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部的形成
鄂尔多斯部,不是在蒙古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氏族部落之一。而是因职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鄂尔多斯部,原为来自大蒙古国的各万户、千户,也就是各万户、千户长选派的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员组成的鄂尔多卫护部队。这支精锐卫队,当年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服役,也有一部分为成吉思汗母亲斡额仑和成吉思汗几位弟弟、儿子的鄂尔多服役。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支卫队的后裔,世世代代继承了祖先的职业,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周围,形成了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 ——鄂尔多斯人。
一 四大鄂尔多与鄂尔多斯人
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没有固定的都城,1220年曾确定以哈剌和林为首都,但因征战未停,没有建成。直到1235年窝阔台灭金后,才将从中原俘获的大批工匠带到哈剌和林,兴建了哈剌和林城及大汗的宫殿万安宫,这是蒙古兴建的第一座都城。
成吉思汗虽然没有都城,但是却有四大鄂尔多分布四处,当时起着首都的作用,是他的指挥中心。成吉思汗的每个鄂尔多,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每个鄂尔多均居住着成吉思汗的哈屯,负责管理鄂尔多的日常事务。周围众多的帐幕,是哈屯管辖的部落民众的居住处,据《元史·后妃表》记载,“散见于中文史料中的后妃名号搜集起来,列出太祖后妃三十九人,其中封为皇后(哈屯)的二十三人”。这些后妃分别居住在四大鄂尔多。
1、大鄂尔多。称大鄂尔多或克鲁伦鄂尔多、呼瑞鄂尔多。位于克鲁伦河边的萨勒哈赤。该鄂尔多的主人是成吉思汗的元配夫人,大哈屯(皇后)孛儿帖格勒真。她是弘吉剌氏德薛禅的女儿,约1178年,成吉思汗16岁时举行了婚礼。《元史》说她“宅心渊静,禀德柔嘉”,十分贤惠。忽必烈登基后,追谥他的这位祖母为 “光献翼圣皇后”。孛儿帖格勒真为成吉思汗生了四子五女。
2、第二鄂尔多。称阿彦鄂尔多(行宫),也称索伦嘎斯的巴尔斯鄂尔多。位于萨阿里客额儿的哈日拉图。这也就是《元史》所说的“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即今克鲁伦河南流折向东处的喀罗台敖茂湖附近。这个鄂尔多的主人为忽兰哈屯。忽兰为索伦嘎蔑儿乞部兀洼思族答亦儿兀孙之女,1204年,其父兵败后献女求降,忽兰成为成吉思汗夫人。忽兰容貌俊美,聪慧过人,在诸皇后中最受宠信。成吉思汗西征七年,独以忽兰跟随身边。忽兰生有一子。
3、第三鄂尔多。称希日嘎其鄂尔多,位于土拉河上游的哈日栋(黑森林),原是克烈部王汗的旧营。该鄂尔多的主人是也遂哈屯。她和第四鄂尔多的主人也速干哈屯是姐妹,是塔塔儿部也客扯连的女儿。1202年,成吉思汗征讨塔塔儿人时获其姐妹为妻。成吉思汗西征时,是她提醒确定继承人,成吉思汗晚年征西夏,她也一同随行。也遂无子。
4、第四鄂尔多。称哈木图特回(合并)鄂尔多。位于“阿尔泰山后”、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尔河畔,原是乃蛮太阳汗的旧营。这里的主人为也遂哈屯的妹妹也速干哈屯。也速干生一子,早卒。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有着严紧的警卫制度。这些警卫队的成员,以及为四大鄂尔多服役的人,是以后形成的鄂尔多斯部的主要成员。
二 鄂尔多斯部的祖先
鄂尔多斯部的祖先,不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的人,而是来自诸多氏族。
1、兀良合人。十三世纪在肯特山孛儿罕哈里敦一带居住的兀良合人,成吉思汗在世时,一部分为他做门卫,另一部分为斡额仑母亲和四大鄂尔多服务。是成吉思汗得以依赖的部落。成吉思汗大将者勒蔑、者别、速不台等都为兀良合人。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兀良合部派出一千人,日夜守护成吉思汗葬地伊克霍日克(大禁地)。并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灵帐和斡额仑母亲灵帐。十五世纪,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兀良合人,随漠北的八白宫一同入驻宝日陶亥。
