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星期四
成吉思汗陵祭祀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阿拉腾席勒镇南甘德尔敖包上,距东胜市南90公里。这座宏伟的陵园225平方公里,周围是坦荡的牧场,一望无际,沼淖如镜,溪水似银,草木芬芳,风景宜人。园内各种花木争芳斗艳,红桃绿柳,松柏常青。陵园的正前方耸立着两根穿云旗杆,中间安放着一鼎两米高的香炉。主体建筑是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连接在一起。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等部分。殿堂建在高台基上,台基前有九九八十一个台阶。整体造型新颖别致,雍容大方,具有蒙古族的典型艺术风格。
陵宫正厅有一尊高五米的成吉思汗塑像,披甲按剑,端坐在椅子上两侧殿的墙壁上有英雄出生、遇难、西征、东征和统一各部落,创建丰功伟绩的壁画。西殿供奉着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有九个尖角的旗帜和系挂着表示力量的"苏勒德",还有成吉思汗的战刀和马鞭子等。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意思是"主人的陵园"。据传说这块陵地是成吉思汗自己选中的。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路经鄂尔多斯高原。他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茂,顿时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在赞叹留恋之际,手中的马鞭子掉在地上。成吉思汗坐在马背上,沉吟了片刻,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复兴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地。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于是部下将他马鞭掩埋在地下,上面立起敖包。成吉思汗去世后,部将们从六盘山千里迢迢,准备把他的遗体、衣冠、逢帐运往蒙古故地安葬。当灵车经过伊金霍洛一带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泞之中,无论多少人马拉车,还是纹丝不动。这时人们想起成吉思汗生前说过的话。于是就把这个地方作为祭祀的陵地,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专门侍奉和守卫成吉思汗的陵寝。
成吉思汗八白室
成吉思汗陵,这个称法始于清代,之前一直被称作"成吉思汗八白室"。现在,鄂尔多斯蒙古民族在蒙语中仍然经常地称"八白室"。
"八白室"是指八座白色的蒙古包,成吉思汗的灵柩(存放蒙古民族供奉的成吉思汗逝世灵魂出窍的载体和孛儿帖哈敦的英灵)占有一个白室,其余的七个白室分别是忽兰哈敦、古日布勒津高娃哈敦、成吉思汗的弓箭、宝日温都尔(成吉思汗生前祭祀苍天用过的圣奶桶,延续至今仍然在使用著)、成吉思汗马鞍(每年春季时仍然鞴乘亮相一次),据国际蒙古学专家考证和鄂尔多斯人的说法证明,该马鞍确实是成吉思汗生前使用过的马鞍。现在供奉在一起的另一个马鞍则是蒙古王统的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在明末到鄂示多斯时敬献给成吉思汗在天之灵的。成吉思汗是蒙古汗国的开创者,林丹汗是蒙古政权的结尾者,林丹汗当年于何种原因和心理,为什么要给先祖献上一副贵重的鎏金马鞍,我们今天只能是努力地去猜想了。第七室是成吉思汗溜圆白骏画像,何谓溜圆白骏,就是一匹白色健壮的骏马,这匹马是受过成吉思汗禅封的神马,所以受到供奉,但是供奉的白室里只有一幅画像,而神马按照祖制,是在鄂尔
多斯草原上代代转生,延续不断的,其选择标准是当年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马种中选择二岁小马,其标准也是最初的八白室创建时的数条标准。至今仍沿袭着。溜圆白骏在找到后,作为神马,要牧放在鄂尔多斯最好的草原上,即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草原上,没有人敢在马背上骑一下,也没有人从自己的草场或庄稼地中撵它走,一切都是自由的。第八室是珍藏白室,蒙语称作商更翰尔阁,在这一室中珍藏着成吉思汗一生的秘密,甚至是珍藏着蒙古民族至关重要的一些秘密,当然也有八白室近八百年的所有秘密,这些神秘的历史主要是记载在大量的手书的文稿籍册中,然而,最不幸的是八白室几经战火匪盗和上个世纪外国考察者的掠取几乎无一留存,当然也包括了所珍藏的大量贵重财宝。
成吉思汗的苏勒德
