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长城用来防中国人

今天早上临上飞机前有幸在酒店与旅蒙华协会长白双占共进早餐,白先生身着西装打领带,由司机开车来到酒店,相形之下,我身上的衣服两个星期没洗过,蓬头垢面,真有点抱歉,不是对白先生不尊重,而是旅行中没有办法。白先生不光和中国有着广泛的联系,还是海内外的知名人士,除了旅蒙华侨协会会长,白先生还有一大堆其他头衔,蒙古国白豫有限公司董事长、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侨联海外顾问、山东正元蒙古公司总顾问、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等。

白先生现年五十一岁,蒙古族人,八个月大时随父母从内蒙投奔在乌兰巴托的伯父,夫人是乌兰巴托中文学校的校长,有二儿二女。据他说,有关中国建筑工人强奸蒙古妇女的事是谣言,后来经过调查,并无此事,报纸上已经登出来,澄清了。据白先生说,华侨来蒙古大概有如下几批:1920年代的蒙古丝绸之路是从中国经蒙古到俄罗斯的贸易通道,当时有些做生意的中国人就留在蒙古没走,1945年左右苏联红军和蒙古骑兵去中国帮助打日本,回来时带过来一批中国人,大多数是做劳工的,1956-59,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好,又有一批中国人通过中蒙两国政府协议来蒙,当时两国关系不错,文革中有少量中国罪犯越境,但不算在华侨之内。除了1983年驱赶华侨事件,中蒙之间1967年还闹过一次“反修事件”,当时,蒙古与“苏修”站在一边,驱逐了当时中文学校的三位老师,蒙古爱国华侨去火车站送行并抗议蒙方的做法,结果造成二十多人被蒙方逮捕,当时被宣传为“反修战士”。

旅蒙侨协建于1952年,白先生是第四任会长,前两任已经过世,第三人会长段镇宝还在,已经退休。从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蒙古政府不承认旅蒙侨协,直到1998年才重新发给执照,目前与蒙古政府没有什么问题,侨协在中国使馆的指导下(不是领导)开展工作,并领取少量的经费。侨协工作的一大重点是中文学校。中蒙关系不好时,中文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的二十多年,最近国务院侨办和香港方面出钱,新盖了校舍,目前有五百名学生。有意思的是,其中只有一百名左右是华侨子弟,其余都是蒙古学生。据白先生讲,不少蒙古学生来自上层家庭。

白先生说,蒙古人不喜欢中国人,除了历史原因,也有中国人自身的原因。中国人总想来蒙古发财,但真正成功的很少,中资公司注册的有一千多家,但真正开门营业的只有二百多家,大多在建筑和采矿。有些来蒙的中国人素质很差,穿的破破烂烂,而且常常几十人聚在一起喝酒,喝醉了,见了蒙古妇女还拉着不放,结果人家丈夫不干了,事情闹大了,人们对中国人的印象自然就更坏了。

白先生说,有关华侨在其他地方的书都有,唯独没有关于蒙侨的,以前山西有人要写,但不知为什么没写成,如果有人愿意写,他将愿意提供资料。目前,华侨可以加入蒙古国籍,但中国人,包括白先生自己和家人,一般都不愿意放弃中国国籍。1990年代之前,中国人进不了蒙古学校,只能在中文学校读到初中毕业,那时华人中最好的工作是当司机。中国的发展和在蒙古的投资的快速增长为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蒙侨提供了很多机会,很多人在做翻译或为中资企业做管理,甚至供不应求。至于华侨的人数,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白先生说有两千多,使馆的周主任说有一千三百多人,餐馆的张女士说有三千多人。

乌兰巴托到北京的距离是一千二百四十一公里,飞行时间为一小时四十分钟。从北京到乌兰巴托坐火车用了三天时间(北京-呼和浩特-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乌兰巴托),一路上想的是忽必烈十三世纪如何在马背上征战,然而如此伟大浪漫的事业,在飞机上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些失望,蒙古帝国当年的辉煌,在现代化面前多少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尽管乌兰巴托和北京离得如此之近,但两国在心理上却隔着万重山,当年中国人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人的侵略,而如今,长城的作用似乎倒过来了,是蒙古用来抵御中国的屏障。如果蒙古想要以一个成熟的民族国家的形象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并受到别人的尊重,恐怕首先应当学会理顺同中国的关系、消除对本国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