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犹太--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Moses)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Sinai)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Joshua)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Saul)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David)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Jerusalem)。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Solomon)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南北朝:一个是[uel]以色列王国(Israel),首都设在撒马利亚(Samaria);一个是犹太王国(Judah),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Babylonian)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Talmud)。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Sion,Zion,希伯来人的神殿山,其重要程度相当于罗马人的卡皮托山(Capitol)。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暴力抗议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公元2世纪大流散前,犹太人已成为一个民族,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公元135~138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最后一次斗争失败后,罗马统治者进行残酷的大屠杀,迫使大多数犹太人开始了犹太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大流散。
  
犹太人在经历了1700多年的大流散后,遍及世界各地。到19世纪末,他们到底还是不是一个民族,至今学术界仍存在分歧。产生歧意的根本原因,是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犹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笔者认为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结合犹太人的具体历史实际,正确认识和掌握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二是正确分析和估价犹太人的同化问题;三是严格区别民族的分散与分裂状态和民族的整体概念。
  
关于第一个问题。犹太人大流散后失去了共同地域,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从居住情况看,他们在流散地大都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生活在犹太区。区内有犹太人进行集体活动的犹太教会堂、学校、法院、监狱和一些管理机构,也有犹太人离不开的浴池、面色房、屠宰场、旅社、公墓等设施。犹太人可以自成一体,基本上不受外界干扰,按照自己的教法生活。因此,犹太人很容易把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牢固地继承下来。
  
犹太区最早产生于公元l世纪,它是出于维护犹太民族的同一性、保障其生命安全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后来,非犹太社会的反犹势力,为了排斥犹太人,不断强化反犹、排犹政策,使犹太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些犹太区逐渐具有强迫隔离的性质。特别是12世纪以后,基督教国家里“隔都”的出现,更是基督教会迫害、孤立和羞辱犹太人的一种恶劣手段。当然,在保持犹太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和加强犹太人的团结协作方面,“隔都”与犹太区起着相同的促进作用。
  
直至19世纪,犹太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也未因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和犹太人同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完全改变。尽管一些犹太上层人士离开了犹太区,进入了居住国的上层社会和社会主流之中,但大多数犹太人仍生活在犹太区内。他们的民族特性和民族意识不仅没有因失去共同地域而消失,反而呈曲线式的增强态势,并最终保持下来。
  
犹太人的共同语言希伯来语在长期流散中虽然未能作为口头或书面语言被保存下来,但受居住国语言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同地域犹太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如犹太一阿拉伯语,犹太一贝尔伯语,犹太一希腊语,犹太——西班牙语,犹太一意大利语,犹太一波斯语,意第绪语……等。这些犹太语言和方言都受到了犹太宗教经典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的影响,并用希伯来语字母书写。这表明,它们仍是具有共同的犹太人社会特点的特殊的语言联合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把不同地域的犹太人从思想到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
  
从经济生活方式看,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后,大多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城镇,主要充当小商和小贩。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成了他们涉足的领域。由于基督教禁止基督徒发放有息贷款,犹太人便从事高利贷活动。18、19世纪,现代工业兴起,犹太人凭借他们的经济头脑和从商经验,在一些工业领域里大显身手,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的金融家和工商业巨头。犹太人的这种谋生方式,
  
要求他们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扩大合作。而犹太人的居住方式,又为他们实现这种愿望提供了方便。各地犹太人亦在这种经济交往中增强了联系和感情。
  
然而,对流散各地的犹太人来说,最主要的共同点则是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特别是犹太民族自我意识,在长期的大流散中,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总的趋势看不是减弱,而是逐步有所增强。这从19世纪末犹太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绪乃至复国思想中得到证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犹太教的作用;另一个是反犹太主义的作用。
  