苏勒德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苏勒德虽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她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与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别,作为另一个系统,受到鄂尔多斯部的守护、管理、供奉、祭祀。
在鄂尔多斯部内的专司祭祀的达尔扈特人,史称中有大达尔扈特和小达尔扈特之别,其中大达尔扈特人指的是守护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人,小达尔扈特人指的就是守护供奉苏勒德的人,这种区别是从忽必烈时代留传下来的,有严格的规定,任何相互间的职责替代都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苏勒德的重要地位仅次于成吉思汗八白室。
苏勒德是一个有形的圣物,她是一柄类似于古代兵器--矛状物,特殊的是矛身底座的銎部形成一个圆盘,盘沿一周有81个穿孔,绑扎着马鬃作为垂缨,然后固定在松柏杆上冲天而立于石头龟座之上(旧时为蛤蟆抱脚石座),显示着神圣的威严之势。
成吉思汗祭祀
四百多年来,在广阔的鄂尔多斯大地,在长城与黄河的怀抱里,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一个古老、神秘、悠长的声音,这声音响彻在蒙古高原苍苍莽莽的高山间、林涛里,久久地传颂不息。
当您寻声而至,会发现这声音发自鄂尔多斯甘德尔敖包近旁的成吉思汗陵,那高大巍峨的陵殿,笼罩在一片瑞气呈样的紫烟之中,古朴悠深的成吉思汗祭祀大奠,随着岁月的延伸,年复一年地在传承中重复。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阵阵肃穆吟颂声,穿过大殿直上云霄。此刻,您若有幸亲临成吉思汗祭祀的现场。在您的面前满眼地展现的是一幅祭祀蒙古帝王的鲜活的历史画卷,它积淀着一个古老民族历史的深沉,饱含着一个善良民族无限缅怀的虔诚。
成吉思汗祭奠,应该说是从荒蛮之始,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干百万年以来最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祭祀。
成吉思汗祭奠,每年有大祭四次,分别为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查干苏鲁克祭、五月十五日的淖尔祭,九月十二日的禁奶祭,十月初三的皮条祭,这四次大祭各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史称为四时大祭。同时,成吉思汗祭奠每月初一、初三和其它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都有固定的传统祭祀,约三十余次,统称为小祭。此外,每年前来拜谒的蒙古贵族和平民的祭祀,通常多达百余次。因此,这些大大小小百余次的祭奠活动,场面隆重盛大、祭祀仪程严格有序,是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这位民族的先祖和英雄最高形式的缅怀,最高规格的祭祀,成为蒙古帝王祭祀文化的核心。
假如让时间轮值到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春祭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的那一刻,我们将会看到成吉思汗祭祀的最盛大隆重的一幕。
在蓝天白云之下,万松簇拥的成吉思汗陵,人头攒动,香烟缭绕,一条长长的供桌,红漆闪亮,描金雕刻的巨龙腾空翻跃,穿出云雾。桌上和周围堆放着九九八十一只膘肥尾壮的全羊和一匹全马祭品,还有丰盛的奶油、美酒、砖茶等。白色和蓝色的哈达在供桌旁悬挂飘拂,跳动的酥油灯火,闪烁着八百年不熄的光亮,映照着供桌后面一字排开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灵包。在黄色绸缎罩面、金色宝顶耸立的灵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的灵柩及成吉思汗遗留的圣物,浸含着成吉思汗精神和八百年历史风雨的沧桑、正默默地接受着世世代代芸芸众生的虔诚拜谒。
这时,由守陵人达尔扈特中的八个雅木特德--专门执掌和从事成吉思汗祭祀的八个门户的代表,在固定的岗位上,世代承袭祭祀职责,开始履行祭祀圣职。
成吉思汗祭祀大奠开始了。
雅木特德首先开始熏香燃柏、洁净圣主陵前的空气,拉开了祭祀的序幕。此刻,参加祭祀的成吉思汗的后裔--鄂尔多斯济农、当地的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员、知名人士、民间重要人物代表,分别跪在供桌前的朱红地毯上面,先面向圣祖成吉思汗灵包叩拜三次,然后再敬献哈达、献香灯、献全羊、献圣酒,紧接着是达尔扈特人在祭祀程序的各个阶段背诵传统的祭文。《伊金商》是每次祭祀开首的一段祭文,现摘录一段如下:
为了表达圣洁虔诚的心意,
用那,
百香俱备的食品之精华,
奶香俱备的圣水之汁液,
供奉英明圣主成吉思汗及其盟友。
让旺盛的火苗愈燃愈烈,
用灿烂的灯山把你供奉。
用檀香、柏叶燃烧的香味,
