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星期日

哈萨克斯坦发行成吉思汗硬币


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关注保护、发展、宣传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他们的做法与蒙古的历史和民族的自豪有着极大的关联。
    
制作以英勇抗击准噶尔汗国的侵犯,以少胜多为题材的电影,并邀请一些蒙古演员出演了剧中角色。还铸造和发行了100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面值的成吉思汗硬币。这种纯银硬币由波兰“Mint of Poland”公司承担铸造,从2008年开始发行。硬币的正面是成吉思汗骑在马上的英姿,并标有英文“CHINGIZ KHAN  1162-1227”字样。

哈萨克人和蒙古准噶尔人的战争
哈萨克汗国形成于16世纪末期。它的南边是希瓦布哈|。东面则直接面临着准噶尔蒙古。可以说自汗国建立起。它自身的安全形势便不容乐观。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哈萨克汗国建立至今二百余年。还真是没几天好日子过。汗国南方的希瓦布哈拉两大汗国都是夜郎自大和野心勃勃的封建穆斯林政权。汗国之间互相肆杀。都想吞并对方。并且一有机会就去进攻哈萨克各这种混战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导致相互之间的世仇关系很深。后来实力相对弱小的浩罕汗|成立。也快速的加入了地盘争夺战当中。就是在沙俄大兵压境之时各汗国还是念念不吞掉对方。看到一方有难幸灾乐祸无肯去救。这点上让沙俄利用这点占了大便宜。(很像是英国侵占印度的情形)相比较余下三汗国。萨克汗国苦难之处在于'的东面还有恶邻——准噶尔蒙古。准噶尔蒙古在康熙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噶尔丹兵败死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汗位。并派其弟策凌敦多布西征。征服了哈萨克汗国的头克汗。使哈萨克分裂为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三汗国。并均臣服于准噶尔。 妄阿拉布坦是从噶尔丹手中逃过性命。又趁噶尔丹出兵喀尔喀蒙古之际发兵占领了原噶尔领土。将噶尔丹遏制在布多无法西还。此后。策妄阿拉布坦还与满清康熙帝合作。彻底败噶尔丹并于三十六年向康熙帝献噶尔丹的骨灰。可以说也是雄才大略的主。

但身为蒙古人大汗策妄阿布始终是摆脱不东进中原地愿望。先是趁着西藏内乱出兵斩杀了拉藏汗。在全藏建立了统治。虽随即被满清击败。却失不渝又支持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然而满清正值康雍两帝交替。局不稳倒也是便宜了他。噶尔蒙古休养生息却又同沙俄搅和在了一块。在的到沙俄支持向东进攻清朝。向西进攻萨克。尤其是1723—1728准噶尔的策旺阿拉布坦遣精锐部队挑选哈萨克牧民季节转场马匹瘦的时刻突袭哈萨主要牧地。牧民四处奔逃。大量牲畜遭掠夺人员伤亡惨重。哈萨克汗国遭受了沉重的`击被称为哈克历史上大灾难。哈萨克汗国损失惨重。对古人可谓是恨之入骨。却为数十年后的一场酣战打下了埋伏。一个'大的民族必须有一批伟大的英雄哈萨克也同样如此面强大的准噶尔蒙古的入侵。哈萨克开始了持续了三十多年地抵抗。哈萨克全民族的战斗口号也从原先的“阿拉什”。变成了“阿布”。因为在这一时期哈萨族出现了一位著名地领袖人物——中玉兹大汗阿布。 三十多年的苦难就不去说'。

在隆二十年。满清以格登山战役为标志。取的第一次平定准噶尔的胜利。并派使臣前往玉兹阿布处。哈萨克汗国多苦多难各玉兹都在寻求强大的靠山。抵抗准噶尔部和南面的中亚三个汗|的进攻。对于满清的拉拢。阿布自然愿意归顺。这算是中原王朝同哈萨克汗的一次亲密接触到今日也不五十年。但是北面的沙俄帝国早在18纪初就已开始谋求在中亚的统治了。沙俄对外扩张地野心很大。在的大帝时代就有做四海的大帝的梦想。俄国已经拥有了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南下印度洋。而南下印度洋就要通过中亚地区。然后经阿富汗到达印度西海岸这样远征中亚就成了俄地国策。17-1718年彼的大帝曾经四次派遣远征队。远征中亚都遭到惨失败。但是并不灰心彼大帝出哈萨克草原才是通向中亚国的“关键的大门”。沙俄采用步步推进地方式缓慢吞噬着哈萨克原。1715年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左岸建立||梅什堡。1716年在鄂木河注入额尔齐斯河处建立鄂木斯克城堡。1718年立了塞米巴拉金斯克。170年靠近中国边界的斋桑泊西北建立了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清朝称为铿格尔图喇)。1738年在哈萨克草原西北建立了奥伦堡。沙俄地步伐一步快过一步。但此时哈萨克汗国但要面临着强大地准噶尔。自己内部同样也不稳定。想担任全哈萨克汗的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在反准噶尔联盟会上无理取闹。使会议不欢而散。三个玉兹分道扬镳。并相互猜疑敌对。一有机会就想吞掉对方地势力。给了沙俄可乘之机。小玉兹因为地理位置同俄国接近。最早与沙俄发生关系。阿布勒海尔汗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投靠沙俄。1730率部向沙皇宣誓效忠。阿布勒海尔汗和中玉兹的塞枚克汗关系密切。

