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美洲印第安人与东亚北方游牧民族文化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他以为到了亚洲的印度,因此,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哥伦布搞错了。但是,美洲印第安人确实是很久很久以前从亚洲迁移到美洲的。一百多年以来,各国有关学者把美洲的印第安人与亚洲的蒙古人种,特别是那些游牧和狩猎民族。

联系起来,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族源、血统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和历史学等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证实,大约在25,000年以前,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分批越过“陆桥”(现在的白令海峡)移居到北美,后来又遍及到中美和南美。

  美洲印第安人与东亚北方游牧民族同属蒙古利亚种人,亚洲大陆,尤其是中亚细亚,原为人类的发源地,从这些地方变为干燥以后,人类乃分支移动,东支入蒙古利亚种,而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从人类系统来看,即为蒙古利亚种之一再向东移植,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是有亲属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波亚斯曾经率领“杰苏普北太平洋考察团”在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进行过专门科学考察,研究这一地区亚、美两洲的文化联系。据波亚斯的报告,肯定在北太平洋、西伯利亚及东部和美洲及西北部地区居住的各民族,在人种学、语言联系和文化特点上,都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点,证明他们之间有过联系。根据这一思路,笔者在此谈谈美洲印第安人与东亚北方游牧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对比,仅供有关同仁参考。

生活习俗的对比

  大家知道,印第安人是辽阔富饶的美洲的原始居民,有许多部落。他们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一些少数民族一样,大多居住在山林、大草原等边陲地区。不管是大森林中的印第安人还是大草原地带的印第安人,他们所住的帐篷有一种在造型上和我国北方山岭上鄂伦春人的简陋帐篷“仙人柱”(撮罗子)是几乎完全一样的。印第安人帐篷,一般是用七张野牛皮缝制起来的,架起来后很高,很宽敞。帐篷架是用三根木杆连在一起支撑的,立起来后,再用一些辅助木杆加固。野牛皮固定在其中的一个木杆之上,然后围在整个框架上,上面留出一个口作为烟筒。最精明的设计是风进不到帐篷里。在帐篷里的地中间挖一个浅坑,这是作炉灶用的。帐篷内壁再用动物皮覆盖好,即使是冬天也是一个很好的防寒所。鄂伦春人住的“仙人柱”,也是用几根五六米 长的木杆子搭成圆锥形架子做成的,冬天盖狍皮和芦苇帘,夏天覆盖桦树皮。“仙人柱”的中央有火堆,上面吊着铁锅煮肉,屋顶也有开孔出烟通气。

  美洲印第安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习俗。一些部落以猎鸟兽为主,以种田和捕鱼为辅,而平原及大草原地带的印第安人则以狩猎为生。在这一点上,印第安人与东亚北方游牧民族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民族有可比较之处。如,狩猎是鄂伦春族的主要特点,而捕鱼则是赫哲族的两大生活特点之一。赫哲人也喜欢狩猎。聚居在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人也以狩猎为生,他们驯养鹿驮运猎物及搬家,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他们外出打猎,也像印第安人一样,往往是有组织的几个人结伴而行。

  印第安人是北美洲农业的先驱者,但北美各地印第安人所经营的农业发展程度不一。如,少数生活在亚马孙河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仍过着传统的生活,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并驯养驼马、驼羊等。而我国北方汉族等一些民族也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也是玉米、马铃薯、大豆等。

  古代印第安人外出主要靠步行,因为在印第安人到达美洲之前,栖息在那里的马已死绝(到16世纪时,是西班牙人把马重新引进到美洲的)。北美印第安人把用狗拉的爬犁作为冬季雪地运载的工具,而兴安岭一带的人们,特别是赫哲族也是把狗拉爬犁作为冬季雪上运输的工具。

  在服饰方面,印第安人所穿的皮袄和蒙古人所穿的皮袄均有大襟、毛领等,脚上的皮靴也有相似之处。

  在婚姻方面,印第安人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也有可比之处。印第安人同一氏族成员不得通婚,北方达斡尔族过去有18个氏族,同一氏族内也是禁止通婚的。其他一些民族,如鄂温克族也实行严格的族外婚。

  在艺术方面,蒙古族和达斡尔等民族均擅长剪纸,也像印第安人一样,擅长刺绣等艺术,用各种绮丽的纹饰来美化生活。

  在葬俗方面,秘鲁古印第安人除了悬崖凿洞和矗立碑等埋葬方式之外,更多地采用穴葬,即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广大地区传统的土葬方式一样。丧葬仪式与古代的习惯做法相仿。如死者尸体要停放几个“七”(如头七、二七等),直到月圆时才能下葬。在此期间准备陪葬品、制孝服、做棺材、挖墓穴、摆宴席等。送葬时,死者的妻子、儿女等要穿白色孝服,长子走在最前面,其他亲人随后。