浓烈而盛大的香烟把你供奉。
扎---
圣主成吉思汗和您的盟友,
一同酣享我们全体虔诚的盛奠,
赐给我们平定一切骚乱的神力,
赐给我们驱逐一切病魔的神力,
赐给我们消除无谓纷争的神力,
赐给我们获得无量福禄的神力,
赐给我们增加智慧的神力,
赐给我们发挥威势的神力。
查干苏鲁克祭祀,是一年里最大的一次祭祀,按传统惯例必须由鄂尔多斯济农来主持祭祀。此刻,济农跪到供桌前的空地开始进行牲羊祭,由守陵人牵来一只预先挑选准备好的一只绵羊,请这位成吉思汗的后裔抓住,对着绵羊的耳朵轻轻地说几句转达给圣祖的话语,然后再由雅木特德在羊背上从头到尾浇上白酒和鲜奶,使其领牲,然后当场宰杀,这只羊是用来传递神灵信息的神羊,他会把人们一年一度祭祀成吉思汗祈求太平安康的心愿迅速地转达给圣祖的在天之灵。
牲羊祭礼之后,又是一系列的祭灶等活动,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一段一段的长短不一的祭词诵颂,这些颂词,大都是赞美和缅怀成吉思汗一生润戎马偬的丰功伟绩;叙述他的黄金家族的历史;传承介绍他的亲密战友们的战绩奇功;简述成吉思汗"八白室"涉水越岭,辗转大漠南北,择牧鄂尔多斯落帐供奉的艰难历程…… 。
一番诵经般娓娓生动的描述之后,达尔扈特人分列灵前,拜祭者均起立于左右,鄂尔多斯济农、尊者贵要,先后手托纯银盘盛着双盅的查尔古里酒盘,在《十二首歌》(神秘至今未能破译的祭歌)声中,伴着马头板击响的节奏,由守陵人接酒盘,高声献酒(旧时有马头琴、胡琴等蒙古乐器为之伴奏),分十二次向神圣的成吉思汗英灵敬献甘醇的美酒。敬酒的方式是由达尔扈特人用肩上搭着的哈达穗头沾酒,洒向灵包、灵柩(旧时,灵柩在该日要开一二指宽的小缝隙),以示隆重的拜祭。
祭祀仪礼接近尾声时,主祭者济农,重跪灵前,手持银尊,达尔扈特入倒入刚祭过成吉思汗的圣酒,一旁的守陵人双手捧起古老的马头板,将马头伸入酒中,轻沾酒水以示敬意,然后,主祭人和所有的参祭者共同分饮这尊有福分的圣酒。只见他们面向灵包,屈身饮酒,同时,取少许酒水于手心、摘帽抹于头项,象征用圣酒的洗礼,为自己带来一年的福运。
当人们还在争饮圣酒的时候,达尔扈特人已将祭祀用的全羊卸成大块,作为有福的圣物,给大家分食(旧时有争食之俗,以示争享成吉思汗给予的福祉)。参与祭奠的每个人尝着大小不等的一块块羊肉,又悄悄地留下一点包裹好,留给那些没能前来的家人分享。
祭奠进行到此时,参祭的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久蓄的豪气,开始大口地喝酒,大块地吃肉,心中仿佛回到了成吉思汗率领勇士们出征纵马杨鞭的时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带着微微的醉意,在大殿的周围席地而坐,放声唱起了一首只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听来最能拨动自己心弦,最能引起共呜的古老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这歌声是那样的悠长深沉,起伏婉转;这歌声是那样的撩人,催人回到草原,骑上马背,轻挥马鞭慢步回归到古老的年代,又是那样的使人心潮激荡,让人们回想起成吉思汗统率千军万马奔驰征战,扭转乾坤的历史画卷,激励着人们产生勇猛搏击的斗志和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
成吉思汗祭奠,始于成吉思汗的第一位继承者--三子窝阔台大汗执政时代,至其孙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才钦定了祭祀仪式的时间、内容和程序,正式组建了一支守护陵寝的特殊部落--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汉译为守护宫帐的人们)。在这个部落中指定追随成吉思汗的主要战将元勋的后代,组成世代承袭、专司供奉、祭祀成吉思汗的群体,称为达尔扈特人,达尔扈特人中又确定八个雅木特德,作为祭祀成吉思汗的核心部分,每次祭祀时八个雅木特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按传统方式进行祭祀活动。就这样,在十三世纪中叶确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祭祀形式,保障了成吉思汗祭奠历经七百多年而不变更,融入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体系中,成为最具有特色的中华帝王祭祀文化典型代表之一。
成吉思汗祭奠,其文化内涵的辐射与延伸,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对蒙古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得益于成吉思汗陵寝永驻,成为保留传承蒙古民族古老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宝库。成吉思汗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数百年来,激励着蒙古民族,激励着鄂尔多斯人。