1732年又向沙皇宣誓效忠时上他一起去共同做了宣誓。但引起了中玉兹内部的激烈反对。中玉兹的塞枚克汗世后。阿不勒班毕特苏丹继位。引起了小玉兹阿布勒海汗的不满而|兵。不再专门花大心思对抗离小玉兹较远的准噶尔部反准噶尔联盟名存实亡。中玉兹塞枚克汗去世后是由阿不勒班毕特汗和年轻的阿布汗共同领导。而东边的准噶尔部在沙俄的支|下继续向东西两个方向猛攻。170年年底噶尔丹策零汗(噶尔汗国正处于强盛时期一直对沙俄保持了高度警惕。对俄国人既斗争又联合。总算没让俄国力深入。特别是叶尼塞河源地区。使沙俄在那个时1吞并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行动彻底失败。不敢越雷池一步出动一支15万人的精锐军队带着俄国新式火炮大举入侵哈萨克。连战连胜。

同时也就是1741年起沙俄开全面修筑全长1890公里的奥伦堡碉堡线。把从乌拉尔河到古里耶;要塞到托博尔河一线全部连接起来。沙俄利用哈萨克人的困境迫使玉兹首领宣誓效忠俄国。但哈萨克人民根本不承认。亲自参加征服中亚战争的沙俄将军捷连季耶夫在其关于征服中亚的书中载在170年吉尔吉斯奇克林人俄国长期不重视这些“劣等民(百度)族”把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的名称搞混搞反了)宣布说:“只有阿勒海尔汗一个人当了俄国的臣民。他为此把儿子送往俄国。所以经'领到赏。但我们都不是俄国民”。17428月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再次宣誓。接着中玉兹阿不勒班毕特汗也宣誓效忠沙俄。就在哈萨克各部处于十分不利的危机之时。哈萨克出了一位著名的可汗。那就是阿布大汗。他勇地担负起领导抗击侵略的历史重任。大大推迟了沙俄吞并哈萨克的进程。在1723-1756年长达30多年的萨克-准噶尔战争时期不仅表现出他的军事天才。而且在清朝准噶尔和俄国的外交关系中显露出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1757年遣其11部各头人组成使团前往北京朝觐乾隆帝。乾隆帝颁发了册阿布汗的诏和给予优厚赏赐。并以中玉兹作为个哈萨克三玉兹之首。

阿布汗于1758。17591760连续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热河朝觐。积极配合清军进剿准噶尔部。同时促进了哈萨克汗国与满清的贸易往来。在阿布的影响下乾隆二十三年。大玉兹阿布勒比斯汗向追击准噶尔宰桑哈萨克锡喇之清军献马进表以归附。并声称愿“奋勉自效。永无二心。倍于左部”乾隆四十八年。阿布勒比斯卒后。乾隆帝令其子杭和卓袭爵。小玉兹的努拉里汗也于乾隆二十七年向清表示臣服。并于同年遣使与中玉兹使臣前往北京朝觐。乾隆四十巴年。又遣其子阿布责素勒坦入朝。乾隆帝设宴款待。并予以厚赐。此后哈萨克各部领不断入觐并接受册封。阿布汗拒绝了沙俄对其同样的册封。沙皇同样对清帝国给阿布汗的册封正式宣布不予承认。阿布汗曾出兵征讨曾多次侵哈萨克的中亚几个汗国以及西面伏尔加河一带的沙俄属卡尔梅克人。取的了重大胜利。由于对哈萨克民族的杰出贡献。整个哈萨克民的口号从“阿拉什”变成了“阿布”。哈萨克人和蒙古准噶尔人的血海深仇导致对其他蒙古部落也是毫不留情。177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尔扈特部三万千帐十七万老少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东归国。在沙俄的不断挑拨下。土尔扈特部在经过哈萨克草原时与哈萨各部发生了激冲突。在沙俄军队和哈萨克各部目的不同(沙俄为了坚决阻止土尔扈特部东归。哈萨克人为了向蒙古人复仇)的袭击下土尔扈特部损失大半。只有七万人回到祖国。 但是哈萨克各部也损失惨重两败俱伤。

1219年9月,15万人的蒙古军队进攻七河及锡尔河流域的城镇”。成吉思汗命令自己的儿子察哈台和窝阔台率领数万士兵围攻奥特拉力城。1219年秋至1220年春,成吉思汗的军队攻占了七河流域的城镇(碎叶川、巴拉萨衮、塔拉孜)以及锡尔河沿岸的奥特拉力、萨吾兰、吉恩迪、锡嘎那克及其他城镇,这些城镇的许多文化遭到破坏。在奥特拉力城,一座堪称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被焚烧。在完全征服了整个哈萨克大草原、中亚及现在的新疆北部之后,成吉思汗的军队又攻占了呼罗珊、阿富汗、格鲁吉亚及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1223年又打败了俄罗斯军队,将他们逼到了第聂伯河一带。1225年,成吉思汗返回了蒙古,将自己扩张的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时,他将充实了哈萨克民族成份的突厥诸部居住的广袤地域封给了长子术赤,剩下的分给了察哈台和窝阔台。分给术赤的地域最初被称为术赤部,术赤及成吉思汗去世之后,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三儿子窝阔台继位。而术赤(钦察大草原)的政权及其封地由次子拔都接管。于1235年在蒙古帝国的都城举行的封建权贵商议会上,“解决了征战欧洲的问题,为此而建立的军队由术赤之子拔都统领。”就这样,由拔都统帅的蒙古为帝国的军队于1240年长驱直入,攻打到了基辅。在金帐汗国的部族成分之中,原属术赤管辖的哈萨克部族是主体。确切地说,哈萨克中玉兹,小玉兹那些具有威望的部族是主体,大玉兹部族一部分也属于金帐汗国。 这时,居住在七河和现在的新疆北部一带(这是最初分封给窝阔台的领地,窝阔台称汗之后,就逐渐被兼并到了察哈台汗国)的乌孙、康居、葛逻禄、杜拉提等充实了哈萨克民族的氏族部落也臣属于察哈台汗国。

