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5日星期二

论佛教与蒙古民族文化的融合——贾拉森

贾拉森教授在南寺坐床
佛学研究网 作者:贾拉森
信仰一种宗教,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成熟过程中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标志。对一个人而言,如果他不信仰宗教,除非他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或以某种世俗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否则他就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理想、只有低级生活追求的、不在乎是非善恶的玩世不恭之辈。

佛教的出现,以智慧的正见,慈悲的胸怀,利他的行动拯救了无数受贪、嗔、痴引发的种种痛苦煎熬的众生及其心灵。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世界上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它不但引导无数寻求解脱之路的众生进入了菩提之路,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伦理道德的成熟、社会的和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今天仍给世界带来和谐、仍在净化人们的心灵、有缘的佛弟子仍在佛法的沐浴下专心修持菩萨梵行,积蓄二资粮,成就自他二利。佛教永远以慈悲、无私、利他、智慧的精神照亮世界,坚信它终究会让世界变得充满爱心、充满和平、充满平等。


阿拉善南寺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藏传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佛教曾经是蒙古民族全民信奉的宗教,蒙古民族是在佛光普照下成熟、进步、创造辉煌的民族。蒙古地区佛教历史久远,影响深刻,和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关系密不可分。早在元朝成立以前,佛教从西藏和回鹘两个方向传入蒙古高原,开始弘传。十三世纪中叶西藏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班迪达贡嘎坚赞和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面,为把中国的疆土扩展到喜马拉雅山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藏传佛教渐渐传入蒙古高原,经过几百年的传播,遂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佛教对蒙古族而言,它不仅仅是信仰,而且是文化。在印度和藏区形成发展,并通过佛教的途径传入蒙古高原的大小五明在蒙古地区的生根、延伸,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族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药学、天文历算等各学科的形成、发展。它和蒙古族自身的固有文化融合,成为蒙古族文化发展、成熟和丰富的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佛教和蒙古民族的文化关系是源远流长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

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以后所发挥的作用和对蒙古民族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的评价。但是它对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和对蒙古社会的进步所起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从历史上看,佛教传入蒙古高原以后对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品德的变迁与进化中起了导向性作用。佛教一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当中,就使一个骑射征战为乐的民族很快变成了仁慈、利他、善良、纯朴的民族,成为能够以异常平静的心态来对待历史和现实世界,崇尚十善,不记仇,对弱者充满同情心和对众生怀有平等心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他们和任何人,不分民族,不分贫富贵贱,都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因此政治上他们历来非常愿意促进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与团结,全力维护祖国大家庭的统一。今天他们成为祖国北大门的坚强保卫者。

雄辩的历史事实证明,佛教能够影响一个民族的成长、成熟过程,也能够对其文化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思想能够改变一个民族的追求和心态。

(二)蒙古地区的佛教虽然属于藏传佛教,但它不是藏区佛教的附属品,也不是它的翻版。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近千年过程中和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的佛教分支。它信奉的人数众多,传播的地区非常广阔,跨越中蒙俄三国。其中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地区的佛教,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历史上建立寺院最多,杰出人物出现最多,经文论著创作最多,重大佛事活动举行最多。佛教的传播使蒙古地区出现了寺院林立的壮观。仅在内蒙古地区曾有上千座寺院和十万多的僧众。寺院成为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中心,文物、绘画艺术、经书、文献收藏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寺庙建筑自然也成为蒙古地区最好的建筑。

