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苏鲁克蒙古人

彰武县有4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乡,蒙古族老人自称为苏鲁克人。清代彰武地区是皇家牧场,最初叫杨柽木牧场,也称苏鲁克牧场,后改为养息牧牧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立过苏鲁克旗。从打清顺治四年(1647年)朝廷从察哈尔蒙古八旗调遣32户蒙古牧民到苏鲁克,300多年来,蒙古族人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同兄弟民族一起,为开发这片沃土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无数生动曲折的故事。

苏鲁克蒙古人的来历
最早来苏鲁克驻牧的是察哈尔部落的蒙古牧民,可以说他们是最早定居今彰武县的百姓。察哈尔部落蒙古人是苏鲁克蒙古人的主要来源。

明朝建立后,元政权并没有灭亡,而是退居长城之外,史称北元。察哈尔部落是北元蒙古大汗的直辖部落,其远源可追溯到成吉思汗麾下 “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统率的最剽悍的近卫军“怯薛军”(怯薛,突厥一蒙古语,汉译多作“宿卫” )。1556年,察哈尔首领达赉逊库登汗位,因受蒙古土默特部落俺答汗压迫,率部众徙牧于辽东边外。明朝末期,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汗以蒙古大汗的身份,驻帐于广宁北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白城子;一说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故城),操纵漠南蒙古政局,与明朝和后金形成鼎足之势。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为统一漠南蒙古,利用蒙古内部固有的部落矛盾,3次组织归附后金的蒙古各部军队一起出征察哈尔,迫使林丹汗率部西避青海。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43岁的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今甘肃西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部属归附后金,后金授予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于满州八旗,形成了察哈尔八旗。仍有一部分官员拥林丹汗子额哲驻牧黄河河套,不肯来归。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派遣多尔衮等4贝勒率兵往收额哲,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被迫率属下1000余户投降,被后金安置于义州(今锦州市义县和阜新市清河门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亲王起兵反清被镇压后,其属民一部分归入满洲八旗充军、另一部分投靠外藩蒙古各旗。后清廷将察哈尔八旗逃散人口分别迁徙至宣化、大同边外察哈尔故地,驻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至此,北元政权余部亦彻底消亡。

1645年,为了安置蒙古科尔沁十家王公作为顺治登基贺礼献给朝廷的10000只羊和5000头牛,朝廷决定就地在杨柽木河(今彰武境内柳河)流域设立牧场。为此,科尔沁左翼前旗献旗地西境(杨柽木河东岸),土默特左旗献旗地东境(杨柽木河西岸)。顺治四年(1647年),从察哈尔蒙古八旗调遣牧民到苏鲁克牧场。他们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整整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 四月到达苏鲁克。当时,每旗调遣两个家族,每个家族调遣两户,共计调遣32户、236口人,分包、白、罗、邰、洪、赵、吴、齐、戴、李、韩、杨12个姓氏、16个家族。这些家族历经300余年,已繁衍了十几代人。

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清初,由察哈尔蒙古镶黄旗达西门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来时为兄弟两户,兄名高勒陶,弟名召勒陶,据其家谱记载,系林丹汗后裔。林丹汗有8子,其中7个儿子分领7旗,次子驻镶黄旗,高勒陶、召勒陶为其四世孙,来苏鲁克时为2户、16口人,落户于萨日图勒(沙力土)。如今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冯家镇小沙力土和大冷蒙古族乡上三家子等地。

由察哈尔蒙古镶白旗希令根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初时落户于今大德乡大德阁一带,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移居今二道诃子蒙古族乡五家子一带。现在,其家族主要分布在后新秋镇千德木村和兴隆堡乡牤牛海屯。

