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梅克人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少数民族。卡尔梅克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卡尔梅克族有人口17. 4 万(1989 年) ,主要居住在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右岸地区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一小部分居住在阿斯特拉罕州、罗斯托夫州等地。卡尔梅克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卡尔梅克人信奉喇嘛教。
一
卡尔梅克人本是中国蒙古族的一支,自称卫拉特人,而卡尔梅克这个族名源于突厥语,是突厥人对自称卫拉特人的称谓,是他称,不是自称[1 ] 。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明末清初,蒙古族大体由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组成。漠西蒙古也叫西蒙古,清代称之为厄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卫拉特蒙古分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的主要游牧地是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17 世纪20 年代末,为寻求新的牧地和摆脱因牧地紧张而引起的各部纷争,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其部族以及部分杜尔伯特与和硕特牧民离开故土向西迁徙。他们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当时尚未被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里他们开拓建置,劳动生息,创立起游牧民族的汗庭,维持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政权。随着俄国势力迅速扩张,对土尔扈特的压迫日益加紧。为了摆脱俄国的控制,1771 年渥巴锡率伏尔加河左岸的土尔扈特部冲破俄军的追击围堵,长途跋涉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东归的伟大壮举证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2 ] 。
因种种原因伏尔加河右岸的杜尔伯特部和少量土尔扈特与和硕特牧民未能渡河随渥巴锡返回祖国。他们的后裔构成今天俄罗斯联邦卫拉特蒙古人的主体,当地人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在沙皇俄国统治下卡尔梅克人作为“异族人”备受欺凌,社会发展缓慢,人口增长率极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卡尔梅克人获得新生。根据列宁的民族自治政策,于1920 年11 月4 日成立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 年10 月20 日升格为自治共和国。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29 年苏联有卡尔梅克人13. 2 万人,1939 年有13. 44 万人[3 ] (其中约11 万人居住在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占人口总数的48. 6 %) 。
十月革命根本改变了卡尔梅克人的命运,使他们从封建游牧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至卫国战争前夕,卡尔梅克人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 —1937 年) 卡尔梅克人转入定居,从而结束了游牧和半游牧生活。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创立了地方工业,修建了公路,形成了工人阶级队伍。政府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经过努力基本扫除了文盲,建立了初等和中等学校,还有了自己的大学,普及了七年制教育,民族知识分子也成长起来,破天荒出现了科学研究机构[4 ] 。卡尔梅克人的传统经济部门———畜牧业实现了集体化。1943 年12 月自治共和国内集体农庄有牛93161 头、羊2383711 只、马7476 匹、骆驼2308 峰、犍牛8316 头。
卫国战争开始后,卡尔梅克人踊跃参军,在8 个月期间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有2 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25 %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卡尔梅克人为前线提供大量装备品和粮食,为建立“苏维埃卡尔梅克”坦克纵队捐献783 万卢布。
随着战事的进展,德军开始扑向伏尔加河流域。1942 年8 月12 日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都埃利斯塔失守,它的13 个乌鲁斯中有5 个被德军占领,有3 个被部分占领。在被占领土上侵略者实行血腥的法西斯统治。拒绝为德国鬼子工作的、不满于法西斯统治的人被施以酷刑,甚至枪杀。据不完全统计,在西乌鲁斯有79 人被杀,在埃利斯塔有800 多人被杀。在卡尔梅克领土上共有约2 万和平居民和苏军战俘被杀害或折磨致死,但是卡尔梅克人没有屈服,他们在敌人后方建立了13 支游击队,抵抗德国占领者[5 ] 。同时,红军中的卡尔梅克人指战员勇敢地战斗在卫国战争的各战线。在攻克柏林的战斗中,在消灭日本关东军的远东战役中都有卡尔梅克人的身影。他们中许多人因功受奖,荣获各种勋章。