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犹太人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建立犹太教会堂作为他们的活动中心。除定期举行宗教仪式外,还对青年人进行宗教教育。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律法使地域分散的犹太人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反犹太主义也增强了犹太人的凝聚力。历史上每出现一次反犹浊浪,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便得到一次增强。19世纪出现的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新的反犹太主义,从外部设置了一道阻止犹太人通向同化的屏障,从而使犹太人的民族觉悟迅速提高。在19世纪 80年代沙皇俄国对犹太人大肆迫害的日子里,一位访问俄国的西方观察家提到了犹太人“异常的团结”,“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失去过一种意识,那就是他们是一个不同的民族”。
  
此外,在确认犹太民族时,还必须正确评估同化对犹太人的影响。不可否认,犹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居住国民族不同程度的同化,其某些民族特征不再保持完整。但是,犹太人具有的民族特性及其所处的特殊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同化呈复杂多变的态势。一是强迫同化多于自然同化,从而使这种同化容易出现反复。二是多样化的同化方式,包括宗教同化、文化同化和社会同化。这一道道障碍使犹太人的同化过程艰难曲折,三是同化中的逆转现象,使犹太人对同化持矛盾和迷茫的心态。因此,直到19世纪末,犹太人并未真正融入当地民族之中。从整体看,他们的主要民族特性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个体看,同化的程度也有差别。实际上大部分犹太人没有被同化,继续保持着犹太民族的宗教和文化特征。
  
在探讨犹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时,还应注意区分民族分散与分裂状态和民族整体概念。前者指民族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因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后者指由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共同体,它的存在是由构成民族的若干要素所决定的,不会因其存在方式的变化而突然消失。因此,犹太人虽然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具有共同的民族特征,同属一个民族。
  
由此可见,犹太民族在形成之后虽经长期流散,但直至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产生时仍然存在。尽管它的民族特征因受同化的影响有某些变化,与一般正常民族相比有较大差异,但仍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二、由来已久的回乡观念和一再出现的救世运动犹太人声称,迦南(今巴勒斯坦)是上帝特许给他们的土地,
  
即“应许之地”。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9世纪,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来到迦南,上帝与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立约:“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以后上帝又先后向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重申了这一应许。
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英文:Zionism 法文:le sionisme)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与运动。又称犹太复国运动。这种运动追求的是自身民族的自由,然而却忽视了其他民族的合法权益。
  
上古时代,巴勒斯坦曾存在着以色列国和犹太国两个犹太人国家,分别于公元前8世纪和前6世纪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失败后,犹太人即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个巴勒斯坦,流落到世界各地。
  
19世纪80~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1882年俄国敖德萨犹太人医生L.平斯克尔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同时,在俄国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比路,并开始了犹太人向巴勒斯坦有组织的移民。1895年维也纳犹太人记者T.赫茨尔撰写《犹太国》一书,进一步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在他领导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次犹太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会上成立了以赫茨尔为主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散居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属于同一民族,不应与其他民族融合和同化。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主要途径不是消除产生反犹太主义的阶级根源 ,而是与非犹太人分离,单独建立一个国家。只要取得宗主国与其他大国的支持和有钱的犹太人的资助,不断向一确定]地区移民,即可实现这一目标,而无须征得殖民地区居民(巴勒斯坦人)的同意。所以说,犹太复国主义的代价就是牺牲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来让犹太人建立国家。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当一个民族拥有一块土地超过50年,他就拥有了这块土地,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犹太人的主体已经离开了巴勒斯坦,他们已经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因此犹太复国主义的本质存在非正义性,是殖民主义的克隆。(文延廷)
  
十九世纪末期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此时该地区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英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在英国政府的准许下,犹太人向该地区移民加速,此时主要是来自东欧,尤其是苏联的移民。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所以说,阿拉伯人有权利反对该决议,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犹太复国主义首先被英国所利用。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到此目的而竭尽努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者不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采用政治、外交、财政以及军事手段,强行组织犹太人向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西部地区移民。在1882~1948年间的6次移民浪潮中,有46万多人移居巴勒斯坦。希特勒德国奉行的灭犹政策加快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并使耶路撒冷国际化。此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用武力抢占了拟议中所谓犹太国的领土,同时强占了分治计划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地区,在4个月内迫使30多万阿拉伯人离乡背井,成为难民。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国。决议对巴勒斯坦人明显不公,因此巴勒斯坦人拒绝建国。
  