金帐汗国从13世纪开始分裂,所以在包括了哈萨克大草原大部分地区而建立起来的白帐汗国组成之中有后来充实了哈萨克民族成分的奇普恰克、康居、葛逻禄、乃蛮、克烈、阿尔根、阿尔钦等部族。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各汗国内部,以及白帐汗国内部的内讧和斗争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白帐汗国于15世纪分裂,形成了塔塔可汗国和乌孜别克汗国。最初,乌孜别克汗国主要统治着充实了哈萨克民族成分的突厥部族居住的地域。1428年,乌孜别克可汗巴拉克(他是白帐汗国最后一位出色的可汗)为其政敌所杀之后,白帐汗国就瓦解了,其政权转到术赤的小儿子昔班尼后裔阿布尔海尔汗手中,他掌握政权长达40年。这个汗国征服了中亚的锡嘎那克城、撒马尔汗城和布哈拉等城邑之后,阿布尔海尔手下臣民间的矛盾和分裂倾向趋于尖锐。在广阔地域上(钦察大草原)从事畜牧业的哈萨克族人民对阿尔布海尔血腥统治的愤懑和抵抗情绪日渐强烈。他们在克烈和贾尼别克苏母的率领下,举行了反对阿布尔海尔的暴动,率领哈萨克各部落迁徙到了臣服于蒙兀儿斯坦汗国的也克卜花可汗统辖的七河、伊犁河和塔拉斯河流域。而蒙兀儿斯坦实际上是在先前的察哈台汗国的基础(也就是它的继承国)之上建立起来的。察哈台汗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于14世纪开始激化,由察哈台汗国出身于杜拉提部族的大封建主阿米尔·博拉特西托特而登基的秃黑鲁·贴木尔最初在这个汗国的南部(现在的新疆南部)建立了蒙兀儿斯坦。而且,秃黑鲁·贴木尔进一步扩张了这个汗国的领土,实际上征服了先前属于察哈台汗国统治的所有地域。

哈萨克人迁回来时,蒙兀儿斯坦的统治者也先卜花汗(1429-1463)是察哈台汗国的瓦色尔可汗(1418~1428)的次子。他欢迎由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的哈萨克人迁至七河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也先卜花汗企图利用哈萨克人来对付乌孜别克可汗阿布尔海尔给自己带来的侵略危险。而居住在原先臣属于蒙兀儿斯坦地域的乌孙、杜拉提、康居、札剌亦儿等游牧部落当然更欢迎自己的同胞西迁归返。这部分西迁的哈萨克族人在巴尔喀什湖南部一带越聚越多,甚至连那些由阿布尔海尔统治的牧民们也逃到这一带定居,察哈台汗国的蒙古人也迁向这一带。这样,哈萨克族人口增至20多万。阿布尔海尔惧怕哈萨克族人建立汗国。强盛起来后便向蒙兀儿斯坦发起了进攻。在这次战斗中,阿布尔海尔突然死去(1468年),实际上哈萨克汗国已先于1456年形成。这个汗国一方面致力于与蒙兀儿斯坦结盟,巩固自己的政权;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收复留在乌孜别克汗国的大片土地及商业城邑(锡嘎那克、萨乌兰、塔什干等城)。阿布尔海尔去世之后,其后代忙于争夺汗位,由克烈依部的贾尼别克可汗率领的哈萨克各部落为了夺回自己的故土,开始迁回已属乌孜别克汗国的领地。在这种情况下,被挫败的阿布尔海尔的继承人恰依克海达尔将哈萨克人原来的土地丢给他们,向中亚、马吾热那黑儿方面迁徙。哈萨克汗国的领土达到包括东起七河,西至乌拉尔山脉,南起增什十城,北至叶斯木的广袤地域,汗国人口剧增。哈萨克汗国的创始人贾尼别克汗和克烈可汗的生死年代不详。他们是当年白帐汗国1361~1380年间著名可汗厄热斯(乌鲁斯)之孙,1423~1428年间的勇猛可汗巴拉克之子。这一点说明哈萨克汗国实际上就是白帐汗国的延续。

在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时期(1509~1523),汗国发展成为人口逾100万,军队士兵已达30万的强盛国家。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哈萨克汗国的领土,为夺取锡尔河流域的城邑,而与乌孜别克可汗恰依巴尼的后代征战。1513年,他居住在哈提哈力地方时,为了从赛拉姆统治者卡塔别克手中夺回赛拉姆城和塔什干城而出征。并与取代蒙兀儿斯坦而建立的色黑德叶汗国的可汗赛德商议建立共同抗御塔什干统治者苏依内西的联盟。因出自这个缘故,中亚当时的历史学家,出自于杜拉提部族的穆哈默德·哈依达尔记载:“在哈萨克可汗和苏丹们之中,还没有人像哈斯木汗那样威严而神圣。”在哈斯木汗时代,哈萨克汗国形成了第一个法律,即《哈斯木汗法典》。1538年取得哈萨克汗国权力的哈斯木汗之子哈克那扎尔汗卓有成效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直至1580年。但是,随后继位的齐哈依汗的统治却没有能延续多久。在塔吾克汗时期(1582~1598),哈萨克汗国的控制范围已顺利到达了土耳其斯坦、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城邑。但是,哈萨克人在攻打布哈拉城的战役中受挫,塔吾克汗身负重伤。在塔吾克汗的继承人额什木汗时期(1598~1678),哈萨克汗国向锡尔河流域的城邑和塔什干统治地域扩张。喀什木汗不仅继承了《哈斯木汗法典》,而且还补充和完善了法典内容,制定出了人们至今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额什木汗习惯法》。

