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星期四

蒙古国传统文化与文字改革

巴音吉日嘎拉


[内容提要] 本文从蒙古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其文字的沿革、频繁改革的缘由,以及蒙古国在文字改革方面当前面临的选择和趋势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蒙古国具有文字改革的传统;其改革是为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蒙古国当前面临三种不同的选择,即:一是要恢复回鹘体蒙文;二是要继续使用西里尔蒙文;三是要选择拉丁化蒙文。三种选择各有利弊;结论为: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现在使用的西里尔蒙文。

[关键词] 蒙古国传统文化;文字改革;西里尔文字

[分类号] H5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ISSN1000-5218(1999)-03-0008-0012



蒙古国传统文化即游牧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是仅仅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依赖自然依赖经商作为补充的经济,要求生产者必须协作生产协作经商。否则游牧经济很难抵御“黑灾”和“白灾”以及战争,很难达到经商补充之目的。这种经济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不稳定性。[1]而蒙古文字作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作为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同时也作为该民族文化载体,是适应游牧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创造并得以使用起来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极富有适应性和变化性。在游牧民族那里特别注重文字的工具作用,而经常忽略文字的文化载体作用,他们根据文化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文字进行改革。[2]本文从蒙古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其文字改革的原因和趋势。
一、蒙古文字的沿革

据蒙古史料记载,圣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命令回鹘人塔塔统阿创造了回鹘体蒙文;据说,通过这个文字写下了著名的《蒙古秘史》。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命令国师八思巴创造并推广了八思巴蒙文。[3]外蒙古于1921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取得人民革命胜利,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后,为了巩固革命成果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需要,1925年在蒙古人民革命党“四大”上提出了文字改革问题。但当时并没有说要改换文字。1930年4月蒙古人民革命党“八大”作出了使用拉丁化文字的决定。但试用一个阶段之后没有获得成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学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源地——苏联的经验,在更好更直接的接受先进思想的条件下,改用拉丁化文字的决定显然无法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因而于1941年3月25日又成立了以曾·达木丁苏仍、沙·鲁布桑旺丹等专家为首的用西里尔蒙文替代回鹘体蒙文的文字改革委员会[4]。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于1946年1月1日起蒙古人民共和国各种报刊公文正式启用了西里尔蒙文。截止到目前,这一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的影响,蒙古社会内部掀起了摆脱苏联的影响,在经济上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向私有化、向市场经济过渡;在政治上提倡民主、人权、多元化思想和实行多党制;在精神文化领域里恢复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浪潮。[5]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1990年6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作出了《关于组织全民学习传统文字的活动》的决定,并成立了在国家公务中使用传统文字的指导委员会。199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小呼拉尔作出了从1994年起国家所有的公文正式使用传统文字的决定。但这一决定时至今日还未能得到实施。即使在小范围内得到实施也见效不大。蒙古国经过几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尤其对蒙古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时,发现苏联化的教育体制并非完美无缺[6]。意识形态化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建立民主国家的要求。从苏联化的教育体制中首先应当放弃的是教学中的意识形态化的因素。其中作为起着高等院校中心血站作用的图书馆馆藏社会科学方面的蒙文书籍,几乎都是马列主义论著。这已经成为民主改革的巨大阻力。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绝大多数书籍全是英文书籍,而大学生们无法利用这些书籍。因此要求所有的大学生必须在专业水准上掌握英语。因为英语是了解世界的大的明亮的窗口。结合这一需要,1997年9月由鲁·宝勒德[7]、拉·巴达木达木丁、其·赛汗比利格、米·其米德策仍、扎·宾巴道尔吉等五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联名起草并向国家大呼拉尔提交了“关于在蒙古国国家公务中使用拉丁化文字”的决议提案。该提案称,从2001年起正式使用拉丁化文字。其中其·赛汗比利格委员,是1998年5月刚刚上任的蒙古国政府成员、教育部部长[8]。

