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星期四

孟松林——追寻成吉思汗足迹的鄂伦春人

我的案前放着一本厚重的、图文并茂的大书,奇书,并且注定会流传于世的史书。
  关于这部书,著名蒙古史学家阿尔达扎布先生在序言中这样评价道:“它用生动的文字及图片记录了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走过的山山水水,以及当地的名胜古迹、人文习俗。这种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脚步追慕成吉思汗的一生,带领我们重温当年蒙古先祖一言一行的虔诚,是根植在今后蒙古学及蒙古秘史学研究中的一支标杆。”
  著名蒙古族作家席慕蓉在读后感《本尊与分身》中写道:“我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梦想,如果有一天,可以循着先祖的脚步,带着一本《蒙古秘史》走进蒙古高原去一一踏勘,真的‘亲临现场’的话,那该是生命里何等美好的震撼!因此,这十年来,我也走访了许多地方,但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孟松林先生的脚程,比不上他的毅力,更比不上他的观察力与表达力啊!……捧读孟松林先生的《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这本‘美梦成真’的著作之时,我却有一种极为欣慰的狂喜,并且充满了感激。”
  著名蒙古族词作家克明在跋中写道:“一部《蒙古秘史》犹如山岭之中的迷雾,一团又一团,厚厚的,沉沉的,在峡谷之间升腾、铺展,使人望不到天际,看不清掌心……事件变得诡异,故事夹杂着陌生的地名。成吉思汗,也因此成为一种冰冷的符号,让人不得亲近!”“然而,有一个森林之子,鄂伦春人,也曾同样跌入这迷雾之中的孟松林,没有怯懦,没有止步,他沿着山岭起伏的褶皱,穿行在森林、河谷和草原上,用自己的双脚一次次地深入蒙古高原的腹地,从兴安红日起步的地方,一直向西、又向北、再向西;他沿着孛儿帖·赤那的足迹,沿着成吉思汗从降生到统一全蒙古的路径,从公元9世纪起一直走到13世纪,用鄂伦春人的坚韧和心智,踏查了数百个重要标地,埋下注脚,竖起占标,最终勾织成一个阔大无朋的历史坐标系,从而使《蒙古秘史》变得生动,使部落变得清晰,使可汗有了体温,使蒙古民族的精神源头变得汹涌,使蒙古民族的英雄变得真切。”“……这是全体蒙古民族的族谱,也是《蒙古秘史》的保存方式。作为蒙古人,我感到很羞愧——原本应该自己背诵的族谱,却让一个鄂伦春人背清楚了。感谢孟松林为我们带来这份珍贵的礼物。”
  专家学者对这部书的评价,绝非过誉之词。而孟松林的《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在震撼我们的同时,我更认定这部书是研究《蒙古秘史》的绝佳教科书,也是一部最详尽的人文历史及自然风情的导游图册。它会让你感觉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走进神奇、沧桑、粗犷伟岸、高深莫测、饱含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与独特历史景观的蒙古高原,尽情地去欣赏雪山峻峰、森林草原、河流大川……当你“透过袅袅炊烟,拨开层层薄雾,你就会从内心深处悟到,在晨曦中,永远地灵现着《千年伟人》铁木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仿佛还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只要你一阅读它,便会被它的魔力所吸引,吸引到大漠高原的遗迹、遗址,恍如置身于七百多年前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你仿佛看见了转场牧人的驼队、马队、羊群,还有奔跑的狼群。在茫茫草原上,你会真切地感觉到铁木真·成吉思汗,率领着他的“铁骑之师”,在夕阳下驰骋,象征权力的“苏鲁德”在远处挥舞,正以狂风骤雨、雷霆万钧之势,震撼着寰宇,震撼着世界!这正如著名作家席慕蓉所说:“让我这个读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在书页里,铁木真从幼年、少年以迄成年的身影,好像呼之欲出!”
  读罢《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使人不敢相信作者是一个初涉《蒙古秘史》研究的人,而确信他是一个治学严谨、地地道道的蒙古史学家!他写此书的参考书目竟有三十部之多!由此可看出他的博览史书,集思广益。他说:“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定和推论,需要有必备的条件来论证和考察。特别是对史料残缺的历史,更缺少这些条件来推测,就是合理的推测也会遭到各方面的否定。研究《蒙古秘史》,研究铁木真·成吉思汗也是一样,必须以大观小,又要因小知大,才能通古识今。除此之外,还要实地考察,相互比较,不惜苦功,才能观其点而知其面,得出社会和学术界公认的正确结论。”孟松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诸多考证、推论和观点,绝非空穴来风。下面仅举几个例子,可看出他的考证钻研之细、之精、之深、之执著、之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