在杨吉尔汗时期(1628~1652),准噶尔封建贵族频频入侵哈萨克汗国。杨吉尔汗为了抗击准噶尔贵族的进犯,一方面与撒玛尔汗统治者贾拉昂托斯联盟;另一方面又致力于与蒙兀儿斯坦联盟,两次派遣使臣前往。杨吉尔汗的儿子头克1680年继承汗位之后,将可汗宫殿建立在塔什干城,有效地统治着哈萨克人民,并与布哈尔汗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他团结哈萨克各玉兹的毕和苏丹们,进一步巩固了汗国政权。在些期间,头克汗致力于用法律来管理汗国,在先辈们制定的《哈斯木汗法典》和《额什木汗习惯法》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七项法典》。由于汗国内部执法严谨,团结和睦,同时加强了对外防御,所以在头克汗时期,哈萨克人民卓有成效地抗击了准噶尔浑台吉噶尔丹策零于1681~1685年间发起的进攻。 也就是说,在头克汗时期(1680~1718)哈萨克汗国击退了准噶尔贵族的进攻,巩固了政权。除此之外,还控制了一部分柯尔克孜人和卡腊卡拉帕克人。据记载,头克汗甚至将自己与苏丹和波斯王相媲美。但是,头克汗去世之后,哈萨克可汗苏丹们之间产生内讧,互相争夺王位,汗国力量从此削弱了。

与此同时,从1722年冬至1723年春,哈萨克汗国遭受了空前的大灾难,真可谓雪上加霜。时刻等待着天赐良机的准噶尔贵族们认为击溃哈萨克汗国,侵占哈萨克土地的良机已到。于1723年春由苏皖·热布丹率重兵突然向哈萨克人发起进攻。派往前线的部队由噶尔丹策零和策坦等勇士们率领,他们残无人道地抢劫哈萨克人的村庄,杀戮哈萨克人。四散逃命的哈萨克人咒骂无力组织民众抗击侵略者的可汗苏丹,开始远走他乡异邦。准噶尔贵族和哈萨克族之间的战争虽然从1723年一直延续到1756年,但哈萨克人民始终没有被消灭。哈萨克人民在本民族的英雄勇士们的率领下(大玉兹沙伯热克、中玉兹的哈班巴依、包葛巴依、小玉兹的塔依拉克等),从战争一开始就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战。在这些英雄勇士们和大玉兹的托列毕、中玉兹的哈孜别克毕和小玉兹的艾依铁克毕等人的倡导下,哈萨克族三个玉兹的可汗苏丹们于1728年年聚集在西门凯特附近的奥尔达巴斯山上,决定建立共同抗击入侵之敌的联盟,并推选小玉兹可汗阿布勒海依尔为哈萨克军队的指挥,而由哈班巴依率领的,且有著名勇士们组成的部队则是哈萨克军队中真正在前线作战的部队。在1728~1730年间,哈萨克军队数次沉重地打击了入侵哈萨克地域的准噶尔军队,从中玉兹和小玉兹的许多地方赶出了准噶尔军队,捍卫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故土,保卫了民族尊严。在哈萨克人民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中玉兹的年轻苏丹阿布贲登上了历史舞台。最初,他亲自参加了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以自己的勇猛机智受到人们的关注。

1731年,小玉兹可汗阿布勒海依尔臣服了沙俄,而且还挑唆大玉兹、中玉兹的可汗苏丹们与自己一道盟誓投靠沙俄。但哈萨克中玉兹是有尊高威望的苏丹阿布勒曼别提、阿布贲等没有响应。看到他们没有去,中玉兹可汗赛莫克也没有参加盟誓。而大玉兹地域的大部分哈萨克人这时已受到准噶尔贵族控制。在这种危难关头,抗击准噶尔贵族入侵的重任就落在了哈班巴率领的人民英雄勇士和由阿布勒曼别提、阿布贲率领的具有威信的苏丹们的肩上了。1734年,中玉兹可汗赛莫克去世,阿布勒曼别提被推举为可汗。但是,阿布勒曼别提只是名义上的可汗,中玉兹真正的统治者是阿布贲。为了抗击准噶尔贵族的入侵,他将哈萨克族三个玉兹的统治者和勇士们聚集在了自己的身边,同他们以诚相见,和睦相处,并肩作战,并组织了一支威震天下的骑兵部队。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他使人民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勇猛过人、智慧超群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指挥家、军事家。关于李的历史记载,不仅见于哈萨克人民18世纪的民间英雄史诗,而且还见于中国、俄国和其他相邻国家的历史档案中。

根据阿布贲的后代,19世纪的哈萨克族学者乔汉·瓦里汉诺夫的文章《阿布贲》记述,18世纪:“据所有派遣到哈萨克汗国的俄国使臣们说,那时,谁是真正的可汗并不重要。熟知哈萨克汗国情况的铁富可列夫说:“阿布贲苏丹是哈萨克权贵中最富于计谋和威望的人,”铁富可列夫是沙俄征服了哈萨克小玉兹可汗阿布里海尔时派遣的使臣。 清政府为了彻底平定中国西部准噶尔贵族的叛乱派去了大量的军队。当清政府的军队到达蒙古人和哈萨克汗国交界处时,他们首先与阿布贲苏丹取得了联系。清政府宫廷历史档案记载和哈萨克民间英雄史诗以及历史传说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推测,准噶尔贵族向哈萨克汗国发起大规模进攻始于1723年。到了1728~1729年间,这场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到了1745年,准噶尔贵族的首领噶尔丹策零死了之后,他们为争夺权力而产生内讧。在权力争夺之中占了上风的拉玛达尔加登基之后,曾与他争权夺利处于败势的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投靠了哈萨克中玉兹的阿布贲可汗。决心巧妙地利用准噶尔贵族之间的矛盾,通过让他们自己攻打自己的妙计来削弱他们的力量,分化瓦解他们的阿布贲苏丹拒绝了拉玛达尔加关于遣迫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的请求。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于1752年从阿布贲苏丹身边回到了准噶尔之后,杀掉了拉玛达尔加,达瓦齐升至浑台吉之尊位。之后,阿布贲苏丹又巧妙地利用了达瓦齐和阿穆尔沙那之间的矛盾,帮助阿穆尔沙那和他的邦任胡阙依特台吉班居尔,出兵攻打准噶尔西部边境。

