区(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529平方千米,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自治区县级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
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八师管辖18个团场、2个河系管理处和16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其中预算内企业35家。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镇、一乡。
2、五家渠。这个城市的优势是靠近乌鲁木齐。是六军17师的地盘(农六师)。位于北疆,原属昌吉市,2002年设立,由农六师管理,是师部驻地。它实际上是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也是兵团较早建设的军垦城市。
[位置面积]五家渠市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与昌吉市、米泉市、乌鲁木齐市阡陌相接,彼此为邻,距乌鲁木齐市32千米,昌吉市28千米,米泉市18千米。面积710平方千米,规划区25平方千米。
[区域界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为:自黄家梁子小路与老龙河交汇处,向南沿老龙河、下家海子北侧水渠、老东干渠至102团坟地,沿102团坟地与梧桐窝子村耕地分界处,至甘莫公路东经87°40’55”、北纬44°13’46”,再沿甘莫公路至八一水库泄洪渠,沿八一水库泄洪渠向西南至南闸门,折向北沿八一水库南侧、西侧至南大渠、接老龙河,再向南经猛进水库北侧、南侧(米泉市现有耕地的北侧)至场界沟,沿场界沟向南至东经87°30’49”、北纬44°00’00”,再向西至和平渠,沿和平渠向北经头屯河、二桐苦沟、公安干渠、邓家大沟至东经87°22’33”、北纬44°33’09”,沿干沟向北至103团12连与13连分界水渠,沿水渠向东经103团12连、10连北侧(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农六师土地确权线)至起点。
[人口民族]2002年,10.7万人。少数民族极少。
[地形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为2743~3226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为11.3℃。晴天多,云雾少。
[驻地]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长征路1号。
五家渠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按师市合一的体制管理,是新疆兵团六师的师部所在地。辖区单位:农六师师部、101团全部、102团、103团大部分。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3号):设立县级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2004年1月19日正式挂牌设立。
新疆兵团六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部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军一兵团六军十七师,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进驻新疆,守备首府迪化市及北疆地区。1953年6月5日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军业建设第六师。1954年10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常驻人口30万人。
3、图木舒克。这是一个公社扩建的,是南疆农三师的地盘。位于南疆,原属巴楚县,2002年设立,由农三师管理。地处古丝绸之路上,境内有托库孜萨来遗址等多处重要的文物古迹。
[位置面积]图木舒克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西段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地理坐标位于东经78°38′~79°50′、北纬40°04′~39°36′之间;北邻阿克苏,西邻喀什,周边有阿瓦提、巴楚、柯坪三县;全市行政区总面积1901.033平方千米,城市面积近期规划14平方千米,远期92.7平方千米。
[区域界线]图木舒克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为:自东经79°29’00”、北纬40°05’50”起,向东南至东经79°34’30”、北纬40°00’40”,折向南偏东南至东经79°36’30”、北纬39°54’00”,折向西南经东经79°33’00”、北纬39°51’30’再折向西,经1082、1091、1087、1088米高程点、阿不根河、叶尔羌河北侧、达板山南侧、49团6连南侧、小海子水库库外引水渠南侧至东经78°43’29”、北纬39°39’06”,沿小海子水库5亿立方米库容淹没线以外150米至北坝,顺北坝外侧水渠向东北方向经水工团1连北部折向南,沿麻扎尔山西侧、南侧、东南侧山脚至公路,沿公路向北至东经78°52’10”、北纬39°45’38”,界线大体向北偏东北经东经78°54’15”、北纬39°46’50”、甘木里克河、永安坝水库西侧和西北侧、乌库麻扎山山脚、1100米高程点、宝尔塔哈山脚1116米高程点,再折向东略偏北,经1098米三角点至起点。
[人口民族]2002年,11.35万人。辖区现有总人口12万人,城市人口近期规划5万人,远期规划10万人。
[地形气候]地貌特征表现为平原、沙丘等。市内麻扎塔格、图木舒克等山,呈西北—北走向。年平均气温1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26.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6℃~-7.3℃,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4.2℃;年平均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38.3mm。