与广大卡尔梅克人英勇抵抗和斗争的同时,一小撮卡尔梅克人背叛祖国,投靠占领军。这些民族败类成立骑兵队,配合德军追剿游击队,实行白色恐怖。他们摧毁集体农庄,杀害共产党员和苏维埃工作者,例如,以Б·奥格达诺夫为首的骑兵队有将近1500 人,在1942 年11 月它打垮了O·博尔德列夫指挥的游击队,它还摧残了22 名红军战俘。在萨尔平斯克区活动的卡尔梅克叛国分子杀害了46 名游击队员。有些喇嘛进行反苏维埃宣传,为叛国分子的恐怖活动推波助澜。但通敌者毕竟只占卡尔梅克人口的极少数,并且只在个别地区比较猖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小撮反动分子煽动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它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因为在肃反和集体化运动中斯大林的极左政策曾伤害了广大卡尔梅克人的民族感情,使一些人产生了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加上卡尔梅克人曾长期遭受沙俄的压迫和剥削,对俄罗斯民族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样一来,当有人打出从俄罗斯人统治下解放卡尔梅克民族的旗号时,极易在同胞中引起共鸣,因此出现少数人同占领当局合作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德军在卡尔梅克的败退,叛国通敌集团也面临灭顶之灾。1943 年6 月12 —15 日举行的联共(布) 卡尔梅克组织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迅速消灭拒不放下武器的叛国通敌分子。党和苏维埃组织在群众中加强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叛国通敌分子。当年秋天他们被基本肃清。
二
正当卡尔梅克人为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而努力工作时,苏联最高决策部门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迁移计划。少数人通敌的罪行被强加到整个民族头上。在斯大林、贝利亚眼中,卡尔梅克人普遍与占领者合作,出卖祖国利益,于是一个惩罚整个民族的行动计划出笼了。
1943 年10 月中旬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第1118 —346 号决议,责成阿尔泰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州在两周内完成接收和安置卡尔梅克特种移民的准备工作。1943 年12 月27 日联共(布) 中央政治局批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关于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和建立俄罗斯联邦阿斯特拉罕州的命令》。1943 年12 月2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第1432 —425 号绝密决议《: 关于迁移卡尔梅克人到阿尔泰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州的决议》[6 ] 。决议认为,在卡尔梅克发生了普遍反对苏维埃政权、反对红军的斗争,驱逐行动是“解决与卡尔梅克人的族际冲突的手段。”
迁移行动的总指挥是伊凡诺沃州内务局局长、国家安全少将马尔克耶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派出军官2975 名去卡尔梅克,内务部队第3 摩托化步兵团等部队参加了迁移行动。强制迁移整个卡尔梅克民族的行动在1943 年12 月28 —31日进行。按计划军事人员封锁了卡尔梅克人的乌鲁斯,设置了路卡、观察哨,并逐户清理卡尔梅克人。根据1944 年1 月2 日贝利亚致斯大林的报告,三天内共发出装运卡尔梅克人的列车46 列,迁移人数为93139 人(26359 户) 。行动中共逮捕750 名卡尔梅克人,他们是土匪、德国占领者的帮凶及其他反苏维埃分子
由于迁移行动过于匆忙,各部门动作不够协调,经常发生混乱,致使个别移民列车不能到达预定地点,因此各地区实际接收移民情况与原计划有些出入。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营管理局的报告,1944 年2 月初各地实际接收移民数量如下[7 ] :
阿尔泰边疆区 22212 人 6167 户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24998 人7525 户
新西伯利亚州 16436 人5435 户
鄂木斯克州 27069 人8353 户
托木斯克州 1848 人660 户
哈萨克共和国 2268 人648 户
移民列车约需运行十余天才能到达西伯利亚的移居地。一路上因疾病、冻饿而死的移民较多。根据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内务机关的报告,途中移民死亡人数分别为193 人、312 人、826 人[8 ] ,则总的死亡率为2 %。另据苏联卫生人民委员Г·A·米杰列夫的报告,46 列移民列车的5 列死亡人数分别为:
393 次 76 人
394 次 48 人
398 次 57 人
412 次 31 人
428 次 22 人
按每列车2025 人计算,平均死亡率为2. 3 % ,与上述2 %相差无几。据此可以断定,2 %左右的死亡率基本反映了全部移民迁移途中的状况,进而也较有说服力地证明有的著作过高估计了特种移民在迁移途中的死亡人数[9 ] 。
象迁移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迁移卡尔梅克民族主体之后,又着手迁移漏网者和散居在其它地区的卡尔梅克人。根据1944 年3 月11 日苏联人民委员会第5475 号文件和1944年3 月14 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00276 号文件,把罗斯托夫州的卡尔梅克人迁住鄂木斯克州。1944 年4 月8 日2536 名(753 户) 卡尔梅克人到达鄂木斯克州,路上死亡12 人。
根据1944 年4 月15 日贝利亚签署的命令,1944 年6 月2 —4 日从斯大林格勒州迁移1178名(362 户) 卡尔梅克人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1944 年3 月20 日从阿斯特拉罕驱逐89名卡尔梅克人到鄂木斯克州。此外,还从莫斯科和北高加索等地区迁移零星的卡尔梅克人。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苏联当局竟把在军队中服役,甚至在前线作战的卡尔梅克族官兵强行复员,作为特种移民迁移到西伯利亚等地。1944 —1945 年共复员卡尔梅克族军人4105 名,其中军官57 名,但这个数字的准确性有待考证,因为有材料说,1944 年夏天仅在乌拉尔的莫洛托夫市就有7000 名“从前线撤下来的”卡尔梅克人在建筑营工作[10 ] 。
