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南蒙古“旗”和“盟”的由来

清朝以来,人们把漠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先后归附它的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24部蒙古族,称为内蒙古,把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向它朝贡的车臣汗、上谢图汗、札萨克图汗3部蒙古族,称为外蒙古。从此,“内蒙古”这个叫法就出现了。久而久之,“内蒙古”就变成了地区的称谓,专指漠南蒙古族居住的这片土地。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把内蒙古、外蒙古都分成若干单位,这种单位就叫旗。

为什么叫“旗”呢?这得从女真族说起。女真族在氏族制时期,只要出猎,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按氏族而行,每10人为一单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为头目。这种组织满语称“牛录”。从努尔哈赤开始,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把这种世代相传的狩猎组织,改编为统辖300人的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后来,他又在牛录的基础上设立了满语叫“固山”的更大的单位。1601年,他正式设立了4个固山,作为牛录之上的常设机构。1615年,他又设立成8个固山。古牛录编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8个固山约有6万人。8个固山各有不同的旗帜颜色,即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8种。因为有旗帜,所以汉语把固山译为“旗”。我们常说的“满州八旗兵”,即源于此。后来清朝把最初归附它的蒙古族也编成了8个旗,叫“蒙古八旗兵”,旗色也是上述8种。这里说的“满州八旗”和“蒙古八旗”,主要是军事单位,它们是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设立的。

那么,“盟”又是怎么回事呢?盟是由会盟而来。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规定邻近的若干旗,每3年举行一次会盟(也有1年举行一次的)。会盟地址由清政府指定,通常是便于各旗俯的适中地点。一经指定,这个地方就成为盟的名称了。清政府曾把内蒙古分为49个旗,6个盟。比如当时的科尔沁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等10旗,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会盟,称哲里木盟。喀喇沁旗3旗,土默特2旗共5旗,在土默特右翼旗境内会盟,称卓索图盟,等等。每个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若干人。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直接干预各旗内部的事务,也无权自行发布命令。清朝时,蒙古地区旗、盟的具体名称,其范围的大小,以及管事的多少,都有过不少的变化。

我们今天仍然延用“旗”、“盟”这样的称谓,但它们的内容动有本质的不同。今天中共所谓的的旗是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而盟则相当于地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地区以前叫专区,一个盟一般包括若干个旗的范围,盟设有行政公署,行政公署是省、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但是如今,中共当局撤盟建市,以汉人聚居区的所谓:“市”逐步取代“盟”,以“镇”取代“旗”,把南蒙古地区由来已久的蒙旗制度完全消灭掉,然后执行“禁牧”,“撤销合并蒙古族学校”,用汉语替代蒙古语,用所谓的“中华民族”取代蒙古族,用“中华”历史取代蒙古帝国史,妄图完全同化掉南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