实际上从1745年开始,哈萨克军队开始进行反攻,到了1752~1753年间,则进入了决战阶段。1754年5月,乾隆皇帝为了彻底平定准噶尔权贵发动的西部(现在的新疆)暴乱,从两个方向派出军队进行讨伐。之后,阿布贲苏丹率领的哈萨克军队的反攻更加猛烈。1754年10月,阿布贲苏丹联合阿穆尔沙那攻打达瓦齐的主力军——巴特玛齐林和叶林从等人的万人部队。齐心协力向达瓦齐(准噶尔贵族)的主力集结地伊犁发起进攻时,首先扫荡了博尔塔拉一带。实际上,这时准噶尔贵族的军队受到了夹击,东边是节节逼近的清朝军队,西边又是步步为营的哈萨克军队。清朝军队平定了达瓦齐贵族后(1755)向哈萨克边境的军队发出了如果哈萨克人不臣服也不与他们为敌;如臣服,就与他们的苏丹可汗们接触,给他们以尊重和权力,让他们安居原地的命令。在另一个命令中则令部下:“……与哈萨克人取得联系,臣服与否是哈萨克人的自由,军队只镇守边防,不能越境侵犯他们”。

在哈萨克苏丹可汗们之中,首先与清朝军队指挥谋面的是阿布贲苏丹。清朝派去消灭阿穆尔沙那的军队指挥,决心按照可汗之令消灭曾经投靠哈萨克人的阿穆尔沙那。1756年,乾隆皇帝要求阿布贲苏丹不再帮助阿穆尔沙那,并逮捕他。已觉察到阿布贲会将自己逮捕起来的阿穆尔沙那又返回了塔尔巴哈台举行暴乱。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反而加速了自己的彻底灭亡。清政府为消灭阿穆尔沙那于1757年6月7日在阿亚阔孜会见了哈萨克中玉兹可汗阿布贲派遣他到依连哈布尔哈(由伊犁将军兆惠率领)清朝伊犁参赞大臣富德那里。而且还给乾隆皇帝书信一封:“哈萨克汗阿布贲……为首之人,自应主张。我等自臣祖客什木汗扬吉尔汗以来,从未得通中国声教,今祗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暨臣属,靡不欢忭,感皇仁。臣阿布来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慕中国大皇睿鉴。随具表示并进马四匹,遣使享集噶尔等11人朝觐”。1757年秋天,由富德率领的前去追剿阿穆尔沙那的清朝军队到达哈萨克大玉兹所属地域时,大玉兹统治者艾布勒依孜汗和托列毕等表示将率部臣服于清朝。中玉兹和大玉兹归顺之后,从1762年起哈萨克小玉兹也派遣使者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关于哈萨克族三个玉兹派遣使臣的问题,《清高宗实量》、《新疆简史》都有所记载。当时,哈萨克使臣们都从哈萨克大草原的东部通过叶尔齐斯河到乌梁海,再由现在外蒙的乌拉斯台去北京觐见。返回时也多经过这条路。他们执使臣呈文,并受到相应的礼遇。清朝政府和哈萨克三个玉兹可汗苏丹们之间往来的增加,也促进了商业贸易。1757年7月22日,阿布贲可汗谒见了清朝军队的统领兆惠,讲了关于在乌楞格尔举办贸易集会一事。而兆惠则认为乌楞格尔不合适。

从1758年7月起,同意在依连哈布尔哈及迪化为哈萨克人专设贸易场所。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建立了哈萨克人所需的绸缎、棉布、茶叶及其他商业贸易点、交换点,并制定了买卖方法。并表示要从哈萨克人那里多买一点军马和农用役马。“据象努山这样的人禀报,哈萨克人哈班巴依……赶着300多匹马于9月17日到达迪化做生意” 。这一类记载可以说明哈萨克人当年,即1758年就开始向这里派遣商业驮队。据史书记载,伊犁一带从1761年开始、塔城一带从1764年开始哈萨克人就在以上两地进行着自由买卖。据兆惠和其他人禀报,哈萨克商人甚至通过吉尔吉斯到了现在的南疆(喀什)一带。这一时期,清朝政府与由阿布贲汗为首的哈萨克可汗苏丹们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了,据宋倭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记载,阿布贲汗于1757年与参赞大臣富德见面之后,“于1759年派养子在厄热斯到北京入觐”,从1760年又派都拉提胡力去热河。“阿布贲统辖44个部落,生活在阔克切山脉附近的游牧民族之中,距伊犁三个月的路程” 。“阿布贲之子瓦力苏丹1769年进京入觐,1782年称汗。

