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人问我,就凭你那“一杯倒儿”的酒量,怎么能在蒙古人里混啊。更有去过内蒙古的人,提起喝酒便大呼如何了得。蒙古人豪饮,威名远扬。
草原民族的饮酒习惯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到了内蒙古的城市里就变味了,尤其是一些自诩为蒙古族的汉人,硬是整出了一些诸如下马酒、进帐酒之类的所谓草原文化,让你大醉而归。普遍认为最难过的一关是席间会有一个身着蒙古服装、手捧哈达、托着银碗、嘴里唱着祝酒歌的姑娘向你敬酒。英雄难过美人关已成定论,何况如此盛情的美人,于是一醉方休成了唯一的选择。我遇到过一次,陪同的朋友一再起哄,即使是“一杯倒儿”也必须倒,不能辜负了草原上的姑娘。我只好接过酒杯,清了清嗓子开始为敬酒的姑娘唱起蒙古歌来,一首接一首,直到将这杯酒唱进了姑娘的嘴里。“一杯倒儿”没倒,却赢得了满堂喝彩。
饮酒,在蒙古人里是一件很随意的事。他们会请你喝酒,会让你喝酒,但绝对没有变着法儿强迫你的意思。好客的草原人会将一杯斟得满满的酒递到你的手上,这时你一定要接过来,如果你不会喝酒或者不想喝酒,就象征性地沾沾唇,再交还给主人。但你如果拒绝一切,诸如奶茶、奶酪和羊肉等,主人就会认为你是不通常理的异类。草原人只重情意,从不拘泥于形式。
蒙古国的乌兰巴托有许多酒吧,装饰风格五花八门,西式的、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每到节日,尤其是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所有的酒吧都座无虚席,通宵达旦。蒙古人也不拒绝西餐,他们会十分优雅地吃着西餐,品着红酒。
小资情调并不是每个蒙古人能够享受的或愿意接受的,对于大多数蒙古人而言,喝酒就是喝酒,什么下酒菜啦、场合啦、氛围啦都是多余。蒙古人好酒,可以不分场合,不居形式,不计多少;饭可以不吃,酒不能不喝;只要有酒,只要想喝,不论何时何地。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公路边,可以看到亮晶晶的玻璃碎渣和丢弃的酒瓶,其密度随着距离延伸而减小——这是从中国赶集回去的人遗弃的。敖包前,山坡上,小河边,汽车上,火车中,饮酒场面随处可见。
蒙古的工厂每十天就要发一次工资,即便如此,有人仍然熬不到开工资的日子,中间还要编出种种理由借钱。每次拿到钱的第一件事是买酒。一般来说,发工资的第二天总会有两三个人不来上班。一次,一个领班可怜兮兮地找我朋友老涅借钱。说老婆孩子断顿了要买点吃的。狡猾的老涅知道其中有鬼,就说既然是买粮食,不如从这里拿些米面和肉,也不用你还了。那家伙就是不肯,软缠硬泡,最后悻悻而去。我们跟出一看,果然外面还有两个同伙,正伸头探脑地等着呢。
因为酒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因素,蒙古官方对酒的销售限制很多,尤其是酒精的进口,于是走私酒精便成了暴利行当。一次,我们运送设备在塔克什肯过境时,看到许多被截获的酒精被就地点燃销毁,由此可以看出官员的执法力度。回到营地没多久,我就听到屋外传来阵阵欢呼声,原来过境接设备的蒙古人趁我不备,悄悄地拆开设备将几十公斤酒精封入其中,现在他们正在那里喝着兑水的酒精庆祝胜利。好悬,要是被海关发现,他们谁也不会认账,当替罪羊的肯定是我。为了酒,他们也会出卖朋友。
好饮并非善饮,我还真没有见到过喝不倒的蒙古人。但是,他们不怕醉酒,更不觉得醉酒是难堪的事。他们喝了酒,哪怕只是几口,也要作出醉酒的姿态,仿佛要将那种飘飘欲仙的快感展示给所有的人。
草原人经常将自己比为骏马,将酒与歌比喻成马的双翅。有了酒,有了歌,生活就不会单调;只要喝了酒,只要唱起歌,困难压不垮,风暴也刮不倒。酒铸就了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