  在文艺方面也有可比之处。在秘鲁印第安人的舞蹈中,至今还有四种民间舞蹈与东亚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相似。

宗教信仰的对比

  宗教信仰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它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的力量,认为神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主宰,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神灵预先安排好了的,人的行为只能顺乎神的意志。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一切古代的和现代的民族中间,印第安人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也不例外,他们都相信万物有灵观念,都崇拜大自然。

  (一)万物有灵观念

  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宗教中最早的一种宗教观念,它相信人人都有灵魂,动物、植物和山川河流也有灵魂。人死了,灵魂不死。自然物体没有生命,但有灵魂,并对人类活动有影响。万物有灵观念中的各种灵魂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善恶两类。这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平等观念和对自然界的亲身感受。在印第安人中间,万物有灵观念非常普遍。在广大的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中,在北美大草原,在南美格兰查科草原,一句话,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各族印第安人信仰的精灵无处不在。居住在火地岛上的火地人认为,整个自然界到处都有精灵和鬼魂在游荡。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甚至还认为这些精灵在寻找化身,如他们认为荒野中的孤树是恶精灵的化身。巴西亚马孙地区的印第安人用一种铁色金虎尾的植物来祭祀神灵,认为这种植物是神灵的化身。

  (二)自然崇拜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物体和现象不尽理解,对它的崇拜尽在情理之中。所谓自然崇拜,就是对土地、天体、山川、河流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的神化。自然崇拜在从事农业的印第安人中间特别突出,因为自然现象对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中美洲的玛雅人,中安第斯山的印加人,美国的普埃布洛人等,全都崇拜土地神、雨神、玉米神。在自然崇拜中,太阳神和月亮神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界太重要了。此外,还有风神、火神、山神、河神、森林神等等。自然崇拜中的各种神都有专门的职能,这反映了处在这一阶段的人们有了内部社会分工。易洛魁人崇拜玉米、菜豆和南瓜这三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化身的神,得到全体易洛魁人一致的承认。在诸神中以天神的地位为最高,称其为“诸天之主”。而我国北方鄂伦春等一些民族和印第安人一样,在他们的观念里,一切生命和睦相处,共生共荣。人、动物、植物以及山、水、风、雷等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彼此相依为命。由于其他生灵,人才得以生存,他们对大自然充满感激之情,他们深知大自然对于他们生存的意义。

宗教仪式的对比

  在宗教仪式方面,印第安人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相信有精灵存在,为了表达这种意识,人们就想出了一些乞求精灵保护的办法,由此产生了一定的祈祷仪式和内容。

  (一)巫术观念

  巫术观念是伴随着万物有灵观念而产生的,因而凡是相信万物有灵的印第安人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的人们必然都相信巫术。巫术是一种迷信,是原始人类借以驱鬼避邪,乞安求福的方式。不论是哪里的巫术都是由巫师来施行的,巫师充当着人和精灵中间人的角色,是人类最早的神职人员。巫师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担任的。火地岛印第安人认为,只有那些在梦中与精灵见过面的人才能当巫师,此外,他还要经过念咒、施法和治病等专门训练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巫师。一切原始人群中的巫师,不论是印第安人的巫师还是东亚北方游牧民族的巫师,在施魔法时,毫无例外地都要装扮成有关的精灵,并持有各种魔具,他们或唱或跳,或击鼓或摇铃,试图用这种办法驱走邪魔或精灵。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还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这就是巫师常常服用麻醉剂或大量吸烟,使自己处于神魂颠倒的状态,然后再施展自己的魔法。