阿布贲的另一个儿子艾迪力(王公)曾于1773年谒见皇帝,并统辖着乌孙二十五个部落。他们居住在距伊犁几日之遥的地方” 也就是说,我们从清朝宫廷文书记载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新疆简史》中了解到有关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人与清政府之间往来日益增强的许多史料。当时,(18世纪中叶至末期),阿布贲可汗的政权范围并没有局限在哈萨克中玉兹之中,而是扩展到了大玉兹的一部分部落之中。有关他的儿子艾迪力掌管乌孙25个部落的记载就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大玉兹可汗艾布勒波依孜家族人员前去觐见皇帝,以及其政权范围等方面的记载。他于1764年派遣了由沙依别克率领的使团前往北京。在他的孩子们中间,1768年是阔格岱、1783年是哈岱、1786年是阿哈岱、1790年是阔格岱先后去了北京。而这个阔格岱当时是哈萨克中玉兹12个阿巴克克烈的首领。清朝政府与阿布贲为首的哈萨克中玉兹、大玉兹可汗苏丹们之间的往来频繁,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一切都为早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的统治而离乡背井,然后在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因遭受准噶尔贵族的抢劫、侵扰而无法返回故土的大玉兹及中玉兹哈萨克族人民逐渐返回故土创造了条件。中国哈萨克族人民现在居住着的新疆北部和东部一带曾经是与哈萨克民族有着渊源关系的古代部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据中国史书记载,天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脉、准噶尔盆地以及伊犁盆地都是与哈萨克民族的渊源有着密切关系的突厥、突骑施、克普恰克、基马克、阿尔根、乃蛮、克烈、蔑儿乞惕、札剌亦儿、弘吉剌惕、瓦克等部族的故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已各自成为强悍部族的乃蛮、克烈、蔑儿乞惕、札剌亦儿、弘吉剌惕、瓦克等都是曾在现在外蒙古的鄂尔浑、吐拉、塔木尔河流域、杭盖山至阿尔泰、塔尔巴哈台山脉及叶尔齐斯河等地居住生活的突厥部族。当时,已开始迁徙的哈萨克部族就来到了西部及北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与他们有相同语言、风俗习惯的突厥部族生活在一起。

从1750年起哈萨克人民就开始考虑迁回自己故土的问题。特别是乃蛮、乌孙、克烈、瓦克等部族已开始返回伊犁、塔尔巴哈台、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实际上这并不是迁移到新的居住地,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返故土家园。据中国史书记载,哈萨克中玉兹当时曾居住在伊犁西北部一带,后迁至东北部。1755年,在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暴乱时,又迁移到叶尔齐斯河北岸一带居住(《清高宗实录》)。看来当时一部分乃蛮人曾居住在大玉兹地域,而且史书记载:“大多数乃蛮人居住生活在塔尔巴哈台一带,叶尔齐斯河上游和靠近中国边界的地方”。据《东方五史》一书的作者,曾长期生活在哈萨克族人民当中的塔塔尔族史学家库尔班艾力·哈里迪记述,在哈萨克族人中最先迁徙的是乃蛮部族所属的克宰依部落,他证实了克宰依人是于1757年迁到阿亚阔孜一带的这个事实。这一年,哈萨克人和蒙古人达成了“玛柯协议”。

《新疆史略》一书的作者,曾经在伊犁任将军的宋俊在1807年撰写的文章中记述,哈萨克人迁徙到塔尔巴哈台一带已有40年了,这一点证实了哈萨克人是于1750年年末至1760年年初迁回塔尔巴哈台一带的。从时间上证实了《东方王史》一书所载情况的正确性。库尔班哈力·哈里迪记述道,继《马木尔苏和约》之后,哈萨克人涉过阿亚阔孜河,向阿拉湖、宰桑及塔尔巴哈泰山脉一带迁徙。就这样,哈萨克人向东部的塔尔巴哈台、阿勒泰,向东南部的伊犁一带迁徙更趋频繁。据1762年被命名为伊犁将军的蒙荣等人的报告称“在明年春季,不得不严禁那些越过卡伦放牧牲畜的哈萨克人”(《高宗皇帝宫廷志》)。1766年4月17日,清朝照会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哈萨克族人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惧劫掠,情愿内附者,即行收留。……现在,由塔塔尔巴依率领的人们已到贾鲁一带居住,今后再迁徙的人们可以安置在贾鲁一带”(《高宗皇帝宫廷志》)。1767年8月间,清王朝通知阿布贲汗,哈萨克族牧人可以到伊犁等地居住放牧。因而当时就有臣属于阿布贲汗的300户哈萨克人迁徙到塔尔巴哈台地区。大玉兹乌孙哈萨克人也在18世纪60年代起迁归伊犁地区。在当时,根据清王朝体制,除了现在的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之外,所有的县府都归乌拉斯台平定边塞左大将霍布达参谋丞相管辖。因此,十二个阿巴克克烈部落所属的千户人家于1770年(乾隆35年间)先搬迁到了吉木乃霍布克沙热一带,后来陆陆续续分散到属于阿勒泰地区的其他县和塔尔巴哈台一带定居,一部分乃蛮部落也随他们一道来到这儿。乃蛮部落的大部分先是迁徙到塔尔巴哈台一带居住,其中的克宰依部虽然起初在托合达——巴尔勒克山一带,后来又在塔尔巴哈台居住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当后来乃蛮部落的其他各部陆续来到这里,部分阿巴克克烈部落也定居在属塔尔巴哈台的托里县境内时,克宰依部又开始迁徙。一部分人经博尔塔拉,另一部分人经尼勒克、新源,最终都在伊犁地区所属地界定居。这次迁徙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十几年才告结束。

十二个分支的阿巴克克烈依由玛莫尔别克率领与部分瓦克部落到塔尔巴哈台的托里一带定居正是1864年,这年正是中国和俄国鉴定边界条约的时期。据史书记载,在鉴定边界条约时,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克宰依部全部表示愿归属中国。当时的克宰依部台吉胡达依莫尼德、部落头领萨山、白叶克等人率领3000户人家归属中国。只有以昆包拉提为首领的一个百户部落由于居住在中国境外而归属俄国。由昆包拉提率领滞留在俄国境内的克宰依部,共130户,513人,于光绪26年返回中国,在克宰依部斯兰木江管辖的地域定居。在中国通过谈判方式从沙皇俄国手中收复伊犁时,也就是1882~1883年间,正好克宰依部落也从博尔塔拉迁徙到伊犁。沙俄虽然煽动他们到俄国境内定居,但没有起到作用。当边界勘定时,生活在沙俄统治区域的哈萨克、维吾尔、回等民族纷纷迁往属于中国版图的地域。