[驻地]市人民政府驻:齐干却勒镇(52团)。
辖区单位:农三师44团、49团、50团、51团、52团、53团、小海子水库管理处、工程团大部分。
公元75年,东汉班超率吏士36人赴西域,曾在图木舒克山麓磐橐城(即托库孜萨来古城,汉语称为九宫殿,后称为唐王城)驻守17年。解放后,1950年,巴楚全县设六区,图木休克区为三区。1958年,图木休克区改为图木休克公社。1960年,自治区农垦厅在图木休克区建立图木休克总场(又称巴楚总场)。1965年,图木休克公社并入图木休克总场。1969年,图木休克总场及其分场、小海子水库及水库管理处等划归农三师建制。1975年,农三师建制撤消,图木休克总场划归喀什地区革委会农垦局。1982年,恢复农三师建制。后经建制的变迁,农三师辖三个灌区和两个山地牧场,图木休克所在地即为原小海子灌区。
1997年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下发中发[1997]17号文件,批准在农三师图木休克垦区(即小海子灌区)设立图木舒克市,为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图木舒克市的批复》(国函[2002]82号):同意设立县级图木舒克市,市人民政府驻齐干却勒。11月29日至12月3日,图木舒克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003年12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设立图木舒克市(县级)有关问题的通知》(新政发[2003]86号);2004年1月19日,图木舒克市正式挂牌成立。
4、阿拉尔市。
[位置面积]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东经80度30分至81度58分,北纬40度22分至40度57分之间。东邻沙雅县,西依阿瓦提县,南、北靠阿克苏市,东北接新和县。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60千米。总面积4196平方千米,占农一师总面积的65.5%;其中城区规划控制面积879.64平方千米,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总用地21平方千米。原属阿克苏市,2002年设立,由农一师管理。拥有全套的棉花种植、加工产业链,并设有塔里木大学。是南疆地区汉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区域界线]阿拉尔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为:自东经81°52’56”、北纬40°56’25”起,自南偏西南至东经81°44’23”、北纬40°44’08”,再向南偏东南经塔里木河至东经81°58’04”、北纬40°28’14”,折向西沿塔南二干渠南侧三千米,经和田河、沿塔南总干渠南侧至上游水库,沿上游水库1.8亿立方米库容淹没线向北至北坝线,沿北坝线外侧100米向南偏东南至东经80°44’03”、北纬40°27’17”,然后向东略偏东北至阿克苏河,沿阿克苏河而上至阿克苏河拦河闸,再沿塔北总干渠而下,至东经80°36’44”、北纬40°39’48”,斜向东北方向至多浪水库北侧,沿多浪水库北侧至塔北截洪排,沿塔北截洪排北侧而下,折向东至起点。
[人口民族]2002年,14.83万人(当地政府网站数据)。现有总人口24万人,占农一师总人口的72%,其中市区总人口6万人,以汉族为主。
[地形气候]年均气温10.7℃。年日照2900余小时。
[驻地]市人民政府驻:阿拉尔胜利大道1号。
辖区单位:农一师7团、8团、9团、10团、11团、12团、13团、14团、15团、16团、塔里木河水管处、水利水电工程处、原阿克苏市托咯依乡、托海牧场(乡)。
199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中发[1997]17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兵团党委关于建市工作“定位要准、规划要好、建设要快、管理要严、思想要新”的指示,师市党委周密规划、精心部署筹建工作。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1号):设立县级阿拉尔市,市人民政府驻阿拉尔。2002年12月5日,召开阿拉尔市第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阿拉尔市第一届人大、政府。2003年1月19日,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追随毛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整编为359旅,开垦南泥湾;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进军新疆,屯垦戍边。
农一师有1-16团。在阿克苏地区。该师有两个上市公司:新农开发和青松化建。阿拉尔市有10个团场(7-16团)。该市16.8万人,其中从业人员11.4万,职工7.9万。03年农一师GDP31.7亿元(现价),学校87所(高校1所,塔里木农垦大学),发行《塔里木报》。
新疆的城市管理体制是比较复杂的,行政上,这四个市属于自治区直辖,实权却在兵团手里,自治区党委政府不能干涉。
另外两个新城,也比较复杂。
一个是克拉玛依,它既不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也不是兵团的,而是石油部的。石油部撤销后,中石油鞭长莫及,新疆自治区才对它恢复控制权。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同年6月,于当年10月29日钻完了一号井,获得了工业性油流。从1955年起,国家在这里进行大规模原油勘探开发。