2、成吉思汗亲军。1204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身边的亲信精兵,在这基础上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扩充了亲信军。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称“万名客什克腾”(万名受福者)。也有史料记载为“怯薛军”(吉希亚,轮流值班守卫之意)。这是守护成吉思汗鄂尔多的精兵。其总数为一万人,其中宿卫(客卜帖兀勒、暗哨)一千人,分作四队,轮流执勤,每三天轮班一次。宿卫,夜间暗守在帐殿周围,任何人未经宿卫许可,不得靠近大汗的帐殿;弓箭手(火儿赤、箭筒士)一千人,他们和精锐军一同分四班值白班,护卫大汗;精锐军(陶尔古特)八千人,平日分四班护卫大汗,战时,冲锋在最前面。成吉思汗要求身边亲军“不分昼夜保卫我的帐房,不合眼睛地护卫我的身躯”。因而,入选亲军的条件也非常严格。成吉思汗规定:从万户、千户、百户、十户长官(诺彦)的儿子及百姓的儿子中挑选有才华、身体健壮、能够胜任者。千户长的儿子要带十个朋友和兄弟一人;百户长的儿子要带五个朋友和兄弟一人;十户长的儿子和百姓的儿子要带三个朋友和一个兄弟。他们自备乘马和所需物品。在成吉思汗万名亲军中,由也客纳兀仁统帅一千名宿卫,并封他为千户长;由者勒蔑的儿子也顺台统帅一千名弓箭手(火儿赤),并由土格的儿子孛赫岱协助。弓箭手分四班执勤,其中也顺台领一班,孛赫岱领另一班,浩日呼达格领第三班,剌布剌呼领第四班。
八千名精兵(陶尔古特)由博斡儿出的的儿子兀格楞彻尔毕,木华黎的儿子孛哈,鲁盖的儿子阿剌其台,陶岱彻尔毕,土古剌呼彻尔毕,卓儿其台的儿子察乃,阿剌其的儿子阿呼岱分别统管一千名精兵;并从八千名精兵中再选出一千名把托儿(英雄),由阿尔亥哈撒儿统管,平时参加守护值班,战时派他们冲锋陷阵。平时,将这些精兵分四班,每班执勤三天,参加白天的守护。其统领四个班的官员为:孛哈、阿剌其台、陶岱彻尔毕、土古剌呼彻尔毕等四人。
当年,成吉思汗下令:“我客什克腾(精兵)的一般人士,比外官千户诺彦还要重要,外官千户诺彦如果与我客什克腾发生纠纷,定要惩罚千户诺彦”。
大蒙古国初建时期,官吏和机构很少,国家的军政事务,几乎都由成吉思汗亲军包办。当时,亲军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保卫大汗和汗廷的安全;二是在作战时充当“大中军”;三是担任汗廷的文书、生活、杂役等繁多的具体事务。因而,在亲信军内出现了好多为成吉思汗宫廷服务的专职人员。其中有:札儿里格赤(“赤” 为“者”的意思):掌书写圣旨;必彻赤:掌文书,还要管理民事之责;兀剌赤:掌车马,还负责车辆修造、备马等事;巴古儿赤:厨师,相当于“御膳房总管”;答剌赤:掌酒者;胡儿赤:掌音乐者;昔宝赤:掌鹰隼者;火儿赤:箭筒士;云都赤:带刀者;玉典赤(乌德其):门卫;速古儿赤:掌尚衣者;玉裂赤(维勒其):裁缝;烛剌赤:掌灯火者;阔端赤:掌从马者;怯里马赤(克里莫儿其):翻译者;阿塔赤(阿格塔其):掌牧马者;帖麦赤:掌牧骆驼者;火你赤:掌牧羊者;忽剌罕赤:掌捕盗者。除此之外,还有管理侍女、家童、武器、军旗、狩猎等等,均各有职司。他们的职务也都是世袭的,而这些职司,后来成为鄂尔多斯人不同的姓氏。成吉思汗去世后,这些亲军守护成吉思汗墓地和祭祀宫帐,并世代相传,成为鄂尔多斯部的祖先。
3、黄金家族。十五世纪,大批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时,也有一部分与成吉思汗同一氏族的人员。十六世纪初,成吉思汗后裔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蒙古诸部,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为六万户。1512年(正德七年),任命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三万户之济农。从此以后,鄂尔多斯济农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子孙担任。1649年(顺治六年),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均由巴图孟克达延汗的后代世袭。这样以来,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越来越多,在鄂尔多斯人中蒙古贵族占一定比例。
4、成吉思汗大将。成吉思汗的崛起,离不开他身边的一大批将领和人才。这些人,忠心耿耿为成吉思汗奋斗一生,并让子孙后代永远祭祀、守护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几百年之后,这些人的后裔也就成为鄂尔多斯人的一部分。
成为鄂尔多斯人的祖先,当年成吉思汗身边将领有:
成吉思汗九员大将:阿尔拉德的博斡儿出,札来尔台的木华黎,朱尔其特的朝莫尔根,苏勒丹的陶尔贡迭剌,兀良合的者勒蔑,巴苏德的者别,维拉特的哈日赫如,朱尔根的孛儿忽剌、塔塔尔的希吉忽图忽。成吉思汗四位亲家:乌勒呼古德的哈鲁巴音,弘吉刺的得薛禅(岱斯钦),克烈惕的王汗,维亦剌特(卫拉特)的呼特嘎青德。还有成吉思汗四位结拜盟友,四位薛禅(斯钦,智谋者)、四位英雄(速别台、吉鲁根、朝勒给台、芒呼勒台)、四位向导、四位匠人等等。这些当年跟随成吉思汗打江山的功臣后代,世代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定居于鄂尔多斯,成为鄂尔多斯人的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部进驻宝日陶亥
十三世纪,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鄂尔多斯人,被汗廷授于免除一切赋税、兵役,担负神圣职责的人们。到十四世纪,为汗廷服务的这个群体,称之为“鄂尔多斯部”。担负特殊使命的鄂尔多斯人,守护、祭祀、迁移成吉思汗八白宫,在战乱中一直保护着成吉思汗遗物和其他奉祀之神,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1380年(洪武十三年),哈剌和林失守后,漠北的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辗转在蒙古高原。为了避开明军,从十四世纪开始,鄂尔多斯部的一部分,先后从蒙古高原向西迁移,定居于阿尔泰山脉的伊利、哈蜜一带,约在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鄂尔多斯部归属由托贡太师建立的四个卫拉特联盟。1465 年(成化元年),有一部分迁至阿拉善山后、木纳山(阴山)前的大片草地上。1496年(弘治九年),又有一部分鄂尔多斯人离开卫拉特,从哈蜜以北,向东迁移,进驻黄河南北的宝日陶亥地区。
在这块土地上,很早以前匈奴、突厥、党项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曾经繁衍生息。成吉思汗时期,这里成为攻打西夏和金国的后方营地。元朝时期,黄河内套大部分地方属于皇室的封地,当时称为“察干淖尔”。忽必烈皇帝的三子芒古拉,孙子阿南达曾经守护这一地区,因而历史记载中常常以“阿南达的察干淖尔”出现。明朝时期,蒙古军仍然占据、守护长城以北这一地区。
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诸多鄂尔多进入始建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宝日陶亥地区。从而,鄂尔多斯部定居的宝日陶亥,也就称之为“鄂尔多斯”。
1510年(正德五年),巴图孟克达延汗控制了分散的蒙古诸部,并将蒙古诸部重新划分了六个万户,即鄂尔多斯万户、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万户、哈拉哈(喀尔喀)万户、兀良合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从此,鄂尔多斯地区和鄂尔多斯部,逐步扩大其自己的影响。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鄂尔多斯万户分布在黄河南北广阔的草原上。其南至长城,西至阿拉格乌拉、阿拉坦特布希(今阿拉善右旗一带),北至阿拉善山(贺兰山)以北的草原一直到额济河和黄河后套的草原。到清代,鄂尔多斯部被挤到黄河的内套地区,只是有少量一部分还留在阿拉善山东北、黄河后套一带居住。
明朝时期,明朝势力对鄂尔多斯并没有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1627年(天聪元年)和1634年(天聪八年),随林丹汗退往青海的左翼察哈尔万户的十多个氏族的人员,带着供奉的部分奉祀之神留在鄂尔多斯,成为鄂尔多斯部的组成部分。1636 年(明崇祯九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四十九个封建领主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合汗,后金改国号为清。1649年(顺治六年),清廷将鄂尔多斯划分为六个旗,设六个札萨克,合为一个盟,即伊克昭盟。当时的六个旗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1736年(乾隆元年)又增加一个札萨克,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命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为了重视八白宫的守护、祭祀事务,经内外蒙古盟旗札萨克协商,由清廷封了以鄂尔多斯部为主的500户达尔扈特,集中居住在八白宫周围,免除差役、税赋,直属鄂尔多斯济农管辖。鄂尔多斯部进驻宝日陶亥后,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成吉思汗陵寝周围。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