据史书记载,当时居住在伊犁地区的哈萨克人,仅克宰依部就有3000户,大小首领达20多人。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清王朝平定准噶尔贵族暴乱之后,册封了归顺的哈萨克三个玉兹,尤其是大、中玉兹中的可汗、苏丹。在以前的准噶尔和哈萨克边境地区建立了边境哨卡,有永久性的,也有临时性的,并且允许哈萨克牧人到哨卡一带放牧、定居。对于归顺的可汗、苏丹以及谒拜的哈萨克人都予以热情接待,并馈赠大衣、珍宝等。对于他们的内部事务绝不参与,只是对外部事务加以管理。有时派人巡视边界城堡,征集役畜等。据不完全统计,1757~1809年间,清政府就册封八人为可汗,15人为公,32人为台吉。这些人多数本来就享有哈萨克各玉兹所属各个部落的可汗、苏丹等殊荣。就拿阿布贲汗来说,他早在1730年,也就是艾布勒曼别提可汗健在时,就已经是哈萨克中玉兹里享有崇高威望的苏丹。当时的沙俄皇帝或准噶尔人,都愿意同阿不贲而不是艾布勒曼别提可汗建立联系,认为阿布贲才是真正的可汗。当他升到艾布勒曼别提的尊位之后,就不仅仅是哈萨克中玉兹的可汗,而是成为打击准噶尔侵略者而组织起来的全体哈萨克族人民武装力量的总指挥。阿布贲拒绝了沙俄册封的可汗爵位,斩钉截铁地以“人民早已推举我为可汗”作为答复,当1771年清政府册封可汗爵位时,他欣然接受了。1790年,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部落的贵族阔格代到北京接受了清政府授予的王公爵位。根据库尔班艾里·哈里迪的著作《东方五史》,阿尔根部落贵族阿勒亭沙热也被授予可汗爵位。

1781年,阿布贲可汗去世后,中玉兹的团结遭到破坏。北方各部推举他的大儿子瓦里为可汗,并得到沙俄政府的承认。而南方各部(乃蛮部落)推举汉霍加为可汗,也得到了清政府的承认。而瓦里可汗并没有断绝与清政府的往来,而且他本人曾在1769年去北京谒拜清朝皇帝,后来又派他的儿子前去谒拜。所以,1821年瓦里可汗去世之后,他的次子艾布勒(胡伯多拉)派兄弟江托前去北京请求册封可汗爵位。清政府于1823年册封他为承袭汗爵,“并敕合一切事宜均听从伊犁将军和塔尔巴哈台参事指示”,同时,伊犁领队大臣乐善奉命前往敕封艾而勒为中玉兹汗,并赐祭其父瓦里汗。在临近目的地约70公里处,沙俄军队阻截了前来迎接的艾布勒一行,不让他同清朝官员见面,从而使封汗典礼未能举行。对这种无理行为十分不满的艾布勒(胡伯多拉)派兄弟沙热拜去清朝皇帝那儿领回了汗爵。阿布贲汗的后代与清政府间这种和睦关系是阿布贲可汗的遗嘱中所期望的。据阿布贲可汗之曾孙,19世纪中叶哈萨克历史学家、学者瓦里汉诺夫记载:“愈与中国交往,阿布贲可汗就愈公开拒绝与沙俄建立往来关系,……并告诫后代多与中国来往”。也就是说阿布贲可汗去世后,业已内部分裂的中玉兹,不论南部的乃蛮等部落的可汗汉霍加,还是北部的阿尔根等部落的可汗瓦里及继承其位的儿子艾布勒,都是受到清政府册封的,而且都与清政府保持和睦关系,这正是阿布贲可汗遗嘱里的结果。

新疆的哈萨克族人民正是这样逐渐回到自己世代生息的故土。最初,他们到伊犁(博尔塔拉在当时属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定居,行政上属伊犁将军管辖。清朝政府通过伊犁将军,还有哈萨克各部落贵族、首领和毕们来管理人民,并册封这些人为王、公、台吉、乌克尔台、扎、楞、赞格等大小爵位。现在的阿勒泰地区,在当时从地理上属科布多参事管辖,他所管辖的地域的西南部经额尔齐斯河与塔尔巴哈台相连。1790年,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贵族库库岱公前往北京朝见乾隆皇帝,被册封为公时才18岁。库库岱公和他的后代阿吉、哈斯木汗、杰恩斯汗、艾琳等将阿巴克克烈部落整整统治了约160年。但清王朝并不只是依靠一个公来管理阿勒泰一带的哈萨克人,而是根据哈萨克族人的古老习俗推举了四位毕,依靠他们来管理这些由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和部分由乃蛮部落组成的人。在18至19世纪中叶,乃蛮部族的克宰依部落,还有其他一些像朵尔特吾勒、喀喇克烈联盟的部落,以及阿巴克克烈部落的一些人和部分瓦克部落的人们来到塔尔巴哈台定居。据史料来看,克宰依部落曾于1758年到1860年间一直生活在塔尔巴哈台一带。即现在的额敏县、托里县和裕民县境内。

