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市地处兴安岭东麓,是呼伦贝尔的南大门,是中东铁路西部战线的重要节点。因其区位、资源优势,沙俄将此地作为翻越大兴安岭的第一个补给站,过往机车都在此汲水加煤、维修保养。沙俄达官贵人、铁路高管更把它视为疗养避暑胜地,意图将此地建成“黄色俄罗斯”。沙俄建筑在扎兰屯市有很多,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有17处之多,有些在文物部门的保护下,至今仍有人居住。
史料记载,沙俄1896年9月签订《中东铁路合同》,取得经呼伦贝尔满洲里、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富拉尔基、哈尔滨、牡丹江直到绥芬河的修铁路特权。中东铁路建筑中笨重体力劳动大部为俄罗斯、蒙古人及汉人承担,最多时达17万人。自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起,沙俄利用中东铁路共计侵占呼伦贝尔土地达200894垧。并在沿线地区“开辟俄屯,专为俄人居住”,开始擅自砍伐铁路沿线森林、掠夺资源,所谓的铁路附属地变成沙俄的殖民区域。
中东铁路修建时,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女工程师叫达妮亚,她与父亲共同承担兴安岭铁路隧道建设任务,后因父亲患病回国疗养,达妮亚独自接管工程。她没有辜负父亲的重托,设计出一套创新方案,但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这套方案风险很大,加之性别歧视,达妮亚的方案颇受争议。为证明自己,达妮亚以人格担保、限期完工,然而就在预计工期来临时,隧道未修通,女工程师含恨自杀。就在达妮亚自杀的第二天,隧道全线修通,开创了铁路隧道修建史的一种新模式,但这位年轻女工程师却没看到。
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勘测始,呼伦贝尔地区的抗俄斗争,有牙克石一带蒙古族的武装抗俄游击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宣布废除沙俄与呼伦贝尔都统府签订的条约,其中包括中东铁路条约。1932年3月,日本在新京(长春)建立了满洲国,清政府末代皇帝宣统(溥仪)继位;同年日本占领扎兰屯,至此开始了对扎兰屯长达14年的统治。
1928年,曾任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秘书长的蒙古人墨尔色(另:郭道甫)在海拉尔帅蒙古人武装起义,在呼伦贝尔境内占领中东铁路沿途的数个车站,导致了"中东铁路"的全线停运,引起了蒙、俄等国的国际争端。
1945年8月,日本战败,1946年5月,呼伦贝尔地区蒙古人纳文慕仁政府在扎兰屯正式宣布成立。同年5月13日,纳文慕仁政府撤消雅鲁县,组建布特哈旗(今扎兰屯)政府。1952年中东铁路全部主权回归。
“中东铁路”初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呼伦贝尔,为控制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铁路。由沙俄设计修筑,从满洲里,哈尔滨,南至大连,全长2420多公里。始建于1898年,1903年建成,1952年主权归中国。中东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呼伦贝尔地区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