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大量移民和建立以色列国,大大激化了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以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
  
文延廷教授对犹太复国主义的评价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以色列血腥的建国史

沙龙把巴勒斯坦武装称作恐怖组织,把阿拉法特说成是最大的恐怖头子,可实际上,担任过以色列总理的贝京曾是犹太恐怖组织伊尔贡的头子,而拉宾也参加过犹太武装帕尔马契,沙龙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可后来他们都当了总理,他们算什么呢?    

真实的情况是犹太人从事恐怖活动时间比巴勒斯坦人还要长,巴勒斯坦人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而犹太人是三四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为了尽快建国,把英国人从巴勒斯坦赶出去,一些激进的犹太人组成激进团体,开始对英国人进行“武力反抗”。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军队,所谓“武力反抗”,就是搞恐怖主义,这和现在的伊斯兰激进派没有什么两样。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勒斯坦各处制造针对英国人和英国设施的爆炸和枪击恐怖事件,美国也在暗中支持犹太人激进派的武力反抗。二次大战结束后,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日益加剧,进入1946年以后,巴勒斯坦各处每隔几天就要发生一起恐怖主义爆炸或枪击事件。    

犹太人组织了武装有哈加纳,斯特恩帮,帕尔马契,伊尔贡。他们不仅袭击阿拉伯人还袭击英国人,手法和现在的哈马斯完全一样,偷袭,爆炸,暗杀,劫持人质!历史最有名的事件就是1944年的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爆炸事件,1946年8月,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贝京所领导的恐怖主义团体(其成员还有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莎米尔)伊尔贡用225公斤炸药摧毁了饭店,造成91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平民,死者中有英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如果能把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推到50年前,我们就会看与今天伊斯兰恐怖主义分子无出二辙的犹太恐怖主义分子,在巴勒斯坦爆炸大厦的恐怖场面。    

犹太人最后成功了,建立了以色列,占领了更多的领土为了把领土变成 犹太人的就制造了更多的恐怖!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现在只不过是在像以前的犹太人学习而已!     联合国特使去年在伊拉克被炸身亡事件!是恐怖主义是吧!那我告诉你们被炸死巴西人德梅洛不是联合国最高级的牺牲者!早在1948年联合国任命瑞典国王的侄儿、瑞典红十字会会长福尔克-贝纳多特伯爵担任联合国的巴勒斯坦的调停者。贝纳多特伯爵提出新的安置方案,建议较公正地重新划分疆界。9月17日,这位曾在二战期间从德军集中营中解救了愈五千名犹太人的可敬伯爵在耶路撒冷郊区倒在了血泊中,犹太恐怖分子在报纸上叫嚣说,所有联合国的观察员都是外国占领军的同谋,没有权利呆在他们的领土上。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现政府的总理竟然是著名的刽子手沙龙——1982年,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沙龙指挥黎巴嫩长枪党武装,对贝鲁特难民营实施长达40个小时的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为掩人耳目,以色列军队出动了20多台大型推土机,推倒残垣断壁掩盖尸首,这场血腥大屠杀造成的无辜平民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至少有1000到2000人,与“911事件”的遇害者人数差不多。事后,沙龙被许多西方国家人士视为“反人类”的战犯,因此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之职,但他始终都没有受到过战犯审判,反而被许多以色列人当作民族英雄来崇拜,现在居然成为了以色列政府的总理。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屠杀犹太人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从坟墓里爬出来当选为德国总理的话,不知道犹太人又将作何感想?同样的道理,至今仍然硝烟法外的反人类罪犯沙龙,却在民主自由的以色列国当选为总理,这又如何能让惨遭其屠杀的巴勒斯坦人安心呢? 某些支持以色列的人士一谈起阿以冲突就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军队先发动的,言外之意,以色列是被迫战争,巴勒斯坦现在被侵略是活该!真的是这样吗?