到正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地名就是以当时的克宰依部落的称谓和著名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到1860年初,现在的新疆地区发生了农(牧)民暴动。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命运的哈萨克人民也积极投身到这场运动中。在伊犁、阿勒泰、塔尔巴哈台等哈萨克人聚居的地区,除了全民参加这一暴动外,还有乃蛮、阿巴克克烈等部落也不断涌入这一地区而发生草场土地纠纷,这使得克宰依部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百年家园再次迁徙到博尔塔拉,继而进入伊犁地区。这在以前的章节已讲述过。克宰依部落同祖祖辈辈就生活在伊犁地区的哈萨克大玉兹乌孙部落,以及当地的维吾尔、回等各族人民都加入到了反抗清朝统治的农牧民暴动中去。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哈萨克族勇士,如阿勒泰地区高举英雄贾尼别克族旗帜的阔别西勇士、塔尔巴哈台地区高举英雄哈班巴依旗帜的艾得力别克勇士和博尔塔拉、伊犁一带高举英雄叶山格力德旗帜的哈力汗巴依及齐德勇士们。

哈萨克族大玉兹乌孙部落重返伊犁是从1750年底开始的。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七河、伊犁一带就是古代乌孙的故地。以哈萨克族系谱来看,乌孙不仅是大玉兹部族,而且是整个哈萨克民族的核心部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1864年暴发的伊犁农民暴动中,哈萨克人民就不仅仅只是参与,而且在暴动后参与建立了“苏丹汗国”,以反抗沙俄侵略者。长期以来就企图侵占伊犁地区的沙俄侵略者,看到农民暴动后建立的“苏丹汗国”就虎视眈眈地寻找时机想侵占伊犁。沙俄西伯利亚总督因而拒绝了清政府伊犁将军孟旭提出来的“取得俄国军队的帮助,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要求。1869年冬初(同治八年),沙俄军队侵入我国馁定(亦称大麻扎尔,现属哈萨克斯坦),抢劫了当地克宰依部落的25000头牲畜。为此,伊犁地方政府派人去沃尔泥(现在的阿拉木图市)打官司,要求沙俄赔偿。

1871年春,曾因不堪忍受沙俄殖民统治而起来反抗,最终失败了的哈萨克首领塔扎别克,写信给“苏丹汗国”政府,表示愿意率领自己的部落迁徙回归。觉察到这一点的沙俄军队企图在深夜包围塔扎别克的部落并抓获他。然而塔扎别克最终突破包围,率领部落迅速向伊犁地区迁徙。据史书记载,这次迁徙中大玉兹乌孙部落阿勒班、苏万等部近千户人家,到了中国境内伊犁巩岛留县定居。借塔扎别克事件,1871年5月沙俄军队进攻了中国伊犁地区,但在一开始就遭到伊犁地区各族军民的迎头痛击。苏丹汗国政府起初也站在人民一边。当沙俄军队在1871年7月侵占了馁定(现霍城县)和伊宁市的时候,哈萨克族克宰依部落最后一次英勇地打击了沙俄军队,然后翻越阔格切山向博尔塔拉一带撤离。投降于沙俄军队的苏丹汗国的阿拉汗,将塔扎别克送交给沙俄军队,至今在哈萨克民间还流传着塔扎别克反抗沙俄统治,将苏万部的千户哈萨克人带回古乌孙家园的英勇事迹。

1881年,在签订《中俄条约》并经过七年的外交斗争后,中国收复了伊犁地区。撤离到博尔塔拉的克宰依部落在胡达依莫德台吉、萨山、巴叶克、柯得尔巴依等首领们的率领下重返伊犁。当时在克宰依部落中不仅流传着关于这些首领们的英勇壮举,而且关于著名人物巴拉盼、木色尔巴依和哈力汗巴依、齐德等勇士英雄们的美好传说也广为流行。1883年,清朝政府批准建立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省。哈萨克人聚居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再次被伊犁将军管辖。但是这时的伊犁将军只能管辖这两个地区,而不能像从前那样统辖整个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人则由科布达参赞大臣管辖。臣属于伊犁将军的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哈萨克人虽同属一人管辖,但在取得爵位的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伊犁的克宰依和阿勒班部落设有台吉一人,乌克尔太十二人,恩格岱十二人,还有众多的赞格和五十户长。而塔尔巴哈台的部落中只设台吉一人,乌克尔太四人,恩格岱四人。受到科布达参赞大臣管辖的阿勒泰地区比较特别,在哈萨克人中设立了一位王公,并推选了四位毕。据有的史书记载,阿勒泰地区的十二分支阿巴克克烈各分支均设一名乌克尔太。

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军阀统治时期,仍然基本依照清政府所封的爵位册封哈萨克贵族和大小部落首领。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新疆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1911~1912),伊犁一带的哈萨克族千户长率领人民坚决支持这场革命。新疆省政府于革命后建立的伊犁革命政府的代表在塔尔巴哈台举行了谈判,杨增新提出了统一管辖新疆的协议。新疆省和伊犁将军分管新疆不同区域的状态就此结束。在1912年和1919年,先是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后是阿勒泰地区先后被纳入新疆省的统一管辖之内。袁世凯称帝时,曾册封阿勒泰哈萨克族人的最高统治者艾琳为郡王,吾木尔泰为公,马米和札克里亚为贝子。

但是,无论是清朝政府,还是新疆省政府对哈萨克贵族和部落首领的历次册封,都无法阻止哈萨克族人民为争取自由而进行的反抗。而统治集团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个关系到民族利益的斗争。哈萨克族人为争取自由平等,掌握自己的民族命运进行过形式多样的反抗斗争。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风风雨雨,反对过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的专制统治,参加过三区革命,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人民才有了的和平、幸福与其他民族平等生活的权利。这一切的确来之不易。回忆一下哈萨克人民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所经历的深重灾难就能看清这一点。

没有评论 :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