由察哈尔蒙古镶红旗乌音太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为一个家族两户。当时分别落户于今天的大冷蒙古族乡的六家子和东大板。其家族如今分布在大冷蒙古族乡的吐力土、拉拉屯,两家子乡的宁卜窝铺,冯家镇的侯贝营子等地。其中有一支早年迁居到大冷蒙古族乡的套力干土,兄弟二人,兄名汪其格,弟名宋其格,后分别衍化为汉姓“王”、“宋”,其后人现住在大德乡的哈拉嘎土。

由察哈尔蒙古正黄旗长寿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二道诃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南,现在当地白姓蒙古族仍然不少。

由察哈尔蒙古正白旗德格得恩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二道诃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北。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五峰镇大五喇嘛村和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村以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新屯子。

由察哈尔蒙古正白旗敖赛苏木调遣来的洪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五峰镇固力本花,现在分布在五峰镇马帐房、大林台、宣女、合不土、大五喇嘛等村屯。

由察哈尔蒙古镶白旗扎来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冯家镇北皋皋,现在其家族分布到两家子乡阿都来屯、二土窝铺,二道诃子蒙古族乡伊和忙海等地。

由察哈尔蒙古正蓝旗密和苏木调遣来的齐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地碾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大五喇嘛村、两家子乡下窝铺等地。

由察哈尔蒙古正蓝旗巴吉苏木调遣来的赵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三河岔村海龙窝铺附近,现在其家族分布在兴隆堡乡马架子、苏家窝铺,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旧屯,二道诃子蒙古族乡平台子等地。

由察哈尔蒙古正白旗察嘎苏木调遣来的罗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满堂红乡闹德海和今内蒙古库伦旗的勿克稿(原属新苏鲁克)一带,现在其家族分布在大冷蒙古族乡的谢林台、大庙和前福兴地乡的大沙力土等地。

由察哈尔蒙古镶蓝旗昭力格图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当时落户于今平安乡四家子(时称都本格尔)、今大冷蒙古族乡程沟(时称冲合勒)。其家族如今在程沟仍有不少。该旗旺那苏木调遣来的宋姓牧民,落户于今内蒙古库伦旗的勿拉火烧(原属新苏鲁克)。

由察哈尔蒙古正蓝旗额尔和图苏木调遣来的吴姓牧民,初时落户于拜兴图(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白山土),后移居于奇乎台(今五峰镇石岭子)。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苇子沟蒙古族乡的叶喇嘛土村、土城子村,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哈拉忙海屯。

由察哈尔蒙古正红旗乌力吉苏木调遣来的邰姓牧民,当时来哥三个,老大贴记落户于瓦施茫海(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西六家子村),老二贴烈和老三贴慎落户于鄂伦苏(今两家子乡两家子村)。如今这个家族已分布于东六家子镇,两家子乡的二土窝铺,双庙乡替克申屯,平安乡的申金花村。

由察哈尔蒙古镶蓝旗昭日格图苏木调遣来的戴姓,当时落户于今苇子沟蒙古族乡岔山稿,后分支到该乡土城子和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四家子。

苏鲁克蒙古族的第二个来源是科尔沁部落

彰武县在建县前是皇家牧场,牧场的大部分地区是由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奉旨献纳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原为蒙古科尔沁部落游牧地。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按照蒙古诸部落征讨明朝的功绩,封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曾孙洪果尔为札萨克、多罗冰图(今作宾图)郡王,驻牧领科尔沁左翼前旗地(含今彰武、法库、康平、科左后旗部分地域)。札萨克驻地伊克岳里泊(伊合窑,今属科尔沁左翼后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与土默特左翼旗贝勒又奉旨献出部分土地给养息牧牧场,科尔沁左翼前旗地有所减少,南北约三百里,东西仅五十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又称东科前旗,伪旗公署初设西札哈气(今康平境),1934年8月迁至后新秋,1943年秋又迁至章古台。1945年祖国光复后,建立人民政权,仍称科尔沁左翼前旗,旗政府未固定,先后驻敖力营子、花果窝堡、后新秋、扎兰营子等地。经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 1949年3月10日撤销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旗地分别划属彰武、法库、康平三县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其中,章古台、后新秋两个区划给彰武县,包括今章古台、后新秋、阿尔乡、四合城、大四家子5乡镇。当时划归人口39843人,其中蒙古族为2136口人。因此彰武的蒙古族很多人来自科尔沁部落。