卫国战争结束后迁移各地散居的卡尔梅克人的行动仍在进行。1945 —1948 年从罗斯托夫州迁移63 名,从斯大林格勒州迁移190 名。
卡尔梅克人的移居地点有时发生变动,因为有些边远地区急需劳动力。鄂木斯克州内部进行调配,把一部分移民转移到北部地区: 亚马尔一涅涅次区、汉特一曼西区等。
1944 年7 月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鄂木斯克州抽调1000 多名卡尔梅克人去伊尔库次克和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矿区工作。
三
卡尔梅克人在严冬季节背井离乡从伏尔加河下游来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暴风雪。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情况下,荒凉的西伯利亚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很匮乏,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为成千上万的移民建好住房,提供充足的食品和医疗服务。要知道苏联当时不只是迁移了卡尔梅克人,在此前后还迁移了车臣人、印古什人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何况有的地方官员还挪用或贪污拨给移民的救济粮、款。卡尔梅克移民经受了难以置信的艰难困苦。作为特种移民,他们实际上被剥夺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他们的身份证被没收,人身被禁锢在移居地上,被迫在指定的地方劳动,不许离开,每月一次到内务部门登记,移民大多居住在不适于居住的简易房舍里。新西伯利亚州的报告指出,在季米里亚泽夫机械站的一个34 平方米的临时木棚里居住了148 人。对移民的粮食供应不足。迁移初期鄂木斯克州的卡尔梅克人每月只得到6 公斤面粉和马铃薯、1. 5 公斤米。该州内务局报告贝利亚:“因饥饿而浮肿的人比比皆是”。斑疹伤寒等传染病严重危
及移民的生命。1944 年1 月25 日统计,新西伯利亚州的卡尔梅克人病死164 人,一个月后达434 人,3 月上旬又有75 人死去。
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卡尔梅克人的死亡率上升。1944 年3 月27 日至4 月5 日的10 天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3 个区就有191 名卡尔梅克人死亡。迁移初期,鄂木斯克州有2063 名卡尔梅克人死去,新西伯利亚州卡尔梅克人的死亡率高达7. 6 %。至1946 年4 月,全部卡尔梅克移民中有14343 人死亡。下面一组数字即表明迁移初期卡尔梅克人死亡率之高,也表明战后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11 ] :
时间 总人数 死亡人数 死亡率%
1944 年第一季度 81294 4205 4. 9
1945 年第一季度 80905 1288 1. 59
1946 年第一季度 79487 566 0. 7
与此同时,卡尔梅克人的出生率大为降低。根据苏联内务部特种移民局的材料,1945年1 月1 日至1950 年12 月31 日卡尔梅克人中死亡15206 人,出生7843 人,人口自然减少7363 人。根据解密文件,1950 年卡尔梅克人移民共计77943 人,1953 年增至79376 人。与迁移之初的93139 相比,无论是在1950 年,还是在1953 年,卡尔梅克人口数量都减少了许多。
四
如上所述,卡尔梅克移民的生活安排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事实,但从迁移的准备、迁移和安置的全过程来看,苏联党和政府还是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移民基本生活条件的措施,这也是事实。
迁移行动之前,苏联最高当局通知西伯利亚地方当局做好接收移民准备,主要是建造住房,并规定把移民主要安排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工作。在苏联人民委员会关于迁移卡尔梅克人的决定中责成中央有关部门,如农业、保障、卫生等人民委员部采取措施保障移民的生活、健康和工作安置。后来针对出现的严重情况,苏联人民委员会又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各地改善卡尔梅克移民的生活和就业状况。
按照中央指示,中央各有关部门和移民接收地方当局都采取一定措施改善卡尔梅克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11 在州(边疆区) 和区设立粮食基金,向卡尔梅克人提供粮食帮助,并动用地方储备粮和国家储备粮供应移民。鄂木斯克州从地方储备中拔出66 吨粮食和300 吨马铃薯,苏联人民委员会从国家储备中调拨马铃薯485 吨给阿尔泰边疆区、536 吨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580 吨给鄂木斯克州等,并为上述地区总共拨出面粉580 吨、米175 吨。
21 农业银行向卡尔梅克移民发放专门的长期贷款,用于购买和建造住房。仅1945 年一年国家提供的贷款就达1784. 5 万卢布[12 ] 。
31 分配给卡尔梅克人家庭自留地,使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菜园,如新西伯利亚州分配给卡尔梅克人的自留地总额1945 年达到575 公顷,1946 年增至777 公顷。
41 把迁移时留在原地的部分牲畜归还给卡尔梅克人,如归还牛28175 头。
51 各地都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了卡尔梅克人的工作问题。据新西伯利亚1944 年3 月初的材,16463 名卡尔梅克人中有10667 人(3079 户) 被分配到集体农庄,547 人(112 户)到国营农场,170 人到飞机场建设工地,120 人到各区内务机关所属单位。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种移民局1946 年3 月的报告,卡尔梅克人的就业状况如下:
集体农庄 10512 户(31637 人)
国营农场4 337 户(11170 人)