二、频繁提出文字改革的缘由

每当出现社会重大变革时期,蒙古人总要把自己使用的文字进行一番改革。这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呢?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除了蒙古族以外其他游牧民族也有类似的情况。众所周知,游牧经济作为单一的经济“始终处于动荡迁徙之中,肉酪皮毛可以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9]。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甚至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既保持游牧经济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首先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根据文化环境的改变对其文字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求得发展。这是一个民族求得生存发展的特殊方式,是一种不甘落后的民族危机感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每当出现社会重大变迁的时候游牧民族就像选择新的牧场一样,选择新的,他们感到更先进的文化环境。其文字也因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成吉思汗时期创造回鹘体蒙文,是为了便于统一蒙古各部落和对各部落的统治。忽必烈时期创造并推广八思巴蒙文,是为了便于统治中原及更广阔的地域。蒙古人民共和国自1946年1月1日起使用西里尔蒙文,是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走在人类发展前列的苏联的经验。而现在准备改用拉丁化蒙文是为了赶上和适应世界发展潮流。按蒙古国人的说法“掌握英语,通过英语了解世界、掌握全方位的、最先进的知识信息”。这种文化现象的实质,就是始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蒙古传统游牧文化在文字史上的具体表现。

三、蒙古国文字改革面临的三种选择

目前,蒙古国在文字改革问题上面临着三种不同的选择。即:一是要恢复回鹘体蒙文;二是要继续使用西里尔蒙文;三是要选择拉丁化蒙文。三种选择都有其各自的利弊。这一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起到现在一直是蒙古国政界和语言学界争论的问题。

1.主张恢复回鹘体蒙文的学者认为,回鹘体蒙文是记载着蒙古族近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在地域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蒙古人都认同。回鹘体蒙文能记录蒙古族居住的各地有差异的方言,更具有包容性。如恢复传统回鹘体蒙文,那么就会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就会直接继承和发扬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否则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被下一代所遗忘的危险或主张更新改革文字的人们很可能被下一代戳脊梁骨。但传统的回鹘体蒙文也有它难以克服的弱点。(1)书面语与口语相脱离,学起来费很大劲,而且对扫盲工作带来麻烦。(2)借用外来语不方便,并且不容易缩写。(3)由上往下竖向书写,对于印刷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造成不便等。


2.主张保持西里尔蒙文的学者们认为,(1)西里尔蒙文克服了传统回鹘体蒙文的书面语与口语相脱离的不足,较容易掌握。(2)随着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新的名词术语的需求不断增多,西里尔蒙文可以直接从俄语中借用现代术语,并且易于缩写。(3)西里尔蒙文解决了传统回鹘体蒙文由上往下竖向书写造成的无法直接采用西方文字排版印刷系统问题。(4)西里尔蒙文是占蒙古国总人口78.8%的喀尔喀方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现已成为蒙古国普遍认可和准确发音的公共交际文字。

但在反对使用西里尔蒙文的学者们看来,西里尔蒙文也并非完美无缺。这种文字仅仅在蒙古国范围内使用,而且西里尔蒙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与近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脱节。另一方面蒙古国已从东欧文化圈回归到东方文化圈。所以急需保持蒙古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西方文化,又不同于东方文化。而西里尔文字在这方面无法替代传统回鹘体蒙文。此外反对使用西里尔文字的学者们还认为,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时代,有许多东西用西里尔文字无法输入计算机,并且还有Φ,Щ等通常不用的字母。目前除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蒙古国以外世界许多国家已经转向拉丁化文字。

3.选择拉丁文字的学者认为,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时代。蒙古国人为了与国际社会并肩前进必须选择拉丁文字。其理由是:西里尔文字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在经济上耗费极大,并且阻碍着科技进步成果的广泛接受。当前电脑程序只通过拉丁文字和汉字制作出来。除上述使用西里尔文字的国家外,原苏联许多加盟共和国都选择了拉丁文字。俄罗斯也有可能在近期内选择拉丁文字。国际上通用的绝大部分名词术语是用拉丁文字记录的。蒙古国人对其绝大部分术语词汇可以直接纳入到自己的词汇当中来。并且拉丁文字仅有22-24个字母,学起来也简单。[10]

四、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现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

