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萍 金鑫*(作者具有官方知识分子背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P93(三)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非常严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8%,近4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影响。其中,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更是非常严重。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低,西北地区的平均森林覆盖率为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近年来,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全国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大部分在西部民族地区,其中最严重的是东起科尔沁草原,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到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农牧交错地带,这里不仅丧失了大片土地资源,而且日益受到荒漠化威胁。在新疆,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每年也以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在西北牧区,草原严重退化面积已有11亿亩,甘肃的天然草场,平均16亩多才能养活1只羊,98亩才能养活1头牛。农地沙漠化使耕地面积减少,且多为盐碱地、山旱地、风沙地等,在宁夏,全区耕地的中低产田共有1600亩,约占耕地面积的75%。[1]
[1]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秘书处编《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P113)但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给民族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第一,各民族交往增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明显提高,关心本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切实利益,对一些涉及本民族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权利问题比较关注,且有具体的要求,这些表现是正当和必然的。但民族意识本身具有两面性,有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在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发展成“排他意识”,过分强调自己的特点和利益,认为本民族的一切都是好的,不需要向其他民族学习,并且讳忌谈本民族的落后之处,认为是触犯了民族尊严,“护短”情绪严重。这些因素不利于本民族的发展,而且容易出现狭隘的地方意识和民族意识。这些成为引发一些民族矛盾的潜在心理因素。
第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运转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竞争关系也带入民族关系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与重组使民族矛盾不断生成和发展。各民族、各阶层、公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断变化,其结构由单一变为多元。以前被国家计划所支配的地区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再纯粹顺从国家政令的要求,而更多地开始追逐自己的机会和竞争权利,国家和发达地区无偿支援变为有偿,经济政策取代了行政手段,既讲互助又讲互利,既讲帮助又讲竞争。这使得一度有学者还提出了“竞争和互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实质”的观点。[3]由于历史起点低、人口素质差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分配格局上始终不占优势,这就很容易引发一些民族纠纷和矛盾。
[3] 江波:《竞争与互惠:论新型民族关系的实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第三,由于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不同,各民族在交往增多的情况下,摩擦系数也相应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各民族关系的形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将会不断增强,会更加关注本民族的形象和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与维护,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摩擦将会有所增加,产生民族矛盾、冲突、纠纷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如在民族交往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矛盾或因民事、刑事案件而引发的冲突和事件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因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缺乏了解或尊重,或者出于猎奇、赚钱目的而引发的刺激和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也是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