1907年,阿瑟-鲁平博士受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之委托,对巴勒斯坦进行了5个月的实地考察。他提出,犹太人要在巴勒斯坦站稳脚跟并获得自主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犹太人必须在巴勒斯坦居民中占多数;
2、 犹太人必须在巴勒斯坦掌握多数土地;      
3、犹太人必须在巴勒斯坦表现出强烈自主愿望。          

由于在近期内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必须“创造条件”。即犹太人先在人口和土地占优势的某个点实现犹太自主,然后购置联络各点的“走廊地带”的土地,将点联结起来,最后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形成总体上的人口和土地上的优势。说简单点就象是下围棋一样,先放上几个点,再把点连起来,最后吃掉中间的“大龙”!          
到1946年,数百个犹太定居点已星罗棋布遍及巴勒斯坦全境,并形成大片的犹太控制区。到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由当初的24000人暴增到65万,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33%!          

英国于1922年接受国际联盟的委托,统治巴勒斯坦,为期25年。按照国际惯例,委任统治结束后应建立一个独立的、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把权力还给当地人民。而国际联盟委任统治的《训令》中全盘接受《贝尔福宣言》,同意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之家”。这是两个相悖的目标,势必引起混乱。于是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
          
当时有三种解决方案:
          
1、延长英国委任统治,在委任统治庇护下,建立两个自治区,把阿、犹分开。
      
2、建立统一的巴勒斯坦国,犹太人作为少数民族享有充分公民权,占人口67%的阿拉伯人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      

3、 实行分治,建立两个独立国家。          

1947年4月2日召开第一届联大特别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实地调查巴勒斯坦问题,并向第二届联大提出建议。巴勒斯坦阿拉伯最高委员会拒绝与特委会合作。特委会提出两个方案:          
1、巴勒斯坦政治分治,经济联合管理(多数建议);      

2、巴勒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联邦国家,首都耶路撒冷(少数建议)。          

为此专门成立了两个小组委员会。其中第二小组委员会提出三项动议,提交特设委员会:
          
1、联合国是否有权作出划分巴勒斯坦的决议,如果有权,那么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进行广泛国际合作,妥善解决犹太难民问题;      

3、 建立独立的、统一的巴勒斯坦国。          

在美、苏的联合施压下,特设委员会否决了第二小组的三项动议,并决定不提交第二届联大讨论。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全体会议对巴勒斯坦特设委员会提交的“政治分治,经济联合”方案进行表决,杜鲁门要求所有指望美国友谊的国家必须投赞成票,至少不能投反对票(中国政府本来即准备投反对票,后改为弃权),斯大林为了在中东制造混乱局面以便插手,也对其小弟兄们施加了类似的压力,分治决议以33国赞成、13国反对、10国弃权,正式通过。          

分治决议是联合国历史上通过的最可耻的决议。它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前提下遵从美、苏两大国的旨意肆意分割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阿拉伯国占四部分,共112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88%,其中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1.0万;犹太国占三部分,共149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7%,其中阿拉伯人49.7万,犹太人49.8万;    

耶路撒冷为联合国管理的国际特区,共1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0.65%,其中阿拉伯人10.5万,犹太人10.0万。稍一观察便可发现,除耶路撒冷外,分治决议几乎把凡有犹太人存在的土地全部划给了犹太国!这份明显一边倒的决议是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根本利益彻头彻尾的贩卖,成为中东五十年战争的祸根,也自毁联合国的公正形象!  