此外,1767年,清政府在养息牧牧场西北设新苏鲁克(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和库伦旗部分村屯),又从义州(义县)先后调来5姓(赵、李、白、何、黄)蒙古族牧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牧场开禁招垦后,前来垦荒的主要是汉族,也有蒙古族,主要来自土默特左旗(阜新县)和土默特右旗(朝阳县),大部为蒙古贞和土默特部落人。还有,明朝中叶,蒙古兀良哈部落曾在这一地区游牧,也有其后裔生活在苏鲁克。到宣统元年(1909年),彰武县总人为81922人,其中蒙古族25291人,占全县人口的31%。柳条边壕遗址旁的今日苏鲁克牧民,苏鲁克高山台烽火台,苏鲁克柳条边壕遗址,壕北即昔日苏鲁克牧场。

苏鲁克上层人物巴布扎布父子的悲剧

在苏鲁克,历史上出过一位声名显赫的蒙古族人物,他骑术好,枪法准,治军严格,组织起几千名蒙古骑兵,实施武装叛乱,妄图在东北实现“满蒙独立”,最终被北洋政府军击毙。他,就是伪满洲国大特务川岛芳子的公爹巴布扎布。

巴布扎布,蒙古族,韩姓。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籍土默特左旗玛拉嘎塔(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德一村),后迁居于苏鲁克大冷营子(今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大冷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巴布扎布投靠日军,当上营官,从事骚扰俄军后方,切断其运输线的任务。有一次,巴布扎布率部参加日军“永沼挺进队”,爆破了范家屯铁路大桥,切断了俄军退路,受到日军嘉奖,奖给大批武器弹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巴布扎布任彰武县警察局大庙区官(分局长),因治理地方,效力清廷有功,受到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嘉奖。

宣统三年(1911年)十一月,外蒙古库伦(乌兰巴托)活佛哲必尊丹巴在沙俄的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了“大蒙古帝国”,自称“日光皇帝”。民国2年(1913年),巴布扎布携带家人及几十名部众,投奔外蒙古库伦政府。沿途又聚集科尔沁草原蒙古部众两千余人,被哲必尊丹巴封为“镇东将军”、“镇国公”。巴布扎布率领部属和外蒙古叛军联兵三路进犯内蒙古,经过多次激烈战斗,中国北洋政府军队将各路叛军赶出内蒙古。然而,巴布扎布仍然率领叛匪在中蒙边界地区活动,骚扰抢劫民众。

民国4年(1915年)6月,蒙古被迫宣布取消“独立”改称自治以后,巴布扎布率领部属退据贝加尔湖东岸的哈拉哈庙。这年冬,沙俄政府利用中国北洋政府与它互换照会时所发表的对于叛逃外蒙参与库伦“独立”的内蒙人员,允许他们返回内蒙原籍,不予治罪的声明,纵容外蒙古派遣巴布扎布率领数千人,以返旗名义入内蒙古,大肆骚扰汉人。当北洋政府令巴布扎布解散部队,停止骚扰时,巴布扎布竟进行武力抗拒。北洋政府遂令多伦、林西一带驻军进行围剿。在北洋政府军的围困下,巴布扎布于同年11月中旬率军退往外蒙境内的游格吉庙。多伦汉人萧良臣率狗腿子跟踪,于11月16日进占距游格吉庙百余公里的堪布庙,侦知巴布扎布准备进行反击。当时,萧良臣所率爪牙是及巴布扎布叛匪的三分之一,11月22日黎明袭击游格吉庙。巴布扎布突然遭袭击,赶紧后退。后来,北洋政府在沙俄压力下,“政府军”停止追剿,巴布扎布率军回哈拉哈庙。