(三)佛教的传入使蒙古民族的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传说中说萨迦班抵达贡嘎坚赞在凉州创制了蒙古文字,这同历史事实不符。但学界根据有关记载,认为他可能为蒙古人不久前所借用的回鹘式蒙古文编制过字母表,并写过第一部《蒙文启蒙》之类的著作。十三世纪元帝师八思巴喇嘛罗卓坚赞奉忽必烈皇帝之命创制了元国字——八思巴文。元朝皇帝曾设想把它作为“译写一切文字”的、中国各民族通用的国家文字。这个设想虽然终究没有成功,但为我们留下了用它记录的蒙古语、汉语、藏语、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的宝贵的文献数据。十四世纪大佛学家和语言学家班抵达却吉斡节尔用藏语语法的模板写了第一部系统的蒙古语语法《蒙文启蒙》。在蒙古文字和语法成熟的条件下,精通蒙藏两语的蒙古族高僧和文人,进行了连续几百年不间断的、大量的翻译活动。蒙古民族在佛学五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努力,培育了自己的语言学、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医药学、天文历算等各科的学问。比如,以藏医《四部医典》为理论基础和教科书,以各个寺院的曼巴扎仓为基地,学习和研究医药学,开展医疗活动,产生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蒙医蒙药,也产生不少蒙医药学家和名医。


佛教和蒙古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蒙古民族对佛教在这个地区的传播和对整个藏汉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蒙古民族居住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生活条件、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字、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对传播于这个地区的藏传佛教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使其成为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一个重要佛教分支。蒙古民族对佛教的贡献和这个地区佛教的特点,概括起来讲,有如下几点:

(一)以内蒙古地区佛教为主的中国蒙古族佛教有其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传统。远在八思巴喇嘛罗卓坚赞和元世祖忽必烈结成师徒关系的时候就达成了宗教教内事务方面上师为主、国家政治事务方面皇帝说了算的谅解,对遵从上师的戒律条款作了变通的规定。可以说这是对佛教教义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阐释的范例。后来的事实说明,在政教关系上内蒙古佛教就是遵循这一条原则走下来的。内蒙古佛教从不凌驾于政府之上,这是和藏区佛教历史上的政教合一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二)世界三大语系佛教中藏语系佛教是一个很重要而有着很大影响的分支,而蒙古地区的佛教是它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使它的传播区域覆盖了中蒙俄三国。传播的区域的广阔化,信众的民族成分的多样化,信奉的人数的大量增加,使藏传佛教的传播呈现了最鼎盛的状态。

(三)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前后有数以百计的蒙古族高僧大德为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殚精竭虑,笔耕不辍,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述,为整个藏传佛教的弘扬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反过来对蒙古民族的整个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内蒙古地区曾经出现了像察哈尔格西洛桑慈成、阿拉善拉然巴阿旺丹达尔、锡林郭勒的江龙班底达、鄂尔多斯的伦珠班底达……等佛教学者,他们不仅是内蒙古的著名高僧,而且是名扬雪域的佛教大德。他们的论著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因明学、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五部大论和密宗二次第方面的精辟的研究和深入的论述是藏传佛教界公认的优秀之作。它们的内容涵盖了佛教显密二宗三乘四续的各个方面。内蒙古佛教史上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大成就者和上师,以及灿若群星的众多格西,比如格鲁派大寺院塔尔寺的精通五部大论的格西中蒙古族格西曾经占大多数。

(四)蒙古地区的高僧大德们近千年来为了用蒙古语言文字弘扬佛法,使蒙古族佛教弟子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上了解到佛教教义而进行了持久的、规模庞大的译经活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甘珠尔》《丹珠尔》和宗喀巴师徒三尊等许多高僧大德的文集或主要著作从藏文译成了蒙古文。有的学者认为有一部分佛经是直接从梵文翻译成蒙古文的,又有一部分是从回鹘文翻译成蒙古文的。已经翻译成蒙古文的现存蒙古文佛教经典堪称浩如烟海,已经使蒙古语言文字成为重要的佛经语言和佛经文字之一。

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蒙古地区寺院虽然几乎全部用藏语诵经,但是对藏文佛经的读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叫发音方法。这种以藏文拼写法为依据、不受藏语口语发音规则限制的简便读法用了几百年。这个整个蒙古高原的僧侣都能接受的读法为佛法在大漠南北的弘传提供极大的便利。若要求严格按藏族人的发音来诵经、学经的话,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的传播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难以立足。