上述三种文字各有利弊。但仔细分析三种文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国内条件,就会发现最好的选择是保持现在使用的西里尔文字。这是因为:
1.蒙古国跟随先进文化而游动的文化背景的选择视线已经转向西方,所以恢复传统回鹘体蒙文已经不适应文化选择需要。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蒙古国为了摆脱苏联的影响提出了回归东方文化圈的口号,并且确实回到本土进行了一番寻根,寻找因紧跟苏联而失去的自我。1989年至1996年间成立的各政党都纷纷打起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号,经过几年的寻根也没有获得太大的效益。在这次寻根过程中蒙古人民革命党走在各小党的前列,因而陷得也最深,损失惨重。[11]其他小党也因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而没有能从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什么。考察众多的东方国家之后,同样发现自己的文化不同于东方文化。因此便认为蒙古国的学习对象既不是俄罗斯又不是中国,而是西方,也就是说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自己。自1996年起将极力主张西化的民主联盟推上执政地位,要全方位学习西方。那么蒙古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呢?蒙古国文化的根大概就是保护草场,保持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自由经商,保持畜牧业生产,以及掌握信息追求时尚。这些才是蒙古国人一贯尊重和坚持的传统,就是蒙古国人的根吧!除此之外不背其他任何历史的沉重包袱,轻装上阵去学习最先进的文化就是蒙古国人的传统。从上述情况来看,恢复传统文字已经不可能了,但并不排除对传统文字的学习。传统文字是要学习,是要教,甚至让绝大多数人不仅要读懂传统文字,并在一定范围内学会使用传统文字,以便保持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可是不作为国家公务中使用的文字,就像中国不会恢复使用古汉语,不恢复古汉语并不等于不学习它一样。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字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

2.从蒙古国内因素来看,在喀尔喀方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里尔文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正字法规则等得到了完善。该文字已成为当代蒙古国文化的象征,是蒙古国的形象,是区别于居住在世界其他地区蒙古人使用的文字,是蒙古国民众普遍认可使用的公共交际文字。因此即使在强烈要求恢复传统文字的时候也仅仅提出两种文字同时并举的口号。

3.主张推行拉丁文字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推行拉丁文字意味着放弃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文化遗产,意味着重蹈改换传统回鹘体蒙文的覆辙,是一种极端。更何况拉丁化文字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经尝试过,只因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未能获得成功。现在,尽管文化背景已发生了变化,但已经在蒙古国深深扎根的西里尔文字不会妨碍直接借用国际通用词汇(一直在借用)和输入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更何况西里尔文字和拉丁文字均属欧洲拼音文字呢!现在可以说,1946年1月1日用西里尔文字改换传统文字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强制性,而提倡多元化思想的今天还要改换文字难上加难。并且不像改革者们所说的那样,俄罗斯也不会因为其他小国选择拉丁化文字而选择拉丁化文字。一种文字的字母多少,也并不说明该文字的先进和落后。所以选择拉丁化文字的可能性不大,并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西里尔文字能够克服当前面临的难题。总之尊重文化传统的今天,频繁改换文字的惯性和文化传统不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这种习惯也许就是造成蒙古国历史文化变得模糊的重要原因。

[注 释]
[1][9]参阅《游牧文化》,邢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563-568页。

[2]土耳其民族也多次进行过文字改革。

[3]参阅《蒙古文字学》(《蒙古文字的沿革》部分),包祥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除本文中提到的以外,蒙古文字也被多次改革过。

[4]参阅1990年5至6月份蒙古《真理报》。

[5]参阅《蒙古国宪法初探》,巴音吉日嘎拉,《东北亚研究》1992年,第4期。

[6]参阅蒙古《政府通讯》报1997年6月17日第四至六版。

[7][10]参阅蒙古《人民权利》报1997年9月4日版。本文中提到的鲁·宝勒德委员是著名语言学家沙·鲁布桑旺丹之子,是私立高勒木特银行行长。

[8]1998年7月24日额勒伯格道尔吉政府被罢免之后,其·赛汗比利格曾一度任教育部代部长,新政府组建之后已不再担任部长职务,现仍然是国家大呼拉尔委员。

[11]损失惨重是指蒙古人民革命党21大上把蒙古和东方哲学中的中道学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失去长达75年之久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