此时,日本乘中国辛亥革命后国内政局动乱之机,企图把“满蒙”从蒙古分裂出去,建一个满蒙王国,为此注意收买一些满蒙地方武装势力。日本军部派一些日本军官和日本浪人前去哈拉哈庙与巴布扎布勾结。从此,巴布扎布就参加了日本军方策划的“满蒙独立”活动。前清肃亲王善耆聚集一批清朝余孽和蒙古地方武装势力,组织宗社党和勤王复国军,联络巴布扎布,向日本财阀大仓组合借款,招募蒙古骑兵5000余人,由日本设在大连的“关东都督府”提供大量武器弹药,谋划攻占奉天城,在东北建立“满蒙王国”。

民国5年(1916年)5月28日,被清朝退位皇帝溥仪封为“统率蒙古军司令大臣”的巴布扎布在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图祭告天地,聚众发誓,扶立大清。7月1日,打着“勤王复国军”旗号,率3000多蒙古骑兵开向南满。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蒙古贞,由扎萨克亲王色凌那木济勒旺宝带头,集合来自全旗的数万人,在王府广化寺前由喇嘛诵经,祈祷“王师早日凯旋”。7月24日,巴布扎布率部攻陷突泉县城。然而7月26日,突泉县城即被土匪张作霖部队收复。8月13日,巴布扎布率部退至梨树县郭家店,到处张贴“恢复杜稷”布告。日本军方极力宣扬巴布扎布为成吉思汗再来、蒙古独立的英雄。张作霖想用南满铁路运兵进剿时,被日本军方拒绝,部队只好徒步前往追剿。日本守备队以子弹落入铁路附属地危害火车安全为由干涉,日军关东都督照会张作霖,强硬要求四平至公主岭沿线30里内中国军队全部撤离。张被迫下令撤军。日本军方一方面抗议中国军队侵犯南铁附属地主权,一方面调动部队保护巴布扎布。9月3日,巴布扎布在怀德县被当地驻军包围,日军以子弹射穿日军旗帜为由出面干涉。次日500多日军开来,中国驻军被迫撤离。巴布扎布于10月8日转移到内蒙古林西。

8日当天,巴布扎布包围了林西县城,在东山架起日军提供的火力很猛的大炮,向城内轰击。当时驻守林西县城的是北洋政府直系的毅军,其主力在开鲁,城内只有两营兵力,只有前清时的大炮,兵力和火力远不及巴布扎布。米振标赶紧紧闭城门,巴布扎布几次攻城,无果而反。午后,巴布扎布再次攻城时,米振标悬赏有能用大炮击中敌阵者,立升连长。部下推荐了一名叫许克武的老兵,米令其赴炮台试射,第一炮不中,接发第二炮,将巴布扎布一门大炮炸毁,并将正在炮兵阵地指挥的巴布扎布当场炸死。巴军见主帅身亡,斗志逐渐,吹集合号将攻城队伍调回,在一家民房中将巴布扎布尸体火化,乘夜间大雾迷漫,向北溃逃而去。10月9日,其主力逃到乌苏伊肯(今巴林右旗北部)。

巴布扎布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甘珠尔扎布和正珠尔扎布继续投靠日本人,搞满蒙独立活动。