这时的阿拉伯世界惟有拿起武器!12月阿拉伯联盟议会宣布,要用武力阻止分治。事实上的战斗在联合国表决的第二天就打响了。本-古里安给武装力量下达了两条命令:

1、所有划给犹太国的土地,即使没有犹太人定居都要占领;

2、没有划给犹太国的土地,只要有犹太移民点和犹太人都要去“保卫”。    

1948年4月,惨绝人寰的“代尔亚辛大屠杀”震惊了全世界——伊尔贡和斯特恩集团(利库德集团前身)在贝京(以色列前总理)的指挥下灭绝人性地将耶路撒冷附近的代尔亚辛村所有手无寸铁的阿拉伯居民——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全部斩尽杀决,其中近30名孕妇被他们剖开了腹部,一些儿童被他们活埋,还有许多尸体被他们用刀剁碎,就象他们的祖先在耶利哥城的所行一样!随后,犹太极端主义分子有计划地散布恐怖情绪,通过丧心病狂的种族清洗将72.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驱赶出家园,沦为难民。到1948年底只剩下16.7万阿拉伯原住民还留在已经变成犹太国的国家里。代尔亚辛村大屠杀的记忆将永留于巴勒斯坦人的心中,成为刻骨铭心的仇恨之源!

[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的最佳武器
作者 Daniel Pipes纽约邮报
http://zh-hans.danielpipes.org/article/5538
英文原文: [Christian Zionism:] Israel's Best Weapon?
在1994年,有些主要的美国政治家包括贝卡莱罗纳州的众议院代表Jesse Helms议员和众议院代表乔治亚州的共和党人Newt Gingrich比起以色列的政府对巴勒斯坦人表达了更加坚定、强硬的地位,这让中东人普遍感到迷惑。比如,比起耶路撒冷他们更不愿意让美国的资金流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他们表示了极大的热心为要把美国的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挪向耶路撒冷。

一份阿拉伯报纸, 《沙地官方报》造成了普遍的迷惑,它认为以色列国家主义的政党利库德集团“在以色列失去了地位,但仍然统治着华盛顿的高层。

这些天同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基督徒的领袖如鲍尔(Gary Bauer)、 Jerry Falwell 和理查德・兰德(Richard Land)口头上公开反对巴勒斯坦以色列外交的“路线图”, 比犹太人更加反对。但是基督教和以色列的团结应当并不令人惊讶,它表明基督教的犹太复国主义已经存在几乎长达两个世纪。
基督教支持犹太国家的建立源于英格兰,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称为了重要的运动。1840年,英国外交秘书帕默斯顿爵士“强烈的”建议土耳其帝国政府统治巴勒斯坦,“使出全部的力量鼓励欧洲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1853年沙夫茨伯里爵士的名言“没有土地的民族住在没有一个民族的土地之上。”

1876年乔治・埃利奥特(George Eliot)把这些的想法以小说的形式写进了《丹尼尔・德龙达》。1891年,乔治・亚当史密斯在他的权威著作《圣地的历史地理》中写到土耳其不得不把巴勒斯坦人赶出去,让犹太人住在那里,“犹太人把对全世界有很大价值的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巴勒斯坦。”
同一年,1891年正是早期美国的基督教支持犹太国家的最伟大的开始――“布莱克斯顿请愿书”,413名著名的美国人签字请愿,包括最高法院的院长、众议院的发言人,当时代最伟大的工业家(洛克菲勒、摩根马、麦考密克),著名的牧师、作家和记者。

请愿书送给美国总统本杰明・哈里逊,当时的国务卿布莱恩,其中请求他们“使用他们的良好职责和影响…保证在国际会议早期就主张的,考虑以色列人的处境,和他们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古老的家园的主张。”根据一位历史学家Paul Charles Merkley,布莱克斯顿请愿书有很大的影响,并“在许多人脑袋里埋下了”“美国人支持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的种子”。

1917年11月的《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宣布它支持“巴勒斯坦被建立成为犹太民族的家园”,也许这是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的最重要的一个举动。哈里・杜鲁门承认以色列,不顾他的政府的几乎全部的反对,大概是第二大重要行为。他的传记作者Michael T. Benson 发现杜鲁门 的支持以色列的主张“主要是建立在人道主义、道德和情感基础之上,这几乎都源于总统的宗教成长环境和他对圣经的熟悉。”(刚被发现的杜鲁门的日志,有许多的对犹太人非常坏的评价,这让他的犹太复国主义显得更加值得注目。)