(五)蒙古民族生活区域的地理环境条件,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对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形式、饮食、着装、供品、法会季节和时间长短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适合于蒙古地区弘传和发展,更能很好地为当地的信教群众服务。

中国佛教是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教。在传入中国的两千年中,佛教不断与中国固有文化碰撞、磨合、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佛教文化也已经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我们内蒙古佛教,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努力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正在努力做到坚持纯正的信仰不动摇,坚持佛教基本教义不动摇,坚持履行弘法利生的责任不动摇。

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需要的是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要达到建设这样一个世界的目的,必须抛弃国家间、地区间、民族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利害关系以及宗教信仰、政治信念、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间的猜忌、仇视、敌视和歧视。要化解由它而产生的仇恨、矛盾、纷争、和冲突,达到全人类的和全世界的和谐,除了靠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和政治家们的远见卓识的持久的和平努力以外,我们佛教界应该和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核心是净化人们的心灵。“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世界平。”如果多数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由它而产生的爱心、利他心付诸实施,那么世界的和谐是大有希望的,构筑和谐世界的众缘必定能够和合。



贾拉森--系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阿拉善南寺第六世活佛。现任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1月16日生,甘肃省天祝县柏林乡人,蒙古族。1973年10月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学习。1976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任编导。1978年10月考取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留所作工。1983至1985年间,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进修。1988年赴西北民族学院进修。1990年以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贾拉森-主要作品
目前从事蒙藏语言学文献关系、东部裕固语和蒙古文字史的研究,并参加编写《中世纪蒙古语辞典》工作。主要论著《虚空宝与藏文八啭声》(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有关八思巴字与印藏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关于巴思巴文的某些元音》,《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虚空宝〉与〈读咒法〉--浅谈语音的六种分类》(蒙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与保朝鲁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贾拉森-获奖及荣誉称号
1987.10 《有关八思巴字与印藏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蒙古语文学会 优秀论文
1989.11 《有关八思巴字与印藏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0.3 内蒙古大学1989年度先进工作者
1992.4 内大蒙古语文研究所1991年度先进工作者
1993.10 《回鹘体蒙文音标录入法方案》 林大芽古籍数学化研究二等奖
内蒙古大学颁
1995.12 《东部裕固语话语材料》《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
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成果二等奖 国家教育部颁
1996.10 蒙古语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 内蒙古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96.12 《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 自治区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7.1 《八思巴蒙古文文献中的藏语转写》 内蒙古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1蒙古语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获自治区及教学成果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颁
1997.10 蒙古语族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
1998.9 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
2000.8 《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
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贾拉森-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 :
1.东部裕固语话语材料》(专著) 和保朝鲁合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年6月
2.《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专著、汉文)和保朝鲁合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年6月
3.《蒙古佛教文化》(专著) (蒙文) 和那仁巴图等合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5月
4.《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专著) (蒙文) 和哈斯额尔敦、丹森等合著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

代表性论文 :
1.《阿拉善口语方向格后缀的特点》(蒙文) 内大学报 1979年1-2期
2.《关于代词的特殊种类—西拉裕固语的替换代词》(蒙文)
《学术论文集》第三辑 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秘书处 1982年
3.《东部裕固语格和代词的某些特点》(蒙文) 内大学报 1982年第3期
4.《有关〈仓央嘉措传〉的几个问题》(汉文)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4年第三期
5.《简介〈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一书及其作者》(汉文) 《阿拉善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1期
6.《阿拉善口语的方向格》《蒙古语言研究论文集》(蒙文)