  (二)图腾崇拜

  在原始宗教研究中,图腾崇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是民族神和民族宗教的发端。图腾崇拜是民族学家在北美印第安人中间首先发现的,图腾一词源出于奥吉布瓦印第安人的语言,其含义是“标记”或“护符”。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发展到氏族公社阶段的产物。当时,人们结成氏族公社,靠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他们相信本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具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当做自己的祖先,然后把它刻画下来形成固定的标记并加以崇拜,由于自然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北美易洛魁人是氏族图腾崇拜得到最全面的研究的一支印第安人。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易洛魁人最早是由5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每个部落分为若干个氏族,全联盟共有30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是以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的。其中,以狼、熊、龟为图腾的最多,各有5个氏族;以鹿、大鹰、海狸和鹬为图腾的各有3个氏族;还有两个以鳗和一个以苍鹰为图腾的氏族。在印第安人中间,—个部落一般都包含几个不同图腾的氏族,各部落间图腾相同的氏族互相视为同源,他们之间不能通婚。作为氏族的标志,“图腾”通常被刻在木柱子上,制成“图腾柱”,立在村庄的醒目之处。每遇节日或宗教活动,同氏族的人们便围绕图腾柱举行自己的庆祝仪式。图腾崇拜可以说是真正的宗教的发端,因为它具有具体固定的崇拜对象和仪式。

  东亚北方游牧民族像印第安人一样,也崇拜着各自的图腾,同样揭示出他们对宇宙对自然的理解。在《蒙古秘史》一书中讲到,蒙古先民认定自己是苍狼、白鹿两个图腾的后代,前者为父系图腾,后者为母系图腾。图腾能鼓舞人的斗志,特别是当人处在困难之际,他们相信,他们崇拜的动物会来显灵支援、解救他们。

  此外,在传统的自然崇拜中,东亚北方游牧民族,如蒙古族,和印第安人一样,还有崇拜火神、山神、河神等风俗。

(三)祭火

  蒙古民族自古有祭火继嗣的风俗和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赤峰各地均有许多敬火祭火的做法,除了婚娶大事必须祭火之外,以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火最为隆重,但祭祀的方式和寓意各地稍有不同。

克什克腾旗蒙古族在祭火时,念诵藏文及蒙古文祝辞:“向圣父划的,圣母吹的,以铁为父,以石为母,以榆树为本的火母敬献肥肉和黄油”,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和善良的姑爷”。然后说:“祈求如须弥山一般恒存的福禄,祈求如海洋一般广阔的福禄,祈求绵绵不断源源不绝的福禄”,“保佑国泰民安,保佑五畜兴旺,保佑无病无灾,保佑万事如意”。祭文最后说道:“祝愿洪福像海洋般源远流长,祝愿鸿运须弥山般万古长存!长存啦,长存啦,福来福来,福来!”云云。

  阿鲁科尔沁旗多数地方,都用藏经祭火神。这些习俗是黄教和萨满教相结合后的祭法。藏经中,有“祭火经”、“火神颂经”等,称火神为“火汗米林加”或“兰加火汗”。

  翁牛特旗蒙古族在祭火仪式完毕后,火盆内至少3天不断火,有的保留3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这是蒙古人十分重视的规矩。蒙古人称最小的儿子为斡惕根,意为守火盆(使其永不止熄)的人。

   敖汉旗一带的蒙古族还有正月十三祭火神的习惯。各地均有一系列祭礼和禁忌规范。

(四)祭山

  祭山也和祭火一样,在古老的“东胡”时期就很盛行,是蒙古族的传统礼俗和宗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祭山和祭火一样,是在指定的日子和指定地点,按习俗举行的庆典。巴林的赛罕山、巴亥罕山、玛尔钦本布热(亦称大罕山,今属赤峰林西县)、达尔罕山、阿鲁亥拉罕山(今克什克腾旗与林西县交界),是巴林右旗举行祭奠的五大场所。

当每年举行祭奠时,巴林内外的人们纷纷前来参加,如在巴林南部的翁根苏木(今巴彦查干苏木)在奈曼敖瑞山上举行祭奠时,阿鲁科尔沁、奈曼、敖汉、翁牛特的摔跤手和骑手,千里迢迢前来参加竞赛;在巴林北部的查干沐沦苏木举行小型庆典时,乌珠穆沁、巴林左、翁牛特的很多人也前来观看典仪。

  综上所述,针对美洲印第安人和东亚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绝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看做是偶然的巧合,而应当考虑到,这说明了亚、美两洲曾有过的文化联系。

  印第安人对美洲大陆的开拓,丰富了世界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他们在古代就建立了著名的北美洲印第安人阿兹塔克、玛雅和印加三大文明。印第安人留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多方位地挖掘、探讨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加以对比,找出更多的共同点,这对于进一步证实他们之间的亲缘和演变关系,了解和推动世界民族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伦、马莉:《印第安世界》。
  2.《The American Indian Craft Book》by Marz and Nono Minor.
  3.《The World of the American Indian》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4.《The America Indian》by Fred Eggan
  50.《Native North Americans》edited by Daniel L.Boxberger.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