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克拉玛依市。1958年7月25日,克拉玛依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克拉玛依市成立。1982年2月,克拉玛依市改为地(州)级市。1984年,自治区仍定克拉玛依市为直辖的县级市。1990年恢复克拉玛依市为地级市。
全市设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区、9个自然镇、2个乡、12个街道办事处、109个居民委员会和20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有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4个团场。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设在克拉玛依市。石油管理局与克拉玛依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下政企分设的两套管理体制。
还有一个是奎屯。这个是兵团农七师开发的,但是没有被兵团控制,它一度是伊犁州的首府,试图以兵团的力量来钳制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州政府,但伊犁州还是摆脱了控制迁回伊宁。大约是实力不济,还是因为照顾新疆地方的情绪,这个城市没有划归农七师。位于北疆,原属乌苏市,1975年设立,原由农七师管理,是师部驻地。地处兰新铁路线上,经济以石油工业为主。
[位置面积]奎屯市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奎屯河畔。北纬44°19′-44°49′,东经84°47′-85°18′,南北最大跨度约46千米,东西最大跨度约33千米。东距乌鲁木齐市253千米,南邻国家级石化基地独山子,西连乌苏市。面积(1)1171平方千米(简册数据)(2)1036平方千米;(3)1109.89平方千米,城市控制面积200平方千米,建成面积为3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户籍人口28.54万,市区常驻人口11.48万。有汉、哈、维、回、蒙古等32个民族。
[地形气候]海拔在450-530米,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热冬寒,降水较少,温度变化大,四季较为分明,年均气温7.4摄氏度,年均降水182毫米。
[驻地]市人民政府驻地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253千米,铁路里程247千米。
辖5个街道、1个乡。团结路街道火车站街道乌鲁木齐东路街道北京路街道乌鲁木齐西路街道。
突厥语称此地为“喀拉苏”意为“黑水”,泉水之意。
民国2年(1913年),奎屯为乌苏县属地,称奎屯庄。1975年兵团撤销时把城市移交给地方政府,但1981年兵团恢复后该市未重新纳入兵团体系。目前其境内北部设有天北新区,由农七师直接管理。
1950年8月,乌苏县根据上级指示改千户长、百户长制度为区、乡制,奎屯成为乌苏县第二区第一乡,下辖黄沟、塔什奎屯、喀拉苏、店奎屯、开干其等5个自然村。1954年3月,乌苏县再次调整行政区划;奎屯成为第一区第一乡。1957年初,奎屯乡、八十四户乡、九间楼乡合并为幸福乡。1957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师部由炮台迁至奎屯。
1958年7月,奎屯从乌苏县版图析出,划归克拉玛依市。之后,随着农七师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师部所在地的奎屯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新兴城市的雏形略见端倪。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随之撤销,其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分别由所在地方管辖。
1975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奎屯成立县级市,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9月10日,奎屯市宣布成立,由克拉玛依市析出。同时,伊犁州党政机关由伊宁市迁至奎屯市,奎屯市成为伊犁州首府。1978年7月,在原农七师奎屯地区场(厂)矿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伊犁州奎屯农垦局。
1979年10月,伊犁州党政机关又迁回伊宁市。之后,州党委决定奎屯市和奎屯农垦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领导,分别核算”的体制,双方领导互相兼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2年4月在伊犁州奎屯农垦局基础上恢复农七师。12月30日伊犁州党委发出《关于奎屯市党政机构单设的通知》:“现在兵团已经恢复,原奎屯农垦局已不存在,市、局领导互相兼任的领导职务,自然免除。”从1983年1月,奎屯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奎屯市人民政府,市委、市政府机构单设。
由此可见当时伊犁州与兵团农七师的相互钳制。
北屯镇:位于北疆,属阿勒泰市,由农十师管理。虽然仅为镇,但事实上该镇的城市规模并不逊色于阿勒泰市。少数民族人口极少。
有关兵团的争议:1、兵团与维吾尔自治区的关系问题;2、兵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系问题;3、兵团的是军队还是公司还是政府?4、兵团与新疆社会稳定中的作用问题;5、兵团与地方资源归属和开发问题;5、兵团与新疆少数民族劳动人口的关系问题;6、新疆建设兵团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问题;7、兵团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服兵役,但户口上却不打印;8、兵团人是农民还是军人还是企业职工。
民间藏事:http://tibet.woeser.com/?p=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