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 14116 户(38890 人)
五
卡尔梅克人忍辱负重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创业。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成果受到赞誉。秋明国营工业联合工厂的卡尔梅克人个个完成生产任务。亚马尔—涅涅次民族区舒雷什卡尔区从事渔业的卡尔梅克人完成定额的130 % ,有的卡尔梅克人生产队完成捕鱼和加工鱼品定额的160 。雅库特云母工厂的卡尔梅克人中有23 人完成生产定额的180 %。因此不少卡尔梅克人成为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仅鄂木斯克州别西亚诺夫国营畜牧场就有30 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生产劳动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鄂木斯克州的110 名共产党员就是这样[13 ] 。总之,卡尔梅克人的到来给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补充了劳动力,卡尔梅克人为西伯利亚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卡尔梅克人虽然受到不公正对待,但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他们只能把不满埋藏在心底。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以逃亡的方式表示抗议,迁移后的10 个月里在新西伯利亚州先后有139 人逃离。个别的民族知识分子在一些公开场合委婉地说出心中的不平:“按血统、语言的共同性、肤色等判定人有罪,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治生活出现“解冻”。包括卡尔梅克人在内的特种移民纷纷向中央发出申诉信,仅1953 年5 —6 月就达41700 封,1954 年达130582 封。在新形势下苏联当局逐渐放松了对特种移民的管制:发放了身份证、允许外出、允许青年服兵役、摘掉16岁以下儿童的特种移民帽子,遣返特种移民中的外国人,并开始撤销一些少数民族的特种民身份。1956 年3 月17 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撤销处在特种移民中的卡尔梅克人及其家庭成员法律地位上的限制的命令,卡尔梅克人重新获得公民应有的权利。
不久他们开始了返回故土的漫漫途程。1957 年1 月9 日首先恢复了卡尔梅克自治州,1957 年5 月29 日正式恢复了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
长达12 年之久的流放生活,给卡尔梅克民族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在他们心目中苏联和沙俄是划等号的,因为二者都迫害少数民族。他们对大俄罗斯主义深恶痛绝,并愈加对俄罗斯民族不信任。
流放摧毁了卡尔梅克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畜牧业,经济损失不可计数,致使卡尔梅克地区长期不能改变落后面貌。
流放使卡尔梅克人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直到1959 年人口才达到10. 6 万人,与迁移时的人口相当,1970 年才恢复到1939 年的水平(13. 7 万人) 。流放使原本生活在共同地域上的卡尔梅克人分散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淹没在俄罗斯人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加速了被同化的过程。民族传统文化丧失殆尽,民族语言没有用武之地。83. 1 %的卡尔梅克人熟练掌握了俄语(1970 年统计) ,这个比例在苏联各少数民族中是最高的。无怪有识之士惊呼:“西伯利亚的一代人掌握母语很差或者完全不懂自己的母语⋯⋯,如果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再过25 —30 年卡尔梅克语将不复存在[14 ] 。”
岁月悠悠,在卡尔梅克人流放西伯利亚50 周年到来之际,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布《关于为卡尔梅克民族恢复名誉的措施》(1993 年12 月25 日) 的总统令,卡尔梅克人流放西伯利亚的痛史终于有了最后的结论。
注释:
[1 ]参见陈伟《: 浅谈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会刊》,1987 年,
第2 期。
[2 ]参见马妆珩、马大正《: 漂落异域的民族———17 至18 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1 年。
[3 ]李明滨、郑纲主编《: 苏联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年,第375 页。
[4 ]同[1 ] 。
[5 ]《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史纲(社会主义时期) 》,莫斯科,1970 年,第292、296 页。
[6 ]《卡尔梅克人的流放:这是怎样发生的》(文件与资料汇编) ,埃利斯塔,1993 年,第18 —
19 页。
[7 ]H·Ф·布盖《: 贝利亚致斯大林“: 遵照您的指示⋯⋯”》,莫斯科,1995 年,第73 —74 页。
[8 ]同[7 ] 。
[9 ]赵常庆,陈联璧、刘庚岑、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年,第149 页。
[10 ]同[7 ] ,第78 页。
[11 ]同[7 ] ,第80 页。
[12 ]同[7 ] ,第86 页。
[13 ]同[5 ] ,第319 页。
[14 ]何俊芳《: 论现代卡尔梅克族的语言情势》,载《世界民族》,1997 年,第1 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所,副研究员,)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三
订阅:
博文评论
(
Atom
)
悲痛的历史,我们真是个充满伤痛的民族。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