媒体最近集中探讨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好像这是新鲜事(《华尔街杂志》的首页文章的题目是《以色列如何成为保守派基督教右派的最爱》)。真实的故事是,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如何不断的成为以色列在美国得到支持的基础,比起许多犹太地区,他们更强硬的支持以色列,也是更有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有人会问为什么华盛顿的政策和欧洲国家的如此不同,现今的答案大部分和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有关,当保守派的共和党人乔治W布什成为总统时,这一群体就更有力量了。(相比较之下英国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已经消失。)

一位反对以色列的作家格雷斯・哈赛尔(Grace Halsell)承认了这个事实,并认为比起犹太复国主义者,华盛顿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者是“更危险”的影响。积极的说:除了以色列的国防军队,美国的基督教犹太复国主义者也许是犹太国家最终的战略资产。

犹太复国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整整一百年前,匈牙利新闻工作者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召集了首届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发起一场为流亡了2000年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一个犹太国家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几乎无人相信这场运动能实现其目的。
  
一个世纪过去了,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已成为一个现实,甚至那些开始时最激烈地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人们也接受了它。但是这个结果离那个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的梦想还差得很远。
  
一位在研究犹太复国主义方面最重要的、名叫达维德·维塔尔的历史学家说:“对赫茨尔来说关键在于犹太人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且他指望能得到国际支持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计划成功了。”
  
维塔尔又说,但是赫茨尔还相信一个家园的建立将会解决“犹太问题”,特别是犹太人受压迫最严重的东欧地区的“犹太问题”,而他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说:“以色列国1948年成立后,向大批移民敞开了大门,然而除了那些完全没有选择机会的人之外,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继续留在海外犹太人聚居区。”
  
因此,现实中的以色列国并不完全是赫茨尔想象中的一个所有犹太流亡者的“集合”地。这一梦想未能完全实现,还同自灾难性的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有关。那场冲突2000年来第一次将以色列这片《圣经》中的土地心脏归于犹太人统治之下,并以一种宗教的、神秘主义的热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救赎的期望(复国主义运动创始者们的理想中并没有的),使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高涨。
  
正统的拉比们是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最尖刻的抨击者,并认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目标是邪恶的。但自从二战中犹太人遭到大屠杀之后,许多虔诚的犹太人除了来到复国主义者们建立的家园外几乎别无选择。
  
在海法大学任教的一位名叫伊兰·佩佩的历史学家说,如今大部分正统的犹太人已与犹太复国主义和解,甚至认识到它在像希伯来语言这一类犹太教文化复兴中起关键作用。
  
但他说,另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与阿拉伯人和解这一点上令人惊诧地失败了,从而使一场长此以往可能危及以色列国本身生存的冲突更加激化。
  
佩佩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在‘给一个没有国土的民族一片没有原住民的土地’这个错误的口号之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但是巴勒斯坦是一片有人居住的土地,而第一批犹太定居者很快意识到,无论赫茨尔有些什么理想主义的念头,他们将不得不与当地的居民作战。”
  
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内部随着宗教民族主义阵营的发展,力量发生了变化。该宗教民族主义阵营在推翻当初建立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世俗政府、帮助后翼政治势力获取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这无法阻止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1993年工党政府总理伊扎克·拉宾和巴解组织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之间签订和平协议,巴勒斯坦人在这份协议中首次承认以色列有权在“和平和安全”的状态下存在。作为交换,拉宾承认“巴勒斯坦人民”有自决的“合法权利”。两年后,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开枪打死。这名极端分子同样宣称他这么做是为了犹太复国主义。

锡安主义
希伯来语:ציונות‎,读“Tzi'onut”),阿拉伯世界称之为“犹太复国主义”,是由犹太人发起的一种政治运动,也泛指对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建立家园表示支持的一种意识形态。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立国已有超过三千二百年历史,而犹太王国或自治领在公元二百年前一直有断断续续存在。虽然锡安主义建基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对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但现代锡安主义开始时是世俗化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对十九世纪时在欧洲穆斯林世界十分猖獗的反犹太主义的一种回应。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并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运动在1948年以色列立国时达到了高潮。