甘珠尔扎布,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生于土默特左旗玛拉嘎塔,同年随父母迁居彰武县大冷营子。13岁时,凭其父巴布扎布与肃亲王善耆的关系进了肃亲王府,后由肃亲王送往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在旅顺与肃亲王善耆之第十四女金璧辉(即男装女谍川岛芳子,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之义女,曾任伪满洲国安国军总司令,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政府枪毙)结婚,但金璧辉在1931年私奔,与日本陆军驻上海的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同居。1928年,甘珠尔扎布与其弟正珠尔扎布面见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佃英太郎和高级参谋板垣,请求支持他们搞内蒙独立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甘珠尔扎布组建了内蒙独立军,任总司令(不久改为“内蒙古自治军”,任总参谋长兼第三军司令)。
10月初,日军派退伍军官和田劲为顾问,给甘珠尔扎布送去2挺机枪、3000支步枪、60000发子弹和40枚手榴弹。10月13日,内蒙独立军千余人,从大林向通辽进攻,之后,甘珠尔扎布让其弟正珠尔扎布去沈阳乞求日军援助。板垣当即应允拨给武器并派松井清助大佐为蒙军顾问。松井带去了迫击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并组织蒙古军进攻通辽。待攻占通辽后,日军不再提蒙古独立之事,而实行日军武装占领。

满洲国成立后,甘珠尔扎布历任满兴安南警备军司令官(驻通辽)、陆军兴安军官学校校长(校址设今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九军管区(通辽)中将司令。1938年6月3日,治安部大臣命令甘珠尔扎布编制甘支队,共骑兵1100多人,由甘珠尔扎布任支队长,出发到热河、冀东地区讨伐八路军。历时半年,在此期间发生大小战斗40余次,打死打伤八路军3000余人,回满洲国后受到溥仪嘉奖。1939年夏天日苏在中蒙边境诺门罕之战,甘珠尔扎布率所部骑兵参战,苏军火炮密集,而对面的蒙古国军队则高呼“蒙古人不打蒙古人”,结果士兵逃亡日多,最后大败而归。1945年日本投降后,甘珠尔扎布作为满战犯被送往苏联。1950年送回中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1966年被特赦后回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巴彦塔拉居住。1970年病故。

正珠尔扎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生于彰武县大冷营子,曾任满骑兵上校、第十军管区(海拉尔)少将参谋长。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9日,苏联红军开始越过边界并轰炸海拉尔的日伪军事目标,并向边界一侧的日军守备队发动进攻。当天上午,驻海拉尔地区的日军盐泽师团向第十军管区发布紧急命令,命其所属部队在两日内急赴第一、二防区(兴安岭南麓一带),阻击苏军。同时,要求“全军将士务必死守阵地”,直到为皇帝陛下玉碎全殁。10日凌晨,第十军管区中将司令官郭文林(达斡尔门古人,)和少将参谋长正珠尔扎布向全军下达由南屯(今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当时为第十军管区主力部队驻地)向兴安岭进发的命令,各部遂开拔。还在部队出发之前,两人即已深感在目前的形势下,出路就是武装起义。正珠尔扎布在征得郭文林的同意后,秘密找一些蒙古族军官布置此事,并派人打探苏军情况。

8月11日早晨,为迷惑部队里的日本军官,全军继续向兴安岭进发,日本军官则毫无警惕地骑着马走在部队中间。当部队行至锡尼河庙(今属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东面不远的地方时,正珠尔扎布发出“部队向后退”的命令,连长玛格斯尔连放3枪,事先布置好的蒙古族军官立即动手消灭日本军官。经过几十分钟激战,除跑掉几人外,共有20多名日本军官被打死。这就是呼伦贝尔现代史上的锡尼河事件。事后,全军将士撕去满军的帽徽肩章,并将部队改称为“兴蒙第一军”。当天下午,由正珠尔扎布口述,索伦旗旗长色仁(布里雅特蒙古人,正珠尔扎布俄语老师)执笔写就并以军使身份带着这份有郭文林、正珠尔扎布签字的书信同苏军接洽。12日早晨,按照事先约定,全军渡过伊敏河,在乌兰哈热嘎那(今鄂温克旗南部)指定地点,正式同苏军会合。随后,郭、正两人和郭的副官鄂信台被苏军送往后方指挥部。13日,苏军飞机空投印有郭、正两人照片的劝降书。在劝降书的号召下,第十军管区在南线和北线修筑工事的部队在金永福、郭美郎两位上校团长的领导下,也打死部队内的日本军官,于15日前向苏军投诚。

由于郭文林、正珠尔扎布在紧要关头率全军2000多人投诚,从而减少了苏军的伤亡,也使大批少数民族的满洲官兵避免了充当炮灰的结局(其中很多人后来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军),加速了苏联红军解放呼伦贝尔地区乃至全东北的进程。

后来,正珠尔扎布被中国方面于1960年11月特赦,安排到海拉尔国营林场工作。此时,正珠尔扎布已孑然一身,既无妻室(其日本妻子在苏军飞机轰炸中死去),又无子女。住林场宿舍,他写下了10余万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珠尔扎布和林场的几名“牛鬼蛇神”、“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同被隔离反省。1967年11月中旬,在中共的不人道摧残下自杀身亡。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仅在雪地上端放着他的蓝色布面羊皮帽子。他的哥哥甘珠尔扎布赶来收拾弟弟的遗物,并与林场职工一起将其遗体埋葬在海拉尔城东满是积雪的荒郊。

清代彰武地区虽称苏鲁克,却并没有苏鲁克旗的的建制,1946年1月16日,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乌兰浩特(即王爷庙)召开。中共彰武县委请派五区三家子那钦双合尔和那木斯来、希日根扎木苏作为苏鲁克地方代表与库伦旗、阜新县代表同行参加了东蒙会议。

东蒙会议结束后,那钦双合尔、那木斯来暂留在王爷庙,希日根扎木苏带着会议文件和那钦双合尔的信,于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回到了三家子。过节后,由包殿英(那钦双合尔之弟)主持召开了蒙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0余人。

2月11日到17日,中共在哈尔套街召开“彰武县各族参议会”。4月21日将阜新、彰武两县党政机关合并,建立阜彰县委、阜彰土(土默特左旗)苏(苏鲁克旗)联合政府,包忠爱任阜彰土苏联合政府旗长,何祥林任副旗长。

7月16日,苏鲁克旗旗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的前一天夜里,担任大会警卫任务的14团4连连长海满斗暴动。大会代表不少人连夜逃跑。

1947年9月17日,1946年4月20日,中共将合并的阜新县彰武县土默特左旗苏鲁克旗联合政府分开,分别恢复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和彰武县苏鲁克旗联合政府。彰武县苏鲁克旗联合政府一套机构、两套人马,县长张昌,旗长蒙和巴图。1949年4月21日,彰武县恢复原县名,不再称“彰武县苏鲁克旗。”

彰武县于1953年1月24日成立上三家子蒙古族自治村(今属大冷蒙古族乡)。1961年5月,彰武县大冷人民公社改建为大冷蒙古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大冷蒙古族乡。1984年8月1日,彰武县苇子沟乡、西六家子乡、东六家子乡分别改建为苇子沟蒙古族乡、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乡(后为东六家子镇)。1990年8月27日,将二道诃子乡改为二道诃子蒙古族乡。

朋斯克,1904年生,今彰武县大四家子乡人。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那钦双和尔,1899年出生,原彰武县五区三家子(1949年划归库伦旗)人。1932年春,在哈丰阿、甘珠尔扎布组织的内蒙古自治军第三军期间,特木尔巴根介绍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后任满洲兴安南警备军参谋长等职务。1946年1月,作为哲里木盟代表团团长及苏鲁克代表,到王爷庙参加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不久,整编老土匪郭宝山控制的成份很复杂的辽北骑兵支队1000人,任辽吉军区骑兵第六支队司令。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那钦双和尔当选为政府委员,兼任军事部副部长。以后,历任内蒙古骑兵二师师长、辽吉军区蒙汉联军司令员、哲里木盟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9年以后,历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85年3月2日,那钦双和尔加入中共。同年4月15日因病逝世。

曾任苏鲁克旗旗长的蒙和巴图,今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三家子人,离休前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顾问。成立苏鲁克旗。苏鲁克旗的建立,争取了彰武地区蒙古族各阶层人民,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