你可能听说过活佛,也可能听说过博士生导师,可你听说过担任全国重点大学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的活佛吗?内蒙古大学(以下简称内大)的博导贾拉森教授同时也是阿拉善第一大寺——贺兰山南寺的活佛。而具有这样双重身份的教授,在全国来说,也是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缘起南寺成为第六世活佛
  1944年3月2日,贺兰山南寺第五世迭斯尔德呼图克图(以下简称第五世活佛。备注:呼图克图即活佛)在南寺圆寂。1945年秋,青海塔尔寺色多活佛和内蒙古乌兰活佛来到南寺,南寺请色多活佛在登记的名单中确认第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色多活佛诵经观象一夜后说:“不在此名单中,应该再往西寻找。”这句话正应了第五世活佛圆寂前经常说他想去一趟嘉格荣寺的话。嘉格荣寺就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石门寺,是南寺属寺之一,第五世活佛生前曾去过几趟。南寺开始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瑞藏区寻找转世灵童。
  1946年阴历十二月十三日,贾拉森教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乳名拉嘎旺。当时南寺寻认转世灵童,按照宗教习俗逐渐把范围缩小到拉嘎旺和他的哥哥身上。最后拉嘎旺成为南寺第六世活佛。后来塔尔寺米纳活佛给第六世活佛授沙弥戒时在他的原名上又加赐“罗桑”二字,称为“阿旺罗桑丹比坚参”,译为“语自在善慧教法胜利幢”。后来取“坚参”二字做名字,并按蒙古式读法,译写作“贾拉森”。僧侣信众也直接称呼他为“贾拉森活佛”。

  ★求学路漫漫,执教内大成博导
  1958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的朋斯克等领导到南寺视察,建议已经12岁的贾拉森活佛应进入小学学习。贾拉森活佛随后进入阿拉善左旗蒙古完小读书。
  1963年至1966年,勤而好学、敏而好问的贾拉森活佛在阿拉善左旗第二中学读初中。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他继续求学的路途被阻断了。
  此时的南寺也遭到了巨大破坏。1971年,南寺庙宇全部被拆,成为一片废墟。没有寺院可归的贾拉森活佛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回到阿拉善左旗图克木苏木下乡劳动。
  70年代初,国家号召工农兵上大学1973年10月至1976年8月,贾拉森活佛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系学习,毕业后回到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担任编导。
  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贾拉森活佛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贺兰山南寺从1981年起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并恢复了法事活动。当时贾拉森活佛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但作为寺主活佛的他在这一年不顾学习繁忙,两次来到南寺,参与刚刚起步的南寺重建。此后几乎每年他都会回南寺去看看。
  1982年1月,贾拉森活佛因学业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83年10月至1985年3月,他到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进修。
  1990年农历七月初一,南寺建成30间歇山式屋顶的大经堂和9间平顶的赞康殿,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开光仪式。这一天,贾拉森活佛的学术和教研水平得到内大肯定,被评为副教授。对于贾拉森来说,这一天是一个终生都难忘的日子。
  1997年5月,贾拉森被评为教授。1999年,贾拉森去蒙古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并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从贺兰寺南寺活佛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博导,贾拉森走过了漫长而坎坷的求学路。他在蒙古语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成为内大重要的学科带头人,同时赢得了同事、学生、世人广泛的尊敬与爱戴。
  在贾拉森教授身上,还拥有一系列荣誉的光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佛教学校校长、内蒙古红十字会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管理佛教事务,发展佛教事业
  不同寻常的身世,使得活佛学者贾拉森在常人看来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可贾拉森活佛却对自己的这种双重身份看得十分淡定从容。
  在贾拉森活佛看来,当博导和做活佛是两回事,但二者并不矛盾。他说,信教是一个人的自由,当教授则是一个人的能力。他3岁时被寻认为转世灵童,成为南寺活佛,从小在寺院里学经,心灵里早已留下了向佛的这种向往。他同时又非常热爱自己在内大的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能力当教授、博导,就应该去当,并且做好自己的工作。
  2004年,贾拉森活佛担任了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佛教学校校长,佛教管理事务比以前多了起来。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佛教管理和用现代教育方式培养佛学人才的工作当中。但在时间上,他在内大工作和辅导博士生的时间更多一些。如今,贺兰山南寺著名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