1 涵义
2 锡安主义的分类
2.1 劳工锡安主义
2.2 自由锡安主义
2.3 国家锡安主义
2.4 宗教锡安主义
3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
4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
5 为巴勒斯坦而战
6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
7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
7.1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8 参见
9 参考资料
10 外部链接
10.1 犹太教各宗派对锡安主义的看法

“锡安主义”来源自“锡安”(希伯来语:ציון‎,读“Tzi-yon”)一词,原指位于耶路撒冷附近的锡安山,以及在旧约圣经撒慕尔纪下 5:7)里所提到的“锡安的堡垒,大卫的城”(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在大卫王的统治下,“锡安”一词成为耶路撒冷以色列之地代名词。在圣经的众多版本中,以色列人被通称为“锡安之子(女)”或“锡安的人民”。
“锡安主义”一词本为犹太人学生会卡迪玛”(Kadimah)建立者、奥地利犹太出版商 Nathan Birnbaum 所创,并首次出现在他于1890年出版的刊物《Selbstemanzipation》(“自我解放”)当中。

锡安主义的分类
自以色列立国开始,锡安主义这名词变得常用于指对以色列国的支持。但是,一系列不同,而且互相竞争的支持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切合了锡安主义的广义范畴。于是,锡安主义有时也会用作指定形容这些意识形态的活动,例如鼓励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活动。在一些情况下,锡安主义者会比用作泛指所有犹太人,以作为对反犹太主义的一种美化和掩饰,1968年的波兰反犹运动就是一例。
劳工锡安主义
自由锡安主义
国家锡安主义
宗教锡安主义
锡安主义运动的建立

犹太人返回故土的愿望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在历经犹太人大起义失败、罗马帝国在公元70年对耶路撒冷的毁灭、以及公元135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犹太人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即便是在希腊化时代,许多犹太人也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1] (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
如同Moses Hess在他1862年的著作《罗马与耶路撒冷:最后的民族问题》所论,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个民族问题。

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这个事件的一个见证者是犹太裔奥地利人西奥多·赫茨尔。在1896年他出版的一个叫做《犹太国》的小册子中,他将这个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然而,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2] 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组织(WZO),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锡安主义者的主张
虽然犹太复国主义是以犹太教为根据将犹太人与以色列地区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来是非宗教性质的,开始是作为对19世纪末叶在欧洲猖狂的反犹太主义的一个回击。它是犹太人对在东欧——主要是俄国——发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反击。

为巴勒斯坦而战
1918年奥图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制,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崭新的局面。首先扩大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屯垦区,开始国家公共基础建设和筹募建设基金,并且劝阻 — 或说迫使 — 英国当局不可采取任何将导致巴勒斯坦地区成为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动作。1920年代犹太人口稳定成长,犹太建制亦具国家雏形,但同时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犹太人移入的抵制升高。
国际间犹太人对锡安主义仍存在意见分歧。许多在欧洲和美国的犹太人认为并不需要有一个“犹太故土”,因为即使不支持锡安主义,犹太人一样能以平等公民身分居住于西方民主国家。

锡安主义与以色列

Jewish immigratio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1945-1947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
在独立战争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或是被驱逐出境,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直到1967年以前,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回归法令,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法令,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导致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个变化在当时看起来是永久的。然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尤其是巴以和平协议的签订,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剧提高,再加上被迫迁移走的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的犹太人口并不占有大多数。

1968年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采用了以下的准则:
犹太人的团结与以色列在犹太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犹太人从所有国家移民到祖先的土地——以色列地区,
在“预言的正义与和平”之下的以色列国的富强,
通过犹太、希伯莱与犹太复国主义教育和强化犹太的文化、精神价值观而保存犹太人的身份,
在所有地区对犹太人权的保护。

非犹太人的锡安主义
国际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国际联盟的《1922年巴勒斯坦托管方案》和联合国的《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均赞同锡安主义目标。后